🎙️嘉賓:張健聰牧師(沙巴神學院)
Q:大任命,如何連結生態與教會使命?
A:我們常談大使命與大誡命,卻容易忽略神託付我們修理看守大自然的職責。張牧師陪我們重拾這分創造美善的大任命。
1. 生態:遇見神與鄰舍的公共領域
在東馬沙巴,走進神所創造的山林海洋,不僅能療癒身心、親近神,也讓我們謙卑向原住民學習對土地的敬畏與珍惜,發現生態正是連結彼此最大的公共領域。
2. 從生態關懷出發的整全使命
當我們向原住民教會學習如何愛護土地時,就有機會彼此服事、成為夥伴,這更新我們的宣教策略與神學教育:不只看重增長,更要培育出在本地守護生態的傳道人,讓教會就地活出公共影響力。
「大任命」更新我們對整全使命的理解,呼召我們在彼此相愛中,學習照顧與呵護神創造的生態,見證福音的美善。
Q:跨文化合作,一起吃飯為何重要?
A:「最難開的會,就是誤會!」跨文化關係最常因語言、觀念差異而卡關!所以在東馬,華人與原住民教會每逢豐收節聯合崇拜後,最重要的就是「一起吃飯」。飯桌是一個能卸下防備的地方,當我們互相款待時,心結往往在笑聲中解開,使同工化為家人。當我們讓信任關係先於事工,合一就從這頓飯的溫暖中自然活出。
💬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d8jCZ46EhKitiTB28
🎙️嘉賓:游淑儀牧師 (香港宣道會屯門堂)
Q:為何關注教會停滯和逆轉?
A:關注教會停滯與復興,是因深信教會應是神的見證與榮耀所在,絕不應長期停滯不前。游淑儀牧師多年牧養過程中親歷種種挑戰,並發現許多教會雖努力卻難以突破。因此她進行在這方面的研究,追蹤在過去多年曾經下滑後實現逆轉的堂會,找出影響關鍵。
游牧師特別強調信徒缺乏動力裝備、疏於團契生活等問題,若能由使命驅動重新啟動裝備與參與,逆轉就有可能發生,這亦成為她研究的動機與實踐基礎。
Q:如何實踐使命驅動模式?
A:關鍵在於「使命塑造教會」,而非「教會安排使命」。游牧師重視小組與課程深化,配合講座、生命對談等多元形式。透過系統化查經與門訓,幫助信徒成長。服事不是制度性任務,而是從興趣、熱枕和恩賜延伸出的獻上。牧者需作出相應的支援系統,引導信徒將恩賜與生命交給神使用,以使命驅動教會更新。
💬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vNkxWcYknqgPV4Mo8
📚延伸資源💡
1. 《教會要消「滯」:10大轉化復興良方》,游淑儀著,宣道傳意及出版事工
🔗 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ent.asp?site=logosbf&op=show&type=product&code=9789888642014
🎙️嘉賓:徐光宇長老(台北松山長老教會)
本集嘉賓徐光宇長老,曾任統一星巴克兩岸總經理,長年在高壓管理現場實踐僕人領導,如今投入教會服事。
Q:當工作目標沒有達成時,該怎麼辦?
A:面對多方的期待與未達標的壓力,徐光宇長老坦言需要面對心中的忙亂,然而,僕人領導學引導我們誠實承擔。失敗時我們可以選擇開誠布公,與團隊一起正視差距、修正方向。因為,僕人領袖不會迴避績效的檢視,反而,我們持續學習如何在服事團隊與達成目標間尋求平衡,在張力中保持誠實謙卑,勇敢地負起責任。
Q:為什麼禱告是我們「唯一的寶貝」?
A:禱告不是趨吉避凶的手段,而是確認我們與天父關係的行動,徐長老與我們一起探索禱告真諦,進入與主的真實關係。
1.每天靈修的目的:活在關係中
徐長老分享禱告生活的轉捩點:當靈修不再是為了研讀知識,而是單純為與神建立連結時,一切都更新了。原來靈修是要讓我們每天都活在與天父的關係與互動中。
2.在挑戰壓力中禱告:經歷天父同在
禱告不能免除我們的壓力與挑戰,卻能在風浪中讓我們經歷到天父同在。如同孩子牽起父親的手,我們透過禱告確認這份親密關係,使我們心裡堅定,成功時自然歸榮耀給神,遇困難時即刻支取力量。
事工成敗、環境順逆都會過去,唯有這份透過一次次禱告所確認的關係,是誰也奪不走的、我們唯一的寶貝。
💬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ndGcPynjWtuujfk7
📚延伸資源💡
1. 《禱告若愚:祈求、尋找、叩門,規律而單純的與神同行》(Praying Like Monks, Living Like Fools: An Invitation to the Wonder and Mystery of Prayer),泰勒・史塔頓(Tyler Staton)著/蔡怡佳譯,啟示出版
🔗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puballb/books/?pubid=apocalypse
🎙️嘉賓:吳必然牧師(台北樣教會)
Q:青年世代的信仰到底斷在哪裡?
A:當教會的青年在大學、就業、成家這三個轉折後,悄悄地消失。吳必然牧師帶領我們正視溝通失效與歸屬感的危機。
1. 看見「信仰斷裂」的現場
青年在追尋自由、忙於工作、承受家庭壓力的路上,逐漸和教會疏遠。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卻沒有人同行。我們若只守在原地,將錯失陪伴彼此走過掙扎的機會。
2. 歸屬與意義感的雙重失聯
當青年問:「我去教會幹嘛?」其實是因為歸屬感與注意力已全面轉移到線上,我們需要學習用更貼近的語言,與青年一起面對孤獨、社群焦慮(如FOMO)與社會正義等他們正在經歷、真正關心的議題。
我們願意正視青年的信仰斷點,開始反思並更新自己的語言與溝通方式,好在斷裂處成為橋樑、與青年在基督裡重新連結。
Q:教會如何重新進入青年的生活現場?
