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变成柠檬水"中文商业播客(Chinese Podcast)

Episode 80: OpenAI近来高管纷纷离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Hua & Poy

Send us a text

作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OpenAI的一举一动始终备受关注。最近,包括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联合创始人Andrej Karpathy、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以及安全负责人Jan Leike在内的多位重量级人物纷纷宣布离职,掀起了一波高管离职潮。在最新一期播客节目中,主持人俞骅与Poy Zhong深入探讨了这则新闻背后的原因。欢迎大家收听,获取更多详细分析!

请您在Apple Podcasts, 小宇宙APP, Spotify, iHeart Radio, YouTube, Amazon Music等,搜寻”柠檬变成柠檬水“。

Support the show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to our podcasts. We also welcome you to join the "Turn Lemons Into Lemonade" LinkedIn page!

骅:最近一段时间呢,由于工作繁忙,我们的播客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制作新的内容了。因此,今天很开心重新在空中与大家相聚。

Poy:几周没有内容与大家见面,甚是想念啊。话说,现在已经到了加拿大的秋天非常漂亮的时候了,每到秋季,加拿大幅员辽阔的土地就被五彩斑斓的秋叶覆盖,就像一幅巨大的油画。开车的时候,总是会被路上各浓艳色彩的树木惊艳到。从深红到橙黄,再到金色,交织在一起,为这片土地披上华丽外衣,就像上帝打翻了调色盘一翻,不禁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骅姐,你最近有去看枫叶了吗?我知道你上周去纽约,对吧?

骅:是的。我在2023年与2024年连续两年被Women We Admire列为Top 50 Women Leaders in Toronto.  Women We Admire这个平台我觉得做得非常好,他们每年在美国与加拿大的各大主要城市都有top 50 women的名单。因此,在今年10月份的时候,他们统一在纽约举行了一次summit,很多从北美各个地方被列入top 50的女性领导都来到了纽约,大家一起欢聚一堂,互相交流认识,非常的inspiring。我们多伦多地区也有10几位女性leaders去参加了这个峰会,在纽约碰到他们,也感到非常的亲切。

Poy:哇,骅姐,你太棒了,真是我们华人女性之光,祝贺你连续两年登上这个榜单。能成多伦多的Top 50 women,真的太为我们华人女性争面子了。这个峰会能见到这么多优秀的女性,一听就知道,很有意义,很值得去。

骅:谢谢Poy。那么我们言归正传,回到我们今天的播客主题。大家是否记得,就在去年秋天的这个时候,美国硅谷发生的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商业新闻,那就是OpenAI的前董事会发生政变,把OpenAI CEO,世界AI的封面人物 Sam Altman解雇的消息。当时我们就制作了一期播客,因为这个新闻的整个进展过程比一部真实的电影还具有戏剧性。这个消息呢也在硅谷以及整个北美的商业界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Poy:是的,当然我们大家后来都知道,Sam Altman重新回到了OpenAI,OpenAI的董事会也宣布重组,前Salesforce 联合CEO Bret Taylor与前美国财政部部长Larry Summers成为新的董事会成员。这个结果,至少在当时让所有OpenAI的投资人,硅谷的领导人,OpenAI的员工们皆大欢喜,庆祝Sam的回归。那么骅姐,这个drama已经快时隔一年了,那么最近OpenAi 又有一些什么新的动向呢?

骅:真的都快一年了,时间真的过得很快。的确,近年来,由于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界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学术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都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方式。而且在这场技术革命的背后,OpenAI无疑是推动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作为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OpenAI的一举一动都在大众的显微镜之下,它们最近的发展动态也是如此。

去年OpenAI董事会政变时,大家是否记得当时的CTO(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曾经短暂接任了OpenAI的首席执行官一职,这位在打造OpenAI颠覆性产品ChatGPT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女CTO,在上几周也离开了OpenAI这个全球最炙手可热、资金最雄厚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穆拉蒂在宣布离职的时候,给公司同事们留下了一封充满感激,但又带着外交辞令的信,而且呢也没有透露离职的具体原因。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们最近发布的语音到语音转换技术和OpenAI o1,标志着交互与智能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成就都是源于你们的智慧和匠心。”

Poy:这个消息感觉也是有些突然。据了解,她已经在Open AI 工作了快7年了。2018年加入的,Open AI是2015年成立的,所以,可以说Mira是Open AI 创始团队的核心成员。她在加入Open AI之前已经是AI领域的翘楚,曾主导多项技术研发,如计算机视觉及自然语言处理等。

