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变成柠檬水"中文商业播客(Chinese Podcast)

Episode 87: DeepSeek横空出世,硅谷为何如此震惊?

Hua & Poy

Send us a text

今年1月10日,来自中国的AI品牌DeepSeek发布了大型语言模型DeepSeek-R1,并于1月27日成为美国iOS应用商店免费下载榜首。​消息发布当天,美国股市受到显著影响,特别是科技股大幅下跌,比如英伟达的股价下跌约17%,创下美国股市历史上单日市值最大跌幅。在最新这期“柠檬变成柠檬水”播客里,主持人俞骅和Poy Zhong邀请XSIM AI Canada联合创始人陶珊,与我们分享了DeepSeek的横空出世对硅谷以及世界AI领域的影响与意义,欢迎大家收听。

请您在Apple Podcasts, 小宇宙APP, Spotify, iHeart Radio, YouTube, Amazon Music等,搜寻”柠檬变成柠檬水“。

Support the show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to our podcasts. We also welcome you to join the "Turn Lemons Into Lemonade" LinkedIn page!

骅:春节那段期间呢,除了我们上一期播客重点分享的动画片《哪吒2》全球票房封神的信息之外呢,还有另外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新闻,那就是来自国内的AI品牌DeepSeek忽然从天而降,在北美AI领域掀起了巨大的反向。

Poy:是的,​DeepSeek是在2025年1月10日发布它的大型语言模型DeepSeek-R1,并于1月27日成为美国iOS应用商店免费下载榜首。​消息发布当天,美国股市受到显著影响,特别是科技股大幅下跌,因为投资者担心DeepSeek的低成本高效AI模型可能威胁现在的市场领导者,因此导致全球股市大幅抛售。​英伟达的股价下跌约17%,创下美国股市历史上单日市值最大跌幅,市值蒸发约6000亿美元。​其他科技公司股票,如微软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价也出现下滑。 ​

骅:我也是在听到信息之后,马上开始使用DeepSeek,并且与ChatGPT一起共同使用。如果要快速比较的话,我觉得DeepSeek在中文语言的处理上的确领先了ChatGPT,这使它在未来有可能成为北美科技公司、学术机构以及跨国企业在涉华业务、中文市场洞察等方面的重要合作对象。我个人让DeepSeek写了一篇文章之后,感觉的确非常的棒!

Poy:DeepSeek的成功引发了硅谷的关注,促使科技巨头重新评估其庞大的AI投资策略,让他们看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因此呢,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想与大家DeepSeek对全球AI领域的影响,以及中国在全球这场科技竞赛里的机会与挑战。

骅:很期待今天的这个聊天话题。但是Poy,你和我都不能是AI专家,我们也并不在这个领域里工作,只是作为用户经常使用各种AI辅助工具。因此,我们邀请了我们的老朋友陶珊做客我们的播客,听听她的想法。Shan,欢迎您来到“柠檬变成柠檬水”播客,首先请向我们的听众朋友们做个自我介绍好吗?

Shan:骅姐和Poy你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真的特别开心又一次座客柠檬变成柠檬水的播客做分享,也恭喜你们近期荣登Listen Notes全球1%的最受欢迎播客!

我是陶珊,今年已经是我来到加拿大的第20个年头。我是Made Good Impact (www.madegoodimpact.com) 的创始人和XSIM AI Canada (https://www.xsimcopilot.ai/#/Home) 的联合创始人,也是一位12岁男孩的妈妈。其实,从滑铁卢大学科技创业研究生班毕业时,我就一直想着创业。但有趣的是,大家认识我的经历,更多是我在一家50年历史的加拿大公司,从翻译一路做到CEO。过去这几年,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我的工作一直围绕着三个关键词:桥梁、增值、共创。简单来说,我特别喜欢找寻需求、求同存异、搭建连接、探索解决方案、不断优化创新,让产品或事情变得更有价值。

去年我随手翻了翻自己的日历,结果吓了一跳—竟然有近千场1v1或者多方的行业交流、企业家对话、工作会议。其实,虽说都是工作需要,但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真的挺震撼的。它让我更加坚定:做这些事是有意义的,它们在推动着某种改变。

Poy:珊,再次欢迎!熟悉我们播客的听众朋友们,可能听过我们大概在两年前与Shan做的一次访谈,那时候您还在那家加拿大公司做CEO,您分享了从B2B到B2C,企业如何从0到1开辟新径的体会。我非常喜欢那一集播客,您真的分享了很多的干货。听说去年您离开前公司后,便开始涉足到AI这个领域,最近专注的这个新项目是完全利用AI技术来实现的。那么,您是否向听众朋友们介绍一下您的这个AI项目是什么?为什么契机让你们想到用AI的技术呢?其中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呢?