A:吳牧師提醒,在邀請青年「來」之前,教會要先勇敢地「去」!帶著實驗與冒險的心,創造接觸的機會。比如舉辦一場午餐聚會,主動走進職場、校園,或把主日設計成對話式講堂,以青年熟悉的節奏與語言分享神的話。當我們不再只關心人數,而是真誠連結每個生命,從神來的創意與喜樂,將會源源不絕地湧出。
💬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ndGcPynjWtuujfk7
🎙️嘉賓:陳國雄博士(加拿大 Business with Higher Purpose)
Q:什麼是 Business With Higher Purpose?
A:這是一個網絡平台,連結商界和信仰,強調企業除盈利外要追求更高價值。透過價值觀溝通,幫助中小企以永續及關懷社會的角度經營,實踐信仰在職場的影響力。
Q:香港與加拿大教會氛圍有何差異?
A:加拿大華人教會保留移民年代的傳統,較保守;香港教會變化快、面對新挑戰。兩地都需跨越隔閡、建立「無疆界」的連結,讓福音和價值觀祝福更多社群。
💬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vNkxWcYknqgPV4Mo8
🎙️嘉賓:蟻安廷老師(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
Q:經文鑑別學,如何堅固聖經權威?
A:聖經的權威奠基於上帝在歷史中的信實護理。蟻安廷老師分享,誠實面對抄本差異,更能顯出上帝話語的真實與可靠。
1. 誠實面對抄本差異
聖經不是本「從天掉下來」的書,而是經過上千年信徒手抄、整理。而經文鑑別學細緻比對眾多手抄本,勾勒出聖經流傳的軌跡,即使有差異,卻保持高度一致性。
2. 看見上帝在歷史中的奇妙護理
近五千份新約抄本的存在,顯明早期教會對使徒教導的極度珍視。抄本間的差異與註記,是歷代聖徒留下的信仰筆記,讓我們窺見,當時信徒在艱困的條件下,是何等認真地研讀並傳承上帝的話語。
經文鑑別學深化我們的信仰,讓我們明白抄本差異非但不是聖經權威的威脅,反而是上帝在歷史中護理祂話語的安穩印記。
Q:和合本如何引導我們選擇聖經譯本?
A:和合本是華人教會百年來的合一見證,也是我們共同的語言。它原初就針對不同群體準備了文理、官話等多種譯本。今天,面對承襲和合本、意譯、直譯等豐富的選擇,我們不再問「哪一本最好」,而是根據崇拜、靈修、傳福音、查經等不同需要,選擇最合適的版本,更可以善用科技、多元參照,使理解更清晰、準確。
💬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ndGcPynjWtuujfk7
🎙️嘉賓:潘正行牧師(聖公會聖約翰座堂)
Q:當努力不一定有回報時,該怎麼辦?
A:潘牧師觀察到,在這個價值浮動、新舊思維衝突的時代中,當努力未見回報,我們不僅失落,身分認同也隨之動搖。然而,我們真實的身份是上帝的兒女,這是在基督裡所賜予、永不動搖的根基。正因為這身分無法靠努力賺取,才能將我們從績效與尋求認同的壓力中真正釋放出來,進入安息,蒙受恩典的更新。
Q:如何在過勞與孤單中抱緊上帝?
A:過勞與孤單不只是個人困擾,更是我們整個世代正面對的挑戰。因此潘牧師邀請我們踏上一條安息與連結的歸心之路。
1.安息是神的禮物,不是績效工具
安息不是為了做更多工作,安息本身就是目的。潘牧師帶我們回歸創造神學,看見安息是上帝賜下的第一份禮物,是讓我們可以停下來,享受與祂連結的神聖特權。
2.獨處是靈命操練,能助轉化恐懼
孤單(Loneliness)驅使我們耗盡心力社交,卻仍是空虛;但我們看見主耶穌的榜樣:獨處(Solitude)能幫助我們誠實面對神與自己,慢慢轉化內心的恐懼,好讓我們帶著真實的自我,重建、恢復關係。
讓我們操練在獨處中,重新感受主耶穌的生命力,在疲乏失序的世界中,進入這份踏實的安息,尋回真實的力量與連結。
💬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ndGcPynjWtuujfk7
📚延伸資源💡
1. 《在失序中抱緊上帝:千禧世代的信仰心法》,潘正行著,基督教文藝
🔗 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ent.asp?site=logosbf&op=show&type=product&code=9789622943988
🎙️嘉賓:梁國全傳道(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Q:香港教會目前面對哪些挑戰?
A:香港教會正面對會友流失、牧養不足與信徒靈性情緒健康等挑戰。自2009年以來,教會增長放緩,三屆普查流失率均超過27%。青年因失望或缺乏關懷離堂,加上教會過度重外在事工,忽視內部牧養,導致壓力上升。教牧流動亦影響穩定性。教會須回應時代,重建內部關係與靈性關懷,邁向健康未來。
Q:有什麼想對華人信徒說的?
A:梁傳道分享香港教會的挑戰,強調全球信徒和教牧在神國內彼此支持。他提醒我們在困境中回到神的心意,活出基督的福音;鼓勵年輕人接納年長者,也勉勵教會謙卑前行。基督徒生命應精彩,苦難正是更新之道,使我們更親近神。
💬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vNkxWcYknqgPV4Mo8
🎙️嘉賓:廖振華(Andy Liau)牧師(The Well Church 亞庇活井教會)
Q:職場為何不該只是傳福音的「禾場」?
A:「禾場思維」看重搶救靈魂,這極其寶貴,但神對職場的心意卻不止於此。回到創世記,職場本是神國度的延伸,是我們活出神兒女身份、參與治理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將神國價值觀(如登山寶訓的八福)落實在職場,透過智慧的人際互動和專業的決策與執行等,漸漸「贖回」神對職場原有的設計,帶出國度的美善。
Q:教會和職場有辦法共生嗎?怎麼做?
