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变成柠檬水"中文商业播客(Chinese Podcast)

Episode 88: 007邦德的终章,还是亚马逊的序幕?

Hua & Poy

Send us a text

2025年2月20日,Amazon MGM Studios正式接管了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007系列电影的创意主导权。这也意味着,长期以来牢牢掌控该系列制作的两位制片人——芭芭拉·布洛柯里(Barbara Broccoli)与迈克尔·G·威尔森(Michael G. Wilson),终于选择放手,结束了这个“家族遗产”的守护使命。作为007的忠实影迷,主持人俞骅Poy Zhong在本期节目中深入探讨了Broccoli家族为何会在此时将创意控制权交予亚马逊?在“慢工出细活”的好莱坞传统与“算法驱动、内容量产”的科技逻辑碰撞下,亚马逊接手之后又可能如何重塑这个横跨半世纪的经典IP?这是一场关于文化信仰、权力转移与时代更迭的对话,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请您在Apple Podcasts, 小宇宙APP, Spotify, iHeart Radio, YouTube, Amazon Music等,搜寻”柠檬变成柠檬水“。

Support the show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to our podcasts. We also welcome you to join the "Turn Lemons Into Lemonade" LinkedIn page!

骅:Poy,前几天看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好莱坞新闻。2025年2月20日, 亚马逊米高梅电影公司(Amazon MGM Studios)正式接管了詹姆斯邦德系列电影(也就是007电影的)的创意控制权。也就是说,007电影的妈妈和爸爸,芭芭拉·布洛柯里(Barbara Broccoli)和迈克尔·G·威尔森(Michael G. Wilson),终于放弃了他们一直掌控的“祖传资产”。虽然这个交易的具体条款尚未公开,很多媒体猜测大概是10亿美元,而且我也相信一旦交易完成,亚马逊必定会开出一张天文数字的支票。

Poy: 我也是James Bond电影的忠实粉丝,特别是每次看到那个经典的枪管镜头和“Bond,James Bond”的自我介绍,音乐一响起,心里就会涌起一种的既熟悉又新鲜的兴奋。邦德这个角色,经过20多部系列电影的塑造,邦德那潇洒、自信,又带一丝玩世不恭,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形象,已经深深映入人们的脑海中。而且他除了是个超级特工外,还有身上有着那种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魅力和自由,实在是让人很难拒绝,你看他可以周游世界,开着豪车,喝着马提尼,身边总有美女相伴,但同时,他又背负着拯救世界的重任。这种生活,谁不向往呢?

骅:是的。我也是James Bond电影的忠实观众,而且从Sean Conney开始,我看过了所有的邦德电影。就像Poy你说得,007电影还总能给我们一种“逃离现实”的感觉。我们普通人可以跟着邦德一起潜入深海、飞越雪山、穿梭于繁华都市,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无所不能的特工。要说到所有演过邦德的演员里,我最喜欢的是Pierce Brosnan,罗杰摩尔我也挺喜欢的,感到特别有英国绅士的味道。但是我老公最喜欢的是第一位扮演邦德的演员Sean Connery。那么Poy,你最喜欢的邦德演员是谁呢?

Poy:那自然是皮尔斯·布鲁斯南。我觉得他不仅是007当中,最帅的邦德,完美的诠释了英伦绅士的感觉。而且还被他对妻子对家庭始终如一的表现所感动。因为明星的婚姻分分合合的实在太多了,但他是真的做到无论自己名气有多高,无论妻子因为生孩子胖了多少,始终对妻子爱护有佳,看得出来,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包容和爱。真正经住了时间的考验,不离不弃。绝对是亿万粉丝心中的最佳老公了。哈哈!

骅:嗯正是因为邦德电影被世界上那么多影迷喜欢,因此亚马逊获得创意控制权的新闻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包括我自己,也在猜想未来被贝佐斯的亚马逊控制下的邦德电影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呢?就像当年迪斯尼把Star War的版权与创意控制权从George Lucas手里买下之后,我就再也不看《星球大战》这部电影了。

Poy:骅姐,您作为一位007电影的忠实粉丝,您觉得007电影系列为何有如此长的生命力呢?

骅:Poy,首先我想来分享一下007电影的背景。我想你或许听过一句英语老话:“不要让临时工做永久性的决定(Don’t have temporary people make permanent decisions)。”这句话虽然简单,却道出许多家族企业的经营信仰。而这句话也正是Broccoli家族数十年来捍卫好莱坞历史最悠久、最成功的电影系列之一 《007》系列的根本信条。在这个频繁更换高层、迎合市场趋势的娱乐产业里,Broccoli家族始终坚持让真正理解品牌灵魂、肩负长期使命的人来做决定。因此,不论外面的人如何催促007 的创新与改革,Broccoli家族却始终以守护者的姿态,确保《007》的每部电影都在家族可以控制、保证品牌一致性的轨道上前进。也就是说,他们不是不改变,而是决不让“短期思维”主导品牌的“长期命运”。

截至目前,《007》系列已推出25部电影,全球票房累计高达76亿美元。这一传奇始于1961年,当时的制片人Cubby Broccoli取得了伊恩·弗莱明原著小说的改编权。自那时起,Broccoli家族始终坚守“不要让临时工做永久决定”这条信念,牢牢把控着邦德的命运。

Poy,设想一下,在过去数十年间,Broccoli家族自己就像身披西装、手持武器的特工,毫不留情地挡下来自片厂高层的各种干预,拒绝制片厂对选角的指手画脚,并对那些任期短暂的高管们提出的“邦德宇宙化”、衍生电影和前传剧集等天马行空的计划嗤之以鼻。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深知邦德成功的秘诀,唯一真正在乎邦德长期价值的人,也是唯一能够保护这一经典IP免于被资本过度开发的人。

Poy:那么我就在想007的电影制作人,芭芭拉·布洛柯里(Barbara Broccoli)和迈克尔·G·威尔森(Michael G. Wilson)坚守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会把他们的祖传资产卖给亚马逊呢?