Shan:XSIM AI Canada的愿景是以安全可靠且负责任的方式,助力企业探索降本增效的全新边界。之所以起名叫XSIM是因为X代表多元和无限可能性,SIM代表仿真模拟,也代表着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大家对于AI认知上的提升和了解,AI也会像我们现在用的SIM卡一样普及。我们布局AI并持续深耕技术研发已有 5 年,比如在 20 多个已落地的废水治理项目中,每年帮助企业节省总量约 500 万美元,每个项目15%-30%不等。我们的 AI 解决方案专注于监测、优化、实时自主控制,助力废水治理、工业、制造等领域的并在流程上助力专家在未探索到的地方降本增效,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我们运用大模型技术,对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决策、售前售后等环节进行智能分析与优化。

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跨学科融合+本地离线部署+精准 AI 控制。我们先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精准识别企业的真实特征和模式,并结合预训练模型加速优化和提升性能。我们采用数据建模+过程建模相互验证,确保我们的模型能正确学习和应用这些模式。在部署前,我们进行模拟测试、单元测试等一系列多层次的测试方法,全面验证和确保 AI模型的安全性、稳定性与控制合规性。部署后,我们持续监控并动态优化超参数,使 AI 在自适应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性能、安全性,并精准对齐企业运营管理目标。

骅:Shan,AI是一个在全球都火热的热门词,从投资人,到公司高层,甚至到吃瓜群众,每个人都在讨论AI,以及AI正在给人类所带来的影响。我觉得AI的机会已经谈论了很多,我倒是更像听听您的公司在推广AI应用时,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Shan:推广一项新的技术突破,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市场总是需要时间去了解、评估、接受,甚至主动推荐,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运作。当采用者的比例达到10%-25%,进展才会明显提速。

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不断找到那些真正深耕AI应用的行业先锋和意见领袖,并且和他们保持深入的交流。因为,最早的采用者,往往是那些最有远见、最有意愿、最果敢,同时也最具认知优势的人。

其实,去年在香港政府的渠务署交流时,我们就有了很好的交流成果。这也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今年,我们希望进一步扩大传播渠道,让更多行业先锋真正理解我们的技术有多成熟,如何落地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我们也很期待,继续深耕这一过程,让更多人看到AI技术在行业中的真正价值。

Poy:AI正在改变许多行业,你觉得你所在的环保行业会因此发生哪些重大变革? 

Shan: 就拿工业废水治理来说,AI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之前我和一些污水厂的负责人聊过,他们刚接触这项技术时,其实是带着不确定性的,毕竟这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但一旦真正部署起来,体验就完全不同了— 不用一到晚上提心吊胆睡不好觉,也不用在操作时反复来回手动调整参数,那些繁琐、重复的工作,AI已经帮他们解决了。从这个角度来看,AI的效率远超人工操作,甚至可以说,它正在彻底改变工业污水治理的模式。

过去,我们依赖被动监控和手动操作,而现在,AI让管理变得主动、智能、精准、安全。它不仅提升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和稳定性,还能实现预测性维护和故障预警,最终带来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强的环境保护能力。这不仅对企业是巨大的利好,对整个行业来说,也是一次真正的产业升级。

骅:我个人也觉得AI的确在让我们变得都更加efficient。我们咨询行业也是如此。以前我们做很多项目,都需要有很多年轻的analysts做很多desktop的市场调研,而现在我觉得AI至少代替了50%左右的工作量。像我这样比较senior的来说,AI,特别是ChatGPT或者Copilot,已经成了我工作的得力助手,节省了我好多时间。

那么,我们回到今天播客的主题Deepseek。您觉得DeepSeek的快速崛起是否与中国市场的特殊环境有关? 