A:教會要與職場共生,Andy 以雙職牧者的觀點與我們分享兩個實踐原則:
1.金流單向,界線分明
組織與財務的界線必須清楚:生意盈餘可以奉獻支持教會,但教會資金絕不反向補貼生意。這樣單向的金流,促使我們在市場上站穩腳步,更確保事工健康。教會與職場之間的界線要清晰,才能彼此成全。
2.職場門訓,團隊互補
雙職本身就是個真實的門訓場域。在生意與牧養的兩難取捨中,我們學習付代價、承擔後果。同時,年輕同工能透過職場獲得經濟保障,也能接受神學裝備;當有人需服事或進修時,其他同工會主動分擔,慢慢建立起互補支持的團隊文化。
透過清晰界線和團隊互補,我們在教會與職場的真實挑戰中一同成長,活出呼召。
👍董牧師提問💬
聽完 Andy 牧師關於「贖回職場」的分享,你是否也對自己在職場的身份、使命有了新的想法?你原本在職場最在意的目標是什麼?現在,有沒有什麼新的使命或渴望浮現在你心裡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ndGcPynjWtuujfk7
🎙️嘉賓:Pastor Fifi(新加坡神之心教會)
Q:如何塑造以歸屬感為核心的門訓?
A:傳統門訓看重標準,達標後才賦予服事資格;但神之心教會讓我們看見,接納與陪伴所帶來的歸屬感才是門訓的起點。
1. 由「審核」轉向「邀請」
以歸屬感為核心的門訓,會主動邀請年輕人進入群體,從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小服事開始,讓他們在被接納的安全感中,慢慢建立自信,逐步深入參與教會生活。
2. 一對一生活陪伴,建立深度關係
真正有效的門訓,無法只靠大型聚會,而是來自個人化的深度陪伴。當我們主動關心年輕人的學業、家庭與生活細節時,他們會真實感到「有人在乎我」,進而敞開心門,讓屬靈生命在互信的關係中成長。
讓我們從真誠的關懷與同行開始,以歸屬感重塑教會門訓文化,讓教會成為年輕人真正認同的家。
Q:如何突破世代隔閡,進行有效溝通?
A:年輕人在家裡、在學校已經聽夠了糾正。在教會,我們可以練習在每一次糾正前,先存入十次真誠的讚美,讓提醒被視為愛,而非論斷。我們更可以成為學習者,向他們請教我們不懂的事,給予他們發言權、投票權,甚至是否決權。當我們這樣與年輕人互動,他們才會信任我們,願意成為與彼此同行 、一起成長的夥伴。
👍董牧師提問💬
聽完今天的分享後,不知道你對牧養和門訓青年世代,有何典範轉移式的啟發?有沒有什麼關於「歸屬感」或「門訓」的問題,是你現在最想進一步討論的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ndGcPynjWtuujfk7
🎙️主持人:司徒永富博士(世界華福中心常委會)、陳敏斯教授(城市轉化學院)
Q:兩位主持人與「華福」的淵源是什麼?
A1:Ricky 回應華福前主席蔡元雲醫生「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的異象,深信各行各業皆為宣教禾場。他深感華福不只是提供資訊的平台,更是一個連結全球華人信徒、共同為福音使命同行的網絡。因着這份呼召與異象,他決定承擔華福常委會主席一職,願與眾教會一同推動全球華人宣教運動。
A2:Natalie 對董牧師的認識來自他在實踐神學的著作,十分欣賞他的謙和、學養、積極尋求對話和聆聽的素質。華福願意將領導傳承給年輕一代的開放態度,讓她得到很大的鼓勵、並充滿希望。因此當生命師傅Ricky 邀請她加入常委會時,便欣然答應,並期望能帶出更多女性和年輕人的聲音。
Q:為什麼要有粵語版? 可期待什麼?
A:這是一個專為粵語群體打造的Podcast,連結這個語系的使命門徒,讓他們更投入地參與。未來兩位主持人將採取「分路」的形式,邀請來自不同地區、領域的嘉賓對話。他們也特別強調聆聽、對話和共創的精神,不但開啟大家的眼界,更建立友誼,以共尋主意(主的意思),作一個真正的使命門徒。
💬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主持人:楊業寬(Kent)牧師(巴色會吉隆坡堂)
🎙️嘉賓:董家驊牧師(世界華福中心)
Q:如何在每份工作中活出神的心意?
A:我們常以為,在職場為主作見證是精英的專利,但董牧師分享,每一份工作,都蘊藏著活出神心意的契機。
1.重新定義職場身份
聖經所定義的工作,是一份管理、看守的責任,不限於有薪職位。不論照顧家庭或基層崗位,都是神所託付的工作,我們在其中承擔著與神一同創造美善的大任命。
2. 在限制中持守美善
當身處灰色地帶,我們可以選擇不作惡、不附和,這種消極中的積極行動,能讓邪惡不擴大,這也是一種創造美善的行動。即便無法改變環境,我們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底線、維護公義,成為祝福。
我們願意用神的眼光來看自己的身份和工作,在各自的崗位忠心回應呼召,讓看似平凡的工作成為日常生活中的生命見證。
Q:在高壓職場,怎麼整合我們的信仰?
A:面對高壓的工作,靈性操練是我們調整節奏的重要工具,例如在情緒衝擊的當下,我們可以操練簡短的「暫停」,利用去洗手間或午休,創造一個重新對準上帝的空間,並透過這五個問題:「發生了什麼事?我有何情緒?我活在什麼故事裡?福音如何挑戰這故事?我該如何回應?」將壓力轉化為整合我們信仰的助力。
👍董牧師提問💬
在聽完今天的訪談後,你身邊是否有讓你印象深刻的藍領或基層工作者?他們如何在平凡或艱難的工作中,活出「與神一同創造美善」的大任命?
歡迎分享他們的故事,讓我們一起看見信仰在現場的力量。
🔗 https://forms.gle/81oeQtavnasyaaJf6
📚延伸資源💡
1. 「生活怎麼過~ Hey! How's Life」(由 Kent 主持的 Podcast)
🔗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7%94%9F%E6%B4%BB%E6%80%8E%E9%BA%BC%E9%81%8E-hey-hows-life/id1528931184
🎙️嘉賓:蘇立忠牧師(基督教新加坡生命堂 Singapore Life Church)
Q:新加坡華人教會的發展與挑戰爲何?
A:新加坡教會曾因靈恩更新與小組化,經歷三十年的快速增長;然而近十年,成長普遍來到高原期,我們欣慰有更多人信主,但也必須正視青年世代流失、長輩增多的現實挑戰。蘇牧師提醒,正因身處高度世俗化的社會,我們更需在職場中活出見證、在多元議題上學習對話,好突破社會參與的失語,真正讓信仰與生活同行。
Q:什麼是以終為始的傳承智慧?