骅:是的,而且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知道穆拉蒂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不过她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名气和履历,如果她想要创业,吸引风险投资完全将是不在话下的。所以我觉得穆拉蒂的离开对她本人的职业生涯不会有任何的损害,而且可能给她更大的空间,倒是Open AI最近出现的众多高管离职潮反而更加令人深思。

穆拉蒂是过去一年内Open AI最新一位离职的,在她之前,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John Schulman,在今年8月离职,联合创始人Andrej Karpathy早在今年2月也已经离职。大家可能还记得,另一个创始人、Open Ai的Chief  Scientist 伊利亚·苏茨克维尔(Ilya Sutskever)在去年那场董事会争执中,败下阵来,当时还说与Altman和好,可是今年5月也离开了公司,就在同一时间,Open AI的Safety Chief Jan Leike也辞职了。另一位联合创始人、OpenAI COO Greg Brockman也在于今年8月宣布将休假至年底,理由是要“放松和充电”,那大家听过去年我们这一期播客的话,都知道Brockman是在去年那场争执里力挺Sam Altman的忠实伙伴。

这么一来呢,到今年8月,OpenAI的人工通用智能(AGI)安全团队几乎一半成员都已离职。

Poy: 这样算起来,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这么多重量级的人物离职,这可谓是相当厉害的。骅姐,您觉得为什么这么多高管会纷纷离开呢?

骅:我觉得这么多曾经在一起奋斗的战友离开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并且注定会对我们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公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合作伙伴之间对公司愿景与未来发展计划发生了分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OpenAI的背景。OpenAI成立于2015年,起初的使命是通过非营利模式来推动人工智能的研究,并确保它的技术能够造福全人类。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是非盈利的模式。当时呢,公司采取了开放源代码、透明运作的方式,吸引了全球各地的顶级AI人才。

Sam Altman呢作为OpenAI的首席执行官,一直以来都没有持有公司股份,他的年薪甚至仅仅为6.5万美元,真的可以说是微薄收入,完全是靠理想作为前行的动力。正如我们上一期提到的披头士乐队凭借其颠覆性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影响力,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符号,在今天,Altman和OpenAi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科技浪潮,OpenAI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着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通过技术与人类生活的无缝融合,Altman和他的团队将人工智能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表面上看,ChatGPT似乎只是一个“智能聊天机器人”,但其背后的技术却非常复杂。通过大量数据的训练,ChatGPT学会了如何理解上下文,并生成符合逻辑的回应。它不仅能够回答问题,还能与用户进行长时间的互动,这让AI从实验室走向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但是随着OpenAI的发展和成功,尤其是ChatGPT和GPT-4的发布,公司面临着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平衡挑战,从非营利组织转型为营利公司的关键时刻。

Poy:其实我始终觉得,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去挑战人性。Sam年薪6.5万这件事情,我始终觉得不太符合市场规律。即使是视金钱如粪土,6.5万年薪对于Sam来说,当他想要做更多的事情,没有那么多资金,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就会处处擎肘。这不是说一个人节操不够高尚的问题,而是财富是在有才华的人手里,可以产生更大的效用。就像Elon mask,他如果没有早期PayPal积累的财富打底,他也不会有今天的Tesla和Space X。所以,其实我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反常规。做慈善可以,但一个商业模式,要能滚动起来,一定是各方利益都得到满足,才能把大家凝成一股绳的。那么骅姐,从非营利转型为营利性公司,这对Open AI意味着什么呢?

骅:首先,转型之后,Open AI可能会被重新构建为“公益性企业”(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这意味着Open AI将同时承担盈利和社会责任的任务。当前的非营利机构将继续持有新营利实体的少数股权,确保公司的使命与其盈利目标并行推进。其实这个结构我觉得还是挺合理的,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投资,同时也为未来可能的首次公开募股(IPO)铺平了道路。

在这个愿景的指引下,OpenAI也开始变得过于专注于推向市场的盈利型AI产品,而忽视了防范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这种对利润的追求与公司现在的非营利性质不符。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就在穆拉蒂离职的消息传出数小时后,《华尔街日报》报道就报道了OpenAI即将从非营利性公司转变为营利性公司,阿尔特曼将首次拥有公司7%股份的新闻。

除了Altman本人会更加富有之外,OpenAI转型为营利性公司的计划将使OpenAI更具吸引力,吸引更多投资者的资金支持。据我看到的信息,OpenAI正在寻求以1500亿美元的估值筹集资金。如果这项估值和股权结构通过,阿尔特曼的股份可能价值高达105亿美元。