Shan: 没错,尤其是在浙江杭州,之所以能在新兴领域和科技前沿迅速崛起一批领先企业,不仅得益于政府前瞻性的政策引导,更重要的是,这里构建了一个开放包容、鼓励试错与快速迭代的创新生态。杭州的政府治理风格被形容为‘无事不扰,有事必应’的高效调配资源,既不干预企业的自主发展,又在关键时刻提供必要支持,确保科技成果从概念验证到商业化落地的每一步都能顺畅推进。甚至有企业在网上给杭州起了个外号——‘拎得清的小透明’,形象地诠释了杭州政府的务实和精准服务。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治理理念,加上对数字化、文化创意、人才生态、民营经济和整体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让杭州成为了创新活力的源泉,推动企业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更难得的是,在杭州,你几乎能找到覆盖整个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企业—从芯片、存储、板卡和服务器,到网络、算力中心、云服务,再到基础软件、AI模型框架、以及各类行业应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闭环。也正是依托这样‘芯片设计-算力集群-场景落地’的完整产业链,DeepSeek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腾飞,成为一条直冲云霄的巨龙。

Poy: 的确,Deepseek秉承了中国制造的成本控制优势,成本低,性能还优越。这横空出世,平地惊雷啊。在北美基本使用ChatGPT与微软的Copilot,还有google的Gemini 与这个常用的AI工具相比,Deepseek的商业模式与北美的这些公司有什么不同? 

Shan: DeepSeek的商业模式,和北美的AI公司,比如ChatGPT、微软Copilot,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简单来说,北美的AI公司更偏向‘模型即服务(MaaS)’的商业模式,核心是构建大模型基础设施,并通过API或订阅服务提供给全球开发者和企业使用。像OpenAI,它的盈利模式主要来自云端API、企业订阅,以及与微软等合作伙伴的深度绑定。微软Copilot也是类似逻辑,依托Azure的算力,把AI深度集成进办公软件、企业流程,直接向B端企业用户收费。

DeepSeek的路线则有所不同,它更像是‘国产生态+全链条整合’的模式。简单来说,它不仅仅是做大模型,而是依托完整的国产AI基础设施,从底层算力到行业应用全链条打通。它不只是卖API,而是深入产业端,和中国本土的企业、政府、高校形成紧密合作,落地在更具中国特色的场景中,比如政务、金融、制造、互联网生态等。

更直观地说,北美AI更像是‘云端大脑’,你可以远程调用,而DeepSeek更像是‘本地超级助手’,它不仅提供能力,还要深度适配你的行业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在国内迅速腾飞—它不是单点突破,而是扎根在整个国产AI产业链里,和芯片、算力、行业数据紧密结合。这种模式,不仅能规避国外技术封锁的风险,也能让AI真正落地在更多实际业务场景中。

骅:Shan,您的这个比喻特别有意思。用我的话来说,北美AI的玩法很像是开了一家高端“AI外卖店”,按API付费,每次用多少算多少,或者来个会员订阅费,让AI随叫随到。 而DeepSeek更像“超级助理+产业顾问”,不只是卖API,而是直接“搬进”产业里,和政府、企业、高校搞合作,深度适配政务、金融、制造业、互联网等本土需求,能让AI真正落地,而不是只停留在云端“画饼”。

另外,据我看到的新闻,DeepSeek的旗舰模型,DeepSeek-V3的训练成本约为557.6万美元。 ​相比之下,OpenAI的GPT-4模型的训练成本超过1亿美元。 ​这表明,DeepSeek的训练成本比OpenAI低约95%。那么为何DeepSeek可以做成短平快的方式与硅谷公司竞争?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cost effective? 

Shan:首先,DeepSeek的打法和硅谷公司不太一样。硅谷的AI公司,比如OpenAI、Anthropic,它们的模式是砸重金、做超大规模的模型训练,追求极致的参数量和通用性,但这样做的代价是训练成本极高,部署门槛也很高。而DeepSeek更务实,它采取的是‘精准发力’的策略—不是单纯追求最大,而是结合算力优化+工程效率+产业落地,让AI真正能跑得又快又省。

其次,DeepSeek的成本结构天然更有优势。硅谷AI公司主要依赖昂贵的英伟达GPU算力,而DeepSeek则能充分利用国产算力、定制优化的硬件,以及自研的模型架构,从底层就把成本打下来。它不像硅谷公司那样要付高昂的云计算费用,而是更贴近本土供应链,算力成本更低。

再加上,DeepSeek采取的是更高效的工程架构,比如:

  • 模型训练时,它会用更优化的数据集、混合精度训练,减少无效计算;
  • 推理部署时,它用轻量化方案,让大模型在更小的算力上跑得更顺畅;
  • 商业化路径上,它更快落地行业应用,而不是只靠API订阅赚钱。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硅谷公司像是在‘超级计算机’上烧钱堆大模型,而DeepSeek则像是在‘高效能引擎’上精准调校,做到极致的性价比。它不只是拼技术,而是靠更聪明的策略,让AI跑得更快、更便宜,同时还能满足市场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它能用‘短平快’的方式,在和硅谷公司竞争时,反而占据了一席之地。

Poy:Shan,我们都知道美国拥有世界顶级的AI研究机构(如OpenAI、DeepMind、Meta AI、Google DeepMind),吸引了全球最顶尖的AI人才,并且在基础研究、前沿算法和理论突破方面长期保持领先。因此Deepseek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与全球巨头竞争的?