A:當教會增長停滯,年輕世代流失,健康的傳承與轉型刻不容緩,蘇立忠牧師與我們分享「以終為始」的傳承智慧。
1. 交棒者的胸襟:接受自身有限
我們從事奉之初就牢記:上帝給的權柄,是為了更好地服事,而非據為己有。因此,真正的成功,不是在位時的成就,更是下一代能在健康的基礎上,走得更遠。
2. 團隊的共識:妥善規劃與公開交接
傳承是項團隊任務,我們需要建立共識,為卸任者規劃有尊嚴的新角色與生活保障,也需要接棒者以尊重贏得信任。當我們公開交接、彼此尊榮,不僅能化解卸任者的焦慮,更能堅固整個新團隊的士氣。
「以終為始」的智慧,是在有限中預備放手,成全世代同行,讓每一次交棒都為教會開啟新局,成為彼此和世界的祝福。
👍董牧師提問💬
聽完蘇牧師「以終為始」的傳承智慧,如果請你描繪自己「成功交棒的那一天」會是什麼情景?為了邁向你心中那個理想的終局,你明天可以開始實踐的第一步會是什麼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81oeQtavnasyaaJf6
📚延伸資源💡
1. 「基督教新加坡生命堂」官方Youtube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SingaporeLifeChurch
🎙️嘉賓:張家銘弟兄(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Q:如何在世代交替中走出創新活路?
A:家族出版社的轉型背後,是世代間的磨合。從沒有網路到今日的物聯網時代,張家銘弟兄在經營理念上與父親幾經拉扯,在掙扎中禱告尋求從神而來的智慧。在上一代決定放手成全後,他看見福音預工的需要,帶領出版社轉型,並以創新的設計與行銷,專注於出版跨越信仰圍牆的內容,激勵我們勇於承接,也敢於改變。
Q:如何用閱讀來進行牧養與福音預工?
A:在這個資訊碎片化的時代,深度閱讀越顯重要,張家銘弟兄以此為使命,推動牧養與福音預工的新路徑。
1. 以內容為本,回應人心渴望
格子外面堅持出版蘊含信仰核心、貼近生活的書籍。這些書籍不僅為基督徒而寫,更願成為慕道友的橋樑。透過日常議題,讓信仰價值自然流露,回應人心的渴望。
2. 創新工具,賦能牧養領袖
出版社積極製作「讀書會懶人包」,為牧者和小組長預備重點摘錄與討論題目,降低我們預備讀書會的壓力,引導願意嘗試的信徒和慕道友加入群體的討論,開啟深度閱讀的旅程,好一起經歷信仰的更新。
深度閱讀不僅是牧養與傳揚福音的具體行動,更塑造我們慢下來、彼此陪伴的群體文化,慢燉著我們的生命,深厚而持久。
👍董牧師提問💬
聽完張社長的分享,從出版社的角色到我們個人的經驗,你認為在數位時代,我們該如何透過閱讀來深化信仰的對話?在這當中,你曾見過哪些值得一試的方法,或親身經歷過什麼樣的困難與突破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81oeQtavnasyaaJf6
📚延伸資源💡
1. 《格子外面》官方網站
🔗 https://www.osb.com.tw/
2. 《誰偷走了我的平安?:識破魔鬼的謊言、肉體的試探、世界的圈套》(Live No Lies: Recognize and Resist the Three Enemies That Sabotage Your Peace),約翰.馬克.寇默 (John Mark Comer)著/楊易瑄譯,格子外面
🔗 https://www.osb.com.tw/products/cm026
3. 《我看出你的內在力量不強:連加恩的屬靈筆記》,連加恩著,格子外面
🔗 https://www.osb.com.tw/products/cm024
🎙️嘉賓:駱德恩老師(香港浸會大學)
Q:如何不讓年輕人帶著疑問離開教會?
A:我們常誤解護教是為了辯個輸贏,但駱老師讓我們看見,護教的核心是牧養,是陪伴那些真心尋求的人一起找到解答。
1. 珍惜理性對話,破除速食信仰
現代年輕人面臨科學主義、實證主義、進化論、苦難等信仰挑戰,我們若想開啟扎實的陪伴,需要重拾基督信仰可思辨、可檢驗的根基,珍惜與彼此對話的機會。
2. 善用邏輯與感官經驗,看重神的話
護教學提供我們豐富的資源,我們可以運用邏輯與感官經驗來推論,也能誠實檢視彼此的預設,讓有效溝通引導我們回到聖經。除了優質的學術研究,我們也需要有人居中轉譯,並在群體中持續對話。
我們願意正視年輕世代的提問,為下一代建立一個不僅能感受愛與溫度,更能兼顧思想深度、安放理性與疑問的屬靈家園。
Q:科技與 AI 何以成為護教的新契機?
A:許多人憂心 AI 將衝擊信仰,然而駱老師卻視其為一個前所未有的禾場,因為 AI 的反饋,取決於我們提供的資料。我們若是能在其中建構優質的內容,當未來世代在尋求答案時,就不會被世俗主義壟斷。因此,我們此刻的責任,正是主動分享優質、嚴謹的神學與護教內容,把握契機與彼此合作,共創科技時代的話語權。
👍董牧師提問💬
聽完駱老師的分享後,我們看見「理性」其實是教會需要重拾,陪伴年輕人的重要根基。回到您的服事現場,如果要陪伴一位在理性上卡關的年輕人,您認為那第一個同時兼具「牧養關懷」與「理性對話」的具體行動,會是什麼?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81oeQtavnasyaaJf6
📚延伸資源💡
1. 駱德恩老師介紹
🔗 學術網站 (Academia.edu):https://hkbu.academia.edu/AndrewTerErnLoke
🔗 維基百科 (Wikipedia)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drew_Loke
2. Loke, Andrew Ter Ern, and Christian Sim, 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 What can we know and how can we know, 2024. (最新著作)
🔗 https://a.co/d/hPiIYpd
3. Loke, Andrew. The Teleological and Kalam Cosmological Arguments Revisited. Palgrave Frontiers i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Cham, Switzerland: Springer Nature, 2022. (關於宇宙論證與神的存在;可免費下載全文)
🔗 https://www.academia.edu/78904023/The_Teleological_and_Kalam_Cosmological_Arguments_Revisited
4. Loke, Andrew. Investigating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 A New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Routledge New Critical Thinking in Religion, Theology and Biblic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2020. (關於耶穌復活的歷史證據;可免費下載全文)
🔗 https://www.routledge.com/Investigating-the-Resurrection-of-Jesus-Christ-A-New-Transdisciplinary/Loke/p/book/9780367431252
5. Loke, Andrew. Evil, Sin, and Christian Theism. London: Routledge, 2022. (關於苦難與罪的問題)
🔗 https://www.routledge.com/Evil-Sin-and-Christian-Theism/Loke/p/book/9781032193885
🎙️嘉賓:董家驊牧師(世界華福中心)
Q:如何化解事奉和家庭之間的張力?