OpenAI 的融资消息如今已成为硅谷和华尔街的焦点,因为人工智能正逐渐展现出类似于三十年前互联网带来的深远影响。未来几十年里,AI有望引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其影响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就在10月6日,Open AI宣布了完成首轮融资,筹集资金高达66亿美元,创下了全球风投交易史上最大金额记录,使公司估值一下子达到1570亿美元。

再来看看参与投资的名单,你就会看出这个绝对是一个黄金阵容,投资人里包括了微软(Microsoft)、英伟达(Nvidia)、软银(SoftBank)、Khosla Ventures、Altimeter Capital、Fidelity、老虎环球(Tiger Global)和MGX等重磅投资机构。有趣的是,虽然此前有消息说Apple有意参与此轮融资,但最终并未出现在投资名单中。

另外呢,这笔交易金额也打破今年早些时候Elon Musk为xAI所筹集的60亿美元资金。

那谈到这次融资还有两个细节。首先OpenAI的这次融资,与公司计划转型为营利性公司结构挂钩,如果两年内没有完成这一转型,投资者将有权要求退还资金。另外,这次融资由Joshua Kushner创立的Thrive Capital领投。那么谁是Joshua Kushner呢?他就是Trump的女儿,Ivanka Trump的老公Jared Kushner 的弟弟,而且也是超模Karlie Kloss的老公。

Poy:哇,这阵容相当强大,感觉技术圈、金融圈、政治圈、娱乐圈,都沾边了,谁都不能错过这拨技术浪潮的饕鬄盛宴。

骅:是的。不过Joshua Kushner与Trump的政治立场还是有所不同的,而且他一向行事谨慎、低调,从未公开明确地表态支持或反对Trump。他能够成为Altman的VC,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硅谷风投圈中率先与Altman建立了紧密的关系。自始至终,Joshua都毫不犹豫地支持Altman的事业,两人不仅年龄相仿,兴趣相投,还在创业过程中彼此扶持。

这种长期的相互信任和支持,使得Joshua如今为OpenAI进行融资,并一跃成为硅谷炙手可热的投资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也是他们多年友谊与合作的结晶,证明了在科技与投资领域,长期的互相欣赏与合作能够带来深远的成果。

Poy:我真心觉得属于80后、90后已经接过大旗,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像Sam和Joshua都是85年的,前面提到离职的Mira是88年的,这群年青人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和中流砥柱了。从这次的转型看来,Open AI从一个专注于基础研究的非营利实验室逐渐转型为一个以产品为中心的营利性公司,这一变化一方面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也难怪会导致公司内部的一些长期员工的离职,包括米拉·穆拉蒂。

骅:是的,正是由于公司愿景的转变,产品团队专注于追求盈利,而安全团队则致力于维护人类安全,这种不同的目标导致了两者之间的文化冲突,也是OpenAI最近离职潮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作为我本人来说,我觉得我还是非常支持Open AI的商业转型。OpenAI这么快地成功获得巨额融资,不仅标志着其在AI领域的领先地位,也表明了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高度信心。OpenAI的营收虽然在持续增长,但其成本也在急剧上升。尤其是在前沿人工智能研究中,计算资源和技术开发的需求不断攀升,这笔巨额资金的投入将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技术突破和产品应用奠定基础,帮助人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当然我也希望于此同时,不忽视安全的问题,实现技术突破的同时兼顾安全性和社会责任。

Poy:的确如此。理想不能当饭吃。尤其当激烈的市场竞争来临,没有利润,怎么能争取到市场上最优秀的人才,怎么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存活下来?也只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在正确的发展方向上,获得最高效的生产力。那么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Open AI是在这一当口做出这样的转变?

骅: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首先,OpenAI近年来的发展可以说是phenomenal(现象级)的。ChatGPT的发布意味着AI技术进入了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这也它成为了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类应用之一。与此同时,AI行业竞争日益激烈,Google、Meta和微软等科技巨头都在AI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为了在这场技术竞赛中保持领先,OpenAI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撑其庞大的计算需求和快速发展的技术。

对一家AI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资产无疑就是它的研究人才,就是那些能够构建、训练和改进大规模语言模型的天才数学家。现在很多科技巨头公司都在通过各种办法挖走这些顶级科学家。

比如今年8月,Google重新迎回了AI研究员诺姆·沙泽尔(Noam Shazeer)和丹尼尔·德弗里塔斯(Daniel De Freitas)。这两人在2021年曾经离开谷歌,创立了自己的Character.AI,它的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与AI人物对话的功能。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的消息,Google为获得Character.AI的软件授权,竟然支付了27亿美元的天价,但实际上它花这笔巨资的真正目却是为了重新招回沙泽尔。