Shan: DeepSeek 之所以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与全球 AI 巨头竞争,不是靠‘拼家底’,而是靠‘拼打法’。它不像硅谷公司那样手握无尽资源,而是更像一支高机动、高精准度的特种部队,在关键战场上精准出击。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

  • 第一,避开巨头正面消耗战,打“错位竞争”。全球 AI 巨头,比如 OpenAI、Google DeepMind,专注于打造全球最强大模型,靠规模和算力碾压。但 DeepSeek 选择的是另一条路:它不和巨头拼通用 AI,而是用更高效的方式打“行业定制+本地优化”。也就是说,DeepSeek 不是一味追求“最大”,而是追求“最适合”,在真实应用场景中创造价值。
  • 第二,更高效的团队运作模式。大公司决策链长、调整慢,而 DeepSeek 团队小、速度快、执行力强。它能用比对手更短的时间完成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落地的全流程,这一点在 AI 这样快速变化的行业尤为关键。当巨头们还在审批预算,DeepSeek 可能已经把方案落地了。
  • 第三,精准整合资源,撬动更大杠杆。DeepSeek 资源有限,但它知道如何用最小的投入撬动最大的市场。它与国产 AI 生态、行业龙头、高校研究机构建立紧密合作,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构建一个能高效协同的 AI 产业链。相比之下,全球巨头更倾向于闭环运作,反而在本土化落地上有更大难度。
  • 第四,极限优化,提升性价比。DeepSeek 在算力、模型、推理效率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优化,确保更低成本跑出同级别的 AI 能力。这种极致性价比,不仅让它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能跑得更远,也让它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更容易打开新的增长点。

所以,你可以这样看待 DeepSeek 和全球巨头的竞争关系—巨头像是正规军,资源雄厚但运作笨重,而 DeepSeek 更像是一支灵活的突击队,精准选择战场,快速完成突破,用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价值。这正是它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和全球顶级 AI 选手同场竞技的核心秘诀。

骅:Shan,您说它更像一支灵活的游击队,我觉得形容的特别好,而且我觉得我们特别适合扬长避短,知己知彼,知道如何打赢一场游击战。这可是咱中华民族最厉害的地方,出奇制胜。而且虽然在AI底层技术上美国占优,但在AI的商业化落地和行业融合上,我中国的速度更快,应用场景更加多元。例如,AI+电商、AI+金融、AI+政务、AI+制造业等领域,中国的企业也普遍更愿意尝试新技术,AI已经深度嵌入到企业和社会服务中,而美国现在的AI还主要集中在B2B模式,变现路径相对更依赖企业级用户。Deepseek如同《哪吒2》一下子激起了中国人民的national pride,那么Deepseek 对中国AI技术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呢?

Shan: DeepSeek 对中国 AI 技术发展的意义,可以说是‘补位+破局+加速’。

  • 第一,补位:填补国产 AI 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中国 AI 产业一直在硬件、算法、应用等多个层面不断突破,但在大模型和基础 AI 生态上,过去长期依赖海外技术,比如 OpenAI、NVIDIA 提供的核心模型和算力架构。而 DeepSeek 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有了真正从底层到应用全链条自主可控的 AI 方案,填补了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 第二,破局:打破对国外大模型的技术依赖。过去,大多数国内 AI 企业要么直接调用 OpenAI API,要么在国外技术框架下进行二次开发,始终受制于人。而 DeepSeek 证明了,中国完全可以自主训练高水平的通用大模型,并且做到媲美全球顶级水平。这不仅是技术能力的突破,更是产业安全、数据合规和长期发展上的一次破局。
  • 第三,加速:推动中国 AI 产业进入大规模落地阶段。硅谷的 AI 主要面向全球市场,商业化路径以云服务为主,而 DeepSeek 更懂国内产业需求,能更快、更精准地在本土场景落地。无论是智能办公、AI 代码生成、企业应用,还是政务、制造、金融等行业应用,DeepSeek 让 AI 从概念变成真正能提升效率、创造价值的工具,加速 AI 在中国市场的普及和应用。

换句话说,DeepSeek 的意义,不只是打造一个国产 AI 大模型,而是推动整个中国 AI 产业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它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在 AI 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赛道上,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国运级、重量级选手。

Poy: 学到了很多。那么除了DeepSeek之外,中国的AI 趋势还有哪些值得北美地区引起注意的?