A:事奉與家庭間的張力,不只是時間分配的難題,董家驊牧師分享,唯有重新認識家庭的屬靈地位,才能走出惡性循環。
1. 重塑呼召:家庭關係是事奉的根基
當我們領悟到,經營家庭關係本身就是上帝呼召的一部分時,我們便開始將家庭從與事奉競爭的對象,轉變為事奉的根基。
2. 對話陪伴:刻意經營與雙向聆聽
無論是精心安排的夫妻早午餐,還是飯後與孩子在河邊散步,我們練習成為開啟雙向溝通的聆聽者,在不設限的對話中,真正進入家人的內心世界,深化與彼此的連結,好讓家成為重新得力的安穩港灣。
在恩典中修復與經營家庭關係,是整全事奉的核心,我們願意在日常的聆聽與陪伴中,活出內外一致的真實生命。
Q:如何超越傳福音與社會參與的對立?
A:我們無法單靠意志力來抵擋情慾的試探、名聲的虛榮、與同儕間的嫉妒,所以需要編織一張健康的生命防護網來面對。這防護網始於對神全然的誠實,並延伸至與屬靈同伴、導師和團隊的問責關係。它要求我們有智慧地敞開,讓生命能在群體中被守望。這樣的操練,幫助我們常保初心,不斷更新,在恩典中持守正直。
👍董牧師提問💬
聽完今天的分享後,家庭關係對你而言,更常是事奉(或工作)的「競爭對手」,還是那個讓你重新得力的「安穩港灣」呢?而你認為,要邁出從「競爭」走向「安穩」的關鍵第一步,會是什麼?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81oeQtavnasyaaJf6
🎙️嘉賓:林慧中牧師(世界餐福事工聯會)
Q:餐飲業怎麼讓我們重學傳福音?
A:在餐廳的熱鬧榮景背後,是一個被高壓與身心耗損所困的群體。他們生命的掙扎,挑戰了我們熟悉的傳福音模式。
1. 次序的顛覆:「關係」先於「認知」
傳統的福音策略是「先認知,後經驗」,但那在這裡行不通;要對信仰產生好感,他們需要觀察到基督徒具體友善的言行,觀感轉變後,才有機會連結、建立關係。
2. 模式的轉向:從「來」到「去」
教會「來來來」的邀請,對他們是沉重負擔,但餐飲業讓我們重拾「去去去」的大使命、主動走進他們的廚房與飯廳,在這裡,一個生命的改變,勝過千言萬語。
在「行規義氣」的信任中,餐廳裡的弟兄姊妹所活出的生命見證,形成了一種新文化,吸引著同行靠近、學習,也引導我們回到扎實的陪伴與福音的真誠美善當中。
Q:如何吃好一頓「福音飯」?
A:要吃好一頓「福音飯」,我們首先要放下「顧客最大」的消費心態、學習用基督的眼光,去看見服務人員的辛勞與需要。因為他們極其善於「讀人」,一份發自內心的關懷,遠勝任何話術。用餐時,我們帶著建立關係的期待,也許是透過一句問候,或餐福的「五子禱告法」來關心對方生活,讓彼此真實地「遇見耶穌」。
👍董牧師提問💬
聽完今天的訪談,邀請你想想最熟悉的那間餐廳。有哪一位服務人員的名字,是你可以從今天起就記住、並放在禱告中的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與我們分享那個「名字」背後的故事,或是你被啟發的新行動喔!
🔗 https://forms.gle/81oeQtavnasyaaJf6
📚延伸資源💡
1. 「世界餐福」官方網站
🔗 https://worldcrm.org/
2. 林慧中牧師夫婦訪談見證
🔗 https://youtu.be/Dj4vHh5JzD8?si=6-OBlBKspc9b7rw_
🎙️嘉賓:邢福增老師(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Q:為何我們需要「被罪者」的思考視角?
A:我們深知,人是得罪神的「罪人」,這是福音的起點,然而,我們卻常忽略,人同時也是被罪惡深深壓傷的「被罪者」(the sinned-against)。這個視角,讓我們正視社會中使人受害的罪惡結構,並在其中回應主對公義的呼召。我們看見,永活的福音所帶來永恆的救贖,需要在此刻觸及、釋放在壓迫中無聲吶喊的生命。
Q:如何超越傳福音與社會參與的對立?
A:當我們戴上「被罪者」這副新眼鏡,就能慢慢看見傳福音與社會行動其實是整全使命的一體兩面。
1. 重尋「社會行動」的本質
我們常將「社會關懷」視為傳福音的手段。《洛桑信約》則幫助我們超越這種工具心態,讓我們看見:「為被罪者發聲」、與他們同行,這本身也是福音的展現。
2. 活出「道成肉身」的愛與見證
主耶穌道成肉身的愛,是重價的恩典,激勵我們關懷身旁的人,更引導我們去正視、應對社會中的罪惡結構。這是我們真實的福音見證:把焦點從滿足自我的慾望,轉向付代價、回應基督的呼召。
活出整全使命,就從重讀《洛桑信約》、擁抱「被罪者」視角開始。讓我們以主耶穌的愛,成為那座無法隱藏的山上之城。
👍董牧師提問💬
你認為,今天邢老師談到的哪一個觀點或哪一本書,最能回應你的服事現場與群體目前所面臨的挑戰?關於「使命的割裂」或「被罪者」,還有哪些問題,是你想要進一步面對和討論的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81oeQtavnasyaaJf6
📚延伸資源💡
1. 《洛桑信約》全文(The Lausanne Covenant)
🔗 英文版:https://lausanne.org/statement/lausanne-covenant
🔗 中文版:https://lausanne.org/zh-hant/statement/lausanne-covenant
2. The Lausanne Covenant: An Exposition and Commentary,斯托德(John Stott)著,Lausanne Commitee for World Evangelization
🔗 https://lausanne.org/occasional-paper/lop-3
3. 《市井・罪人・被罪者》,馮煒文著,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
🔗 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ent.asp?site=logosbf&op=show&type=product&code=9789628991167
4. 《追隨基督:作門徒的代價》(NACHFOLGE:The Cost of Discipleship),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著/鄧肇明、古樂人、梁淑儀譯,香港道聲出版社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604840
🎙️嘉賓: Kevin Lee (青年志 Youthology)
Q:為何我們擁有更多資訊卻仍然焦慮?