Poy:我也听说过沙泽尔,他是一位AI领域的先锋人物。2017年的时候,他与同事发表了《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这篇论文,在论文里提出了Transformer模型架构,掀起了当今生成式AI的热潮,并支撑了大多数当前使用的语言模型。

骅:所以如今沙泽尔回到了Google,立即便获得了副总裁头衔。当然Google以27亿美元的代价,除了获得沙泽尔之外,还得到了Character.AI的大约30名走在AI最前沿的科技人员。

今年3月,Microsoft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招募了Google DeepMind的联合创始人穆斯塔法·苏莱曼(Mustafa Suleyman)来领导他们的AI部门。Microsoft通过与Suleyman的初创公司Inflection AI达成了价值6.53亿美元的许可协议,除了获得Inflection AI模型的销售权外,微软还获得了Suleyman和Inflection的大多数员工。

这些人才争夺战表明,大型科技公司在AI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OpenAI、Google,还是Microsoft,它们都在全力争夺这一领域的领导地位。而这种竞争对OpenAI的非盈利模式构成了越来越大的挑战。不盈利意味着难以吸引到巨额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也难以留住这些顶尖的科学家。因此,理想在面对现实的压力时,也不得不做出妥协。

另外,Altman本人曾经一再表示他并不在乎财富,甚至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也一直强调他是因为热爱AI事业才坚持下去的,刚才我们提到了,他在OpenAi目前的年薪才6万5千元,远远低于任何一个公司CEO通常的年薪。

Poy:不过据报道Altman本人他通过在他公司的投资,也已经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今年早些时候《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估计,他所持有的股份,包括在Stripe、Airbnb和Reddit等公司的投资,总价值达28亿美元,因此我相信他的确不是沽名钓誉这么说,他已经积累了超越绝大部分人,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了。

骅:不过再不需要钱,OpenAi转型为营利性公司后,Altman和他的团队在未来都会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刚才聊到了,OpenAI正在与Joshua Kushner的VC公司合作,融资1500亿美元。那有了这笔资金,公司不仅可以继续推动技术研发,招聘最尖端的人才,还再为未来的IPO做准备。与此同时,OpenAI也正在讨论给予Altman公司7%的股权,如果这一股权分配方案通过的话,Altman的股份价值就一下子高达105亿美元。那面对这笔如此巨大的财富数字,我想无论是谁都不可能会不动心的。

Poy:真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呀。Altman虽然现在身价已经是28亿美元,但是Open AI的转型可以让他的财富增加近4倍!每增加一个数量级,他在登上的高峰看到的风景都有质的差别。

骅:当然我们都知道树大招风的道理,作为一个AI行业的领跑人,OpenAI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它继续要有资金开发像GPT-4这样令人瞩目的AI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领先的地位,另一方面,它也需要应对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确保AI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得到足够重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年年初,Altman在美国参议院的听证会上反复强调,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受到监管,防止它被滥用,或在未来为人类带来无法预料的负面影响。

所以呢,这就回到了我们今天这一集播客一开始那个问题,为什么包括像CTO Mira Murati等这些OpenAi的功臣都纷纷选择离开公司呢?的确,OpenAI的这种转型是在改变公司的初心。你想,最初OpenAI是以非营利的姿态亮相,承诺开放他们的AI研究成果,避免技术被少数大公司垄断。但是,随着公司越来越依赖外部资本,许多人担心它也会最终走上其他科技巨头的老路,逐渐变为一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

当然,我觉得这个转型也是因为市场的期待,因此虽然OpenAI正在经历一系列动荡,但Altman的巨额回报和公司的结构调整是这个商业化转型的“必要的正常化步骤”,并且为未来的IPO铺平道路。我看到硅谷著名投资人,FirstMark风投合伙人马特·图尔克(Matt Turck)曾经这样说,OpenAI既是当下最具吸引力的公司,也是最令人畏惧的公司之一。OpenAi的未来还将继续充满戏剧性。

Poy:这句话真的是总结的非常好。那么骅姐,如果我们展望一下的话,您觉得人工智能的下个10年会是什么样的呢?