Shan:我觉得有yi'xia以下几点:

  • 第一,AI 全产业链自主化,加速国产替代。在北美,AI 产业的基础设施主要依赖 NVIDIA、OpenAI、Google 等巨头,但在中国,AI 从底层芯片、算力中心,到大模型训练,再到行业应用,正在形成一条完整的国产生态链。比如,华为的 Ascend(昇腾)芯片、阿里的通义千问、字节的豆包、百度的文心一言等,都在不同领域迅速崛起,让中国 AI 产业更具自主性。这意味着,即使面临国际技术封锁,中国 AI 仍然能自我驱动、持续迭代,而这种模式在未来可能会影响北美企业对 AI 供应链的依赖策略。
  • 第二,AI 规模化落地速度快,B端市场爆发。相比北美更侧重 C 端(消费者)应用,中国 AI 在 B 端(企业)市场的落地速度极快。AI 已经大规模渗透进金融、制造、政务、医疗、教育等行业,不仅仅是对话 AI,还涉及智能生产、决策优化、预测分析等。企业端的 AI 采用率远高于北美,因为中国企业普遍对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更敏感,因此 AI 解决方案在行业里更容易规模化部署,而不是局限于实验室或 API 级别的测试。
  • 第三,多模态 AI & 端侧 AI 发展迅猛。北美的 AI 主要还是以文本生成(NLP)为主,但中国的 AI 在多模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结合)上发展很快,比如阿里的 Qwen-VL、商汤的多模态 AI,已经能在视频、医疗影像、工业检测等方面落地。另一大趋势是端侧 AI(Edge AI),即 AI 不只是跑在云端,而是直接在本地设备上运行,比如华为、小米、OPPO 等公司正在加速 AI 手机、AI 硬件设备的发展,让 AI 更贴近用户,不依赖云计算。
  • 第四,AI+自动化,推动供应链智能化。AI 不只是做语言模型,在供应链、物流、制造业的智能化上,中国的 AI 应用比北美更加深入。AI+机器人、AI+智能工厂、AI+无人驾驶物流,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标配,像京东、美团等公司已经在用 AI 进行大规模智能调度,甚至完全无人化运营的仓储、配送中心已经在落地。

总结来说,中国 AI 发展有几个特点:

  • 国产化—逐步摆脱国外依赖,形成完整产业链;
  • 产业化—AI 不是玩概念,而是真正落地到企业应用;
  • 多模态+端侧 AI—让 AI 走向更复杂、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 智能制造+供应链 AI—推动工业智能化的加速进化。

这些趋势不仅影响中国市场,也可能逐步改变全球 AI 产业格局。北美 AI 生态未来很可能会更加关注如何更高效落地、如何降低算力成本、如何整合 AI 与实体经济—这些,正是中国 AI 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骅:谢谢Shan给我们列出了的中国AI愿景,从我本来来说,中国人特有的短平快战术与能力是未来能够与北美抗衡的重要competencies。 那么聊了很多国内AI的趋势之后,Shan,我们都知道AI已经是一股势不可挡的趋势了,那么从您与您的同行的交流当中,是否可以为我们总结一下AI技术一些的未来趋势呢?你觉得它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会有哪些?

Shan:这个问题特别好,这正是AI最有趣、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正在促使我们重新理解人与工作的关系、学习的方式,甚至是自我的意义。

过去,我们总说科技让人类‘更高效’,但 AI 彻底改变了‘效率’的定义。它已经在代码生成、医疗诊断、法律咨询等众多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