我們活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然而 Kevin 提醒我們,這些內容大多是「無神的」,塑造出了一種缺乏上帝主權的現實感。當科技看似分析了所有細節與可能性後,我們反倒因預見眼前的風險與不確定,而恐懼癱瘓、退居自我保護。我們今日的信心挑戰是,在眼前令人焦慮的資訊中,仍主動選擇信靠那位真實掌權的上帝!
Q:如何與「無路可走」的世代同行?
A:面對「無路可走」的世代,Kevin 與我們分享,如何放下自己手上的舊地圖,成為與彼此一同尋路的同行夥伴。
1. 在坦誠的生命中,與彼此「同行」
神的恩典,總在人的脆弱中彰顯。這個世代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成功典範,而是放下權威的坦誠,在透明、甚至一同掙扎的陪伴裡,我們感受到上帝主權的溫暖真實。
2. 整合身份與行動,培養分辨力
當「神兒女」的身份被帶進日常與職場中實踐時,創新就會發生:小至溝通方式的改變,大至創業。在實際挑戰中,我們慢慢培養出屬神的分辨力,活出一份能解決問題、真實「管用」的信仰。
在看似無路的時代,我們願意持定基督裡的身份,坦承脆弱,與彼此走在一起,好一同見證神如何親自開路。
👍董牧師提問💬
聽完 Kevin 的分享,不知道你是否也發現,身邊的年輕人面對資訊壓力與未來不確定時,常有焦慮與無力感?在你的牧養現場,這樣的現象帶來了哪些新的挑戰或機會?你願意如何調整自己的角色,與他們一同尋找信心的新路?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81oeQtavnasyaaJf6
📚延伸資源💡
1. 《青年志》(Youthology)官方網站
🔗 http://youthology.cn/
2. 《意義加速》(Purpose Accelerator)官方網站
🔗 https://applmno4ply7514.xet.citv.cn/p/decorate/homepage
🎙️嘉賓:鄧紹光老師(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道出版社)
Q:如何在斷裂的世代重建整全的信仰?
A:面對今日信仰碎片化與個人主義的危機,鄧紹光老師提醒我們,要重建整全的信仰,我們需要兩個關鍵的轉向。
1.從個人到群體:重建真實團契
潘霍華的《團契生活》召喚我們脫離個人主義的捆綁。信仰不只是個人的事,唯有在「有基督在中間」的群體中,透過彼此代禱、聆聽與服事,才能被真實地塑造。
2.從零碎到整全:以三一神為根基
柯林・甘頓的《如此我信》則邀請我們,擁抱一位在關係中、從創造到終末都連貫一致的三一上帝。整全的神觀可以將我們零散在各處的信仰認知重新串連,使我們的信心得以尋求理解,不再和理性對立。
當神學反思和團契生活整合並進時,能幫助我們弭平牧養的斷裂處,使我們在群體與真理中更新,活出整全的基督徒生命。
Q:如何帶出既深刻又觸動人心的教導?
A:鄧老師認為,深刻的教導需要我們從「分析者」轉向「聆聽者」,首先要聆聽上帝的聖言,不只是分析,而是回到神聖閱讀的傳統,讓聖言先塑造我們自己,打心底渴望順服神的話。而後才能從「聽眾」的角度出發,帶著生命的溫度與坦承的脆弱成為橋樑,將對真理的體會傳遞出來,轉化為可以領受、踐行的生命之道。
👍董牧師提問💬
聽完鄧老師對「整全信仰」的分享,回到你個人的信仰處境中,你感受最深的「斷裂」是什麼?是群體生活的失落,還是信仰理解上的零碎?面對這樣的斷裂,你認為我們最需要重拾、或帶進未來的是哪一本書呢?為什麼?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81oeQtavnasyaaJf6
📚延伸資源💡
1. 《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著/洪懿妍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162296
2. 《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The Christian Faith: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Doctrine),根頓(Colin E. Gunton)著/趙崇明、鄧紹光譯,基道出版社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412544
3. 《聖經:一個教義式的勾畫》(Holy Scripture: A Dogmatic Sketch),約翰.韋伯斯特(John Webster)著,基道出版社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437196
4. 《傷痛紀事:與失去共存的日子,在終末期盼之下》,鄧紹光著,印象文字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605021
🎙️嘉賓:基甸宣教士(散居華人事工與文字事工)
Q:華人教會文字事工該如何策略轉進?
A:基甸宣教士帶我們看見,近代宣教史中,當福音看似受阻時,常是「轉進」的契機。不論是19世紀宣教士創辦的報刊,或疫情加速的數位轉型,道成肉身的文字事工是一種靈活的謙卑,願意主動走入人群、真實地聆聽,並產出優質的內容與當代互動,同時不忘抱持鷹架精神,與下一代同行,在陪伴中見證他們的成熟。
Q:如何讓華人原創成為普世的祝福?