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与大家分享一下Altman去年在全球做的一次路演时候,与全球精英面对面对话的一些总结:

首先是Altman在伦敦大学学院与数百名学术界精英的对话时,分享了他对AI技术如何推动学术研究的看法。他说,通过AI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更快地分析海量数据,从而加速科研进程。例如,在医学领域,AI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疾病,并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方案。在天文学领域,AI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分析数百万张宇宙图像,从中发现新的星系或行星。

其次,AI也开始在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系统,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获得量身定制的教学内容,可以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就是AI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以金融行业为例,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已经开始采用AI技术来提升风险管理、欺诈检测以及投资策略分析的效率。AI不仅能够快速分析大量数据,还能够通过学习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势。另外,以医疗行业为例,通过AI,医生可以更早地诊断出癌症等严重疾病,并为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AI技术还能够帮助药物研发公司加快新药的开发进程,通过分析大量实验数据,寻找出最有潜力的药物组合。

还有呢,AI不仅仅应用于科技和工业领域,它在创意产业中的影响同样深远。在音乐、电影、艺术等领域,AI正逐渐成为创意工作者的重要助手。例如,通过AI技术,音乐家可以自动生成旋律,导演可以快速制作电影预告片,艺术家可以利用AI创造出全新的视觉效果。有趣的是,这个现象让我们重新思考了创造力这个词的本质:它是否只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机器的创作能力是否会颠覆传统的艺术观念?

当然,尽管AI技术会为人类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它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和伦理挑战。例如,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可能会被自动化技术取代。尤其是那些重复性高、技能要求低的工作,AI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完全接管。这种趋势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就业市场的担忧。

AI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引发了关于隐私保护的广泛讨论。比如近年来流行的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正在对个人身份、社会信任以及民主完整性构成重大威胁。这些技术可以创造出高度逼真的数字化人像,比如我们看到假冒影星Tom Cruise的视频等。深度伪造视频可以未经允许地模仿他人的形象,甚至使人说出从未说过的话。这种技术的滥用可以在政治选举前夕,制造候选人发表争议言论的假象,或煽动暴力和社会动荡。

Poy,你想想,当技术可以虚构并栩栩如生地重现言行时,我们如何相信所见所闻?当人们开始质疑新闻的真实性时,社会信任的基础便开始崩塌。合法的新闻可能被认为是伪造的,虚假叙述可能破坏合法抗议。这种信任的破裂,正如毒药一般,慢慢侵蚀社会结构。

深度伪造还在个人层面上产生了严重后果,特别是针对女性的报复性色情和个人诽谤,严重损害职业、声誉和心理健康。而合成现实的兴起,使得AI化身可以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参与会议或代表他人发表言论,进一步挑战我们个人身份的真实性。

Poy:骅姐,我太同意你的观点了。现在大家还没有迫切感觉到这种问题,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还是能分辨或者是反应出来,什么AI写的或做的,什么是真人干的,但假以时日,AI做的东西,让我们人类完全无法鉴别,那真的是相当恐怖的事情。因为这样将失去判断力,不知道应该相信谁。甚至有些不轨之人,比如利用深度伪造技术针对竞争对手的机构发动“数字战争”,伪造一些企业高管宣布破产的假新闻,伤害对方的形象,导致股市剧烈波动。这类事件已超越简单的恶作剧,成为商业领域中的危险新型战争形式。

骅:所以我觉得面对这些挑战,首先要整个社会需要教育大家,提高公众的意识,增强数字素养,帮助人们批判性地看待和分享媒体内容。技术人员也应开发强大的工具来验证媒体的真实性。另外,政府需要通过法律框架,来规范深度伪造技术的使用,防止其被滥用。

除了像深度伪造这种问题之外,伦理问题同样是AI技术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AI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担心AI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例如,AGI(通用人工智能)一旦实现,它的智能水平可能会远超人类,从而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这种潜在的威胁现在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讨论,许多专家都在呼吁对AI技术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它的发展方向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例如,欧盟最近推出了《人工智能法案》,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管框架,确保AI技术不会被滥用。

AI的未来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本身,更取决于人类如何与它共存。在未来的社会中,AI有可能成为人类的重要伙伴,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复杂问题。然而,这种共存关系也需要建立在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

Poy:的确,人工智能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具变革性的技术之一了。也正因为如此,未来的AI之路注定充满挑战与机遇。正如Sam Altman所说的,“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创造技术,更是确保这项技术能够造福全人类。”希望OpenAi的转型能够在巨资的支持下,不偏离它造福人类的初心。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在结束今天这一期的节目之前,我们也想询问一下我们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对今天的话题有何感想呢?欢迎大家在我们的网站上留言。另外,我们也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LinkedIn Community page, 与其他播客听众朋友们一起学习探讨更多商业案例!如果需要参加我们播客微信群的话,请加我们微信,ID是reelstone。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一期节目再见!

People on this epis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