  • AI 让我们更高效,但也可能让我们活的更清醒:更高效之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过去,我们的时间被大量琐碎、重复的工作占据,而 AI 让我们可以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思考、创造、学习。这也是我一直认为 AI 不仅是生产力的革命,更可能是帮助人类终身学习、间接达成自我觉醒的重要智能体。
  • AI 重新定义学习方式,推动人机交互进入新阶段 - 我认为未来的教育不会再只是‘填鸭式学习’,而是‘AI+个性化教学’。AI 可以成为‘私人导师’,根据你的学习节奏,定制最适合你的内容,而不是让你像过去一样刷一堆毫无针对性的题。与 AI 的交互方式,也会变得越来越自然,它不仅是工具,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的思维伙伴,帮我们更深入地探索自身价值。
  • AI+生物科技,让人类更健康、更长寿。AI 在医疗领域已经开始颠覆传统模式,比如超早期癌症筛查、新药研发、个性化治疗,甚至有可能让我们活得更久、更健康。你可以想象,未来 AI 可能成为‘健康管家’,比你自己还懂你的身体状况,提前预测健康风险,而不是等到问题出现才去看医生。
  • AI 让社会更智能,但我们也需要负责任地推动变革 - AI 具备优化资源、预测趋势、提高社会运作效率的潜力,它可能帮助政府做更精准的经济调控,甚至优化整个城市的管理方式。但与此同时,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伦理风险等问题不能忽视。如果我们不去建立一个公平、透明、负责任的 AI 体系,它可能被滥用,甚至加剧社会不平等。

所以我认为这股AI浪潮不是单纯的生产力革命,它更是一场关于人类如何更好生活、更好学习、更好理解自我的深刻变革。

因为最终,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它带来了什么改变,而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以及得益于它。如果 AI 让我们更自由、更有创造力,能帮助我们真正思考人生,那它就是进步;但如果我们只是更快地做重复的事情,而没有真正改变思考方式,那它可能只是让世界变得更快,而不是更好。

Poy:Shan,我真是听的津津有味呀!现在想入局AI行业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多,那么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呢?

Shan: AI 引发的裁员潮和产业变革,确实让不少年轻人感到迷茫,但我想帮大家换个角度来看—其实,这恰恰是一个你想要发展事业弯道超车的机会。与其焦虑 AI 取代工作,不如主动拥抱 AI,把它变成你的“超级外挂”。未来,真正有竞争力的人,不是最懂 AI 的,而是最会用 AI 的。未来属于终身学习者,AI 是最好的助力工具。

我一直相信,只要保持持续学习和快速迭代的能力,年轻一代反而能在 AI 时代找到更大的突破点。 与其害怕 AI 取代工作,不如主动去理解 AI、掌握 AI、利用 AI。在我看来,AI 不是让人被淘汰的工具,而是一个帮助你拓展事业、提升竞争力的“超级外挂”。

首先,AI 时代的新机会:跨学科融合才是优势 - 很多人以为,想进入 AI 行业就必须是算法工程师,但事实上,AI 可应用的领域实在太广了,我们也仅仅是在这个浪潮的起点之初,一切才刚刚开始。如果你不懂编程,但懂某个行业的痛点,你也可以成为 AI 时代最有价值的人才。

另外,我这里分享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 AI+行业应用 — AI 在医疗、金融、教育、工业等各个领域都在深度渗透,懂行业的人+懂 AI 的人是最稀缺的人才。
  •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工程) — 未来,很多工作不是“写代码”,而是“如何让 AI 按照你的意图工作”,这本质上是人与 AI 沟通的能力。
  • AI 产品经理 & 解决方案架构师 — 未来最强的人才,不是“写代码最厉害的”,而是能把 AI 产品真正落地的人。
  • AI+创意产业 —— AI 生成内容(AIGC)正在重塑设计、营销、影视等领域,如果你懂市场+懂 AI,你会有更大的竞争力。

因此,最重要的是:别等,先用起来!很多人可能觉得,AI 还是“离我很远的事情”,但其实,你今天愿意去试用 AI、思考 AI 在你领域的价值,就已经比 90% 的人领先一步:

  • 比如,试着用 AI 来优化自己的日常工作,看看它如何提升效率。
  • 关注 AI 领域的新技术趋势,找到自己可以切入的点。
  • 主动和 AI 从业者交流,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建立你的行业视野。

总结来说,AI 不是一个“等你准备好才会到来的变革”,它已经在改变世界,而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成为主动拥抱它的人。 未来的机会不会是“AI 取代人”,而是“会用 AI 的人取代不会用 AI 的人”。所以,与其害怕,不如加入吧—在 AI 时代,你希望成为哪一种人?

骅:谢谢Shan,今天的这个分享真的是很深入,很过瘾嗷,哈哈。特别喜欢您刚才说的,对于AI的态度就是“别等,先用起来!”。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在结束今天这一期的节目之前,我们也想询问一下我们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对今天的话题有何感想呢?欢迎大家在我们的网站上留言。另外,我们也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LinkedIn Community page, 与其他播客听众朋友们一起学习探讨更多商业案例!如果需要参加我们播客微信群的话,请加我们微信,ID是reelstone。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一期节目再见!

People on this epis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