A:華人教會長期領受翻譯作品的餵養,這誠然是恩典。而基甸宣教士鼓勵我們看見華人原創的呼召,分享所領受的祝福。
1. 回歸本質:求真的優質內容
要在資訊混亂的當下成為祝福,我們需要持守「求真」的原則,即便閱讀習慣改變,我們從自身文化土壤與生命掙扎中成長出來的真實見證,仍然吸引人心。
2. 原創目的:在神國度中互補同工
原創是成熟的標記,當我們分享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時,能讓神的國度更多元豐富。除了與中文世界共享資源,我們更積極與英文的宣教媒體建立夥伴關係,將華人的聲音傳遞出去,也將普世的洞見帶進來。
這份原創的呼召,邀請我們將華人的聲音,謙卑地融入普世教會的合唱,在創作與連結中,經歷並見證基督身體的合一。
👍董牧師提問💬
在當前快速變動的時代,我們的文字事工該如何持續「道成肉身」——既真誠貼近人心,又能在困難中靈活轉進並帶來原創的祝福?你覺得有哪些具體的挑戰、機會,或值得嘗試的新路徑?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81oeQtavnasyaaJf6
🎙️嘉賓:黃寅軒博士(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 The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Q:如何應對英國華人教會的增長泡沫?
A:當英國主流教會正經歷「寧靜的復興」時,華人教會的快速增長卻被黃寅軒博士形容為一個危險的「泡沫」,為我們指出增長背後脆弱的現實與轉化的契機。
1. 認清增長本質:流散創傷下的聚集
增長的核心,是人們帶著政治創傷與失根感而聚集。當內部對立的張力失控、牧養資源耗竭,這脆弱的泡沫隨時會破裂。
2. 信仰就地扎根:回應真實的掙扎
當年輕世代提問:「聖經與我有何關係?」及「聖經如何看待社會政治?」時,我們需要有真實觸及生命的互動,才可能在困惑與創傷中,就地發現福音的恢復力,與彼此一起重建在基督裡的身分認同。
要應對這場泡沫危機,我們穿透數字表象,真誠靠近脆弱之處,在教會與機構的彼此配搭下,漸漸累積信任、前尋出路。
Q:該如何面對多元卻分裂的現狀?
A:黃博士研究發現,身份張力與隔閡,是許多新移民青少年難以言說的掙扎。他們正帶著複雜心情,在教會中尋找歸屬。面對差異和分裂,讓我們學習把生命的破碎帶回福音的宏大敘事中。在那裡,我們才能誠實承認痛苦,讓基督醫治與重整我們的生命。雖然我們帶著傷痕,卻仍在恩典中前行,成為這撕裂時代的忠實見證。
👍董牧師提問💬
今天的分享讓我們一瞥英國華人教會在急速增長背後的脆弱與掙扎,也看見身份認同、創傷與合一的挑戰。面對這樣的處境,你認為教會真正需要回應的是什麼?你會如何建造一個能容納破碎與掙扎的「家」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ivacw4FhUiHiQDH79
🎙️嘉賓:Andrea Lee(華源協作 ChinaSource)
Q:該如何在敘事張力中「謙卑調解」?
A:同一句話或事件,從不同立場來理解,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解讀和情緒。在多元敘事交錯下,華源協作發現,謙卑聆聽是調解張力的開端。我們願意先放下成見,讓每個故事被細緻地聆聽。這不代表認同所有觀點,而是為彼此預留理解的空間,好讓多元的聲音能安全地呈現,進而開啟真正的對話。
Q:如何理解尋求信仰升級的弟兄姊妹?
A:從華源協作呈現的故事中可見,當信仰的探索超出教會既有框架時,往往不是背離,而是對整全信仰的真誠追尋。
1. 聆聽故事背後的渴慕
許多人轉向天主教、東正教,或追尋靜默與歷史傳統,是因為渴望更深刻地遇見基督。其中,更有受訪者不用「皈依」形容自己,而強調這是一場信仰的「升級」。
2. 反思教會的牧養與資源
新教教會常強調知識與活動,卻可能忽略了對於安靜默想及深度靈修的需求。若我們能開放空間,鼓勵提問、對話,並擴展屬靈操練的面向,便能幫助彼此在多元傳統中尋找更穩固的根基,使牧養更新。
ChinaSource 致力於聆聽與記錄這些信仰探尋,用同理、聆聽與對話,陪伴我們在恩典中與彼此同行。
👍董牧師提問💬
今天我們談到華人教會在多元敘事與信仰探索中的挑戰與機會,也聽見了「搭橋」與「聆聽」的價值。你認為在自己的教會或服事處境中,最需要被更多傾聽、理解或橋接的是哪些故事或聲音?又有哪些你渴望我們未來深入對話的主題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ivacw4FhUiHiQDH79
📚延伸資源💡
1. 文章:From Darkness to Light (Gregory Wu)
一位華裔移民在身份認同中掙扎的故事,Andrea分享她讀到流淚。
🔗 https://reurl.cc/bWQoX6
2. 文章:Why I Left Protestantism—but Don’t Call It a Conversion (Mark Chuanhang Shan)
受訪者分享為何將轉向東正教視為「信仰升級」。
🔗 https://www.chinasource.org/resource-library/blog-entries/standing-in-the-true-light/
3. 書評:Chinese Migrants in the Americas (Aizaiah G. Yong)
介紹華人移民血淚史與信仰故事的書評。
🔗 https://reurl.cc/XA1blE
4. 講座影片:China’s First Christians (主講:Dr. Glen Thompson)
關於「景教」的歷史,破除過往的錯誤認知。
🔗 https://www.chinasource.org/resource-library/events/chinas-first-christians/
🎙️嘉賓:Pastor Juny(The Hope 國際合盼靈糧堂)
Q:領袖該如何放膽用人又深度建造?
A:我們總想興起同工,卻常在「信任」與「掌控」的兩難中徘徊。Juny 的經驗提醒我們,真正的建造始於心態的轉變。
1. 勇於信任授權,讓人邊做邊學
Juny 的教會拿掉傳統的年資門檻,直接讓她在實戰中歷練成長。這份信任,點燃了她加倍回應神的心。當教會願意放膽用人,同工反而更願承擔責任、邊做邊學。
2. 刻意陪伴,建立有厚度的責任感
大膽授權後,我們刻意地跟進陪伴。因為生命的「厚度」是在錯誤的修正中累積。透過一對一、持續的對話,我們看到比外顯能力更重要的屬靈基本功,也在坦誠的關係中,重新理解責任與紀律的意義。
放膽用人與深度建造是愛的一體兩面。神呼召我們放下掌控,負起陪伴的責任,讓彼此在信任的關係中一起走向成熟。
Q:如何在工作服事中設立健康界線?
A:當我們在「上有壓力、下有期待」的張力中拉扯時,首先要學習承認自身的限制,才能設立清晰界線,專注於神所託付的核心職責。其次,我們警覺情緒的耗損,在壓力下容許暫停,照顧自己。最重要的是,我們分別時間,持守個人安息、與主親近。設立健康的界線,我們才能保守自己的心,活出穩定持久的服事節奏。
👍董牧師提問💬
在聽完今天的訪談後,你是否也重新思考了,自己是怎麼培育領袖、怎麼放手,又怎麼陪伴的呢?在「團隊文化的建造」上,有哪些地方讓你特別有共鳴?又有哪些掙扎,是你正在經歷的?
如果你對「領袖建造」、「健康界線」,或其他相關主題還有更多渴望了解的方向,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推薦主題、提出問題,或分享你的故事喔!
🔗 https://forms.gle/ivacw4FhUiHiQDH79
🎙️主持嘉賓:林質修弟兄(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Q:如何成為連結不同世代的橋樑?
A:林質修弟兄(鬍子爸)與董家驊牧師,共同思索:如何讓世代差異從內耗的張力,轉化為學習和睦成長的契機。
1. 真正的理解,來自於謙卑與好奇
每一代人都有獨特的經歷與語言。我們首先需先放下「我對你錯」的心態,承認自己並非中立。藉由傾聽、提問與進入對方的世界,讓彼此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見。
2. 日常中累積信任感,建立真實關係
「作橋樑」不是靠說服,而是在關係中慢慢累積的信任,我們發現,安全感往往是在日常陪伴、飯桌間建立的。在衝突中,我們尋求聖靈的更新,讓我們心裡柔軟,將每次的張力視為被修剪與成長的時刻。
要成為世代間的橋樑,不只關乎技巧,更是生命品格的流露。我們持續禱告、尋求更新,在張力中活出謙卑順服的生命。
Q:我們真的能傳承下去的是什麼?
A:在事奉的長路上,真正能傳承下去的,不是事工的方法、資源或制度,而是「對基督的信心」。我們所留下的,不應只是教導與事工,而是一段段與主同行、忠心跟隨的生命故事。我們發現,雖有掙扎卻真實的信仰故事,遠勝千言萬語,可以激勵不同世代重新對焦在基督身上、點燃彼此對主的渴慕,單純回應祂的呼召。
👍董牧師提問💬
聆聽了本集關於「世代之間作橋樑」的分享,在您的處境中(無論教會、家庭或職場),若要將這份看見化為實際行動,您認為「第一個」關鍵步伐會是什麼? 關於這一步,您又有哪些觀察、挑戰,或最想與我們一同尋求解答的問題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ivacw4FhUiHiQDH79
📚延伸資源💡
1. 《鬍子爸的XYZ 方程式》Podcast,林質修弟兄(鬍子爸)主持
🔗 https://reurl.cc/RYMe0G
EP234|整全使命的在地實踐:從生態關懷到彼此款待《訪談馬來西亞張健聰牧師》
47:06
【粵語】EP233|使命驅動的逆轉之路:教會更新與復興《訪談香港游淑儀牧師》
1:04:22
EP232|「禱告是我唯一的寶貝」:壓力中活出僕人領袖的力量《訪談台灣徐光宇長老》
50:25
EP231|與其等人來,不如我們去:重連青年世代的信仰斷點《訪談台灣吳必然牧師》
59:56
【粵語】EP230|無疆界的信仰:從香港到多倫多的信仰實踐《訪談香港陳國雄博士》
35:15
EP229|傳承一本「活」的聖經:從抄本差異到譯本選擇《訪談荷蘭蟻安廷老師》
54:51
EP228|當努力過後卻沒有回報:在過勞與孤單中抱緊上帝《訪談香港潘正行牧師》
49:50
【粵語】EP227|香港教會普查:數據背後的挑戰與機遇《訪談香港梁國全傳道》
58:25
EP226|當職場不只是禾場:活出神國價值觀的雙職實踐《訪談馬來西亞廖振華(Andy Liau)牧師》
56:53
EP225|平均年齡 23 歲的教會?!歸屬感,是門訓的起點!《訪談新加坡 Pastor Fifi 》
52:06
【粵語】EP224|使命門徒 Podcast(粵語版)的誕生《香港主持人:司徒永富博士、陳敏斯教授對談》
35:16
EP223 平凡工作的神聖價值:在職場壓力中整合信仰《董家驊牧師受訪於 Kent 》
36:17
EP222 新加坡華人教會30年省思:從增長瓶頸到世代傳承《訪談新加坡蘇立忠牧師》
1:05:31
EP221 世代交替後的創新出版:用閱讀委身福音預工與牧養《訪談台灣張家銘弟兄》
58:25
EP220 別讓年輕人帶著疑問離開:AI 時代下的護教新契機《訪談香港駱德恩老師》
58:25
EP219 讓家成為事奉的安穩港灣:編織服事者生命的防護網《董家驊牧師受訪於程林真兒博士》
1:08:33
EP218 學習吃好一頓「福音飯」:成為餐廳裡的使命門徒《訪談美國林慧中牧師》
54:23
EP217 讓使命不再割裂:重探《洛桑信約》與被罪者《訪談自香港移居台灣的邢福增教授》
51:24
EP216 當年輕人說「沒有路了!」:學習不憑眼見的信心《訪談加拿大 Kevin Lee 》
1:01:04
EP215 在斷裂世代重建整全信仰:群體、理性與聆聽的三重召喚《訪談香港鄧紹光老師》
59:22
EP214 歷史的突圍,原創的祝福:華人文字事工的策略新視野《訪談美國基甸宣教士》
1:04:07
EP213 直面教會增長的泡沫:迎向新世代的英國華人教會《訪談英國黃寅軒博士》
1:08:17
EP212 穿越敘事張力的迷霧:華源協作的聆聽與搭橋藝術《訪談美國 Andrea Lee 》
54:08
EP211 終結夾層領袖的耗竭:從授權到安息的學習之路《訪談台灣 Pastor Juny 》
1:05:21
EP210 世代之間作橋樑:使人和睦的溝通智慧《董家驊牧師受訪於台灣林質修弟兄》
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