骅:是的。我在听到亚马逊正式接管了007系列电影的创意控制权这个新闻的时候,也有这个疑问。后来我查了一下,其实亚马逊在2022年的时候,就以84.5亿美元收购了好莱坞著名的电影公司米高梅(MGM),而他们当时收购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动机就是要获取米高梅拥有的邦德电影发行权。但是据说Barbara Broccoli自从与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打电话欢迎她“加入”亚马逊大家庭的那一刻起,她就对开始亚马逊高层产生了极度不满。

当时促成这笔交易的核心人物是负责亚马逊Prime Video的资深电视高管迈克·霍普金斯(Mike Hopkins),以及负责亚马逊影业创意决策的詹·萨尔克(Jen Salke)。这两位高管呢很快就让Broccoli家族感到极度不满。Hopkins把收购米高梅吹嘘为“数据和订阅的金矿”,而Jen Salke则轻描淡写地将邦德系列称为“内容”,英语呢就是content。

这里要说一下,现在有个趋势,很多人将电影称为“内容”,而不是艺术作品。那把电影称为“内容”,是否意味着它与我们闲暇时随手刷到的视频混为一谈呢?毕竟社交媒体上的所有信息也被称为“内容”。我并不是在贬低“内容”这个词,但将一部制作成本上千万的电影与一个TikTok视频同样归类为“内容”,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贬低了电影作为艺术品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在将邦德视为家族遗产的资深电影人面前,亚马逊高管居然将007形容为“内容”,无疑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很大冒犯。

Poy:是的,换句话说,Broccoli家族长期奉行的那句“不要让临时工做永久决定”的铁律,在米高梅被亚马逊收购之后,正逐步被亚马逊的高层,也就是Broccoli家族眼里的“临时工”慢慢打破。

骅:Broccoli家族一直对007系列拥有严格控制权,但在亚马逊接手后,他们逐渐失去了创意主导权。这一变化让家族感到不安,尤其是对亚马逊高管将007系列商业化的态度表示强烈反感。

据我看到的一篇《华尔街日报》的报道,Barbara Broccoli曾在私下场合将亚马逊的高管称为“白痴”,哈哈。这话听起来有些刻薄,但若细想,这并不是指他们智力上的不足,而是两个party之间的不同商业文化。对于亚马逊来说,他们注重一个以毫秒级运算效率定义成功的全球零售帝国。在亚马逊的世界里,内容的价值不是由情节的复杂性、角色的深度,或是观众的喜好所决定的,而是由能否“提升会员黏性”“拉动Prime购物转化率”来衡量的。他们眼中的“优质视频内容”,不过又是一个可以激发消费的触点touchpoint。因此,一部邦德电影的上线,也许只是他们算法模型中的一个变量,用来测试它是否能让观众在看了电影之后,会顺手买一瓶一维他命、一本间谍小说,或者一袋成人纸尿裤,哈哈。

Poy:其实,我自己不觉得这是谁的错,而更是一种文化的碰撞 - 一边是将007品牌视为需要用时间酿造、代代传承的精品资产;另一边,则是把内容视为销售漏斗中的一环,流量的引子,工具性的存在。在这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Broccoli家族的愤怒或许也并非出于傲慢,而是出于一种对“慢工出细活”时代正在远去的忧虑。

骅:Poy,我觉得你说的“慢工出细活”这句话非常的有意思。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数据驱动的时代,“慢工出细活”似乎正在变成一种“奢侈品”,不是没人想做,而是很少有人还能等得起。不过即便如此,这种看似“过时”的理念,依然在某些领域保有它的价值与不可替代性。

比如,奢侈品行业本身就是“慢工出细活”的代名词。爱马仕一个Birkin包的等待期就可以长达好几年,但这份等待本身就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在时尚圈的某个层面上,“慢”甚至被重新定义为“尊贵”。这恰恰说明,越是快节奏的社会,越有人愿意为“慢”买单。

又比如日本的匠人精神。从刀具、陶瓷到酿酒,都体现了对细节与时间的极致追求。许多日本工匠一生只做一种产品,几十年如一日,这种“慢”的坚持就是他们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它满足的,正是现代人对“真实”、“纯粹”与“不可复制性”的渴望。

那电影、文学、艺术创作也是如此。虽然当下流媒体推动“内容即刻上线”,短视频制造即时话题,但像《Oppenheimer》这类作品依然能脱颖而出。观众或许愿意刷30秒的短视频,但也愿意在真正的好作品面前坐满3个多小时。这说明,快节奏的消费不等于对深度的放弃,而是两者并存、各自服务于不同需求。

回到007,这个老牌的电影品牌现在其实正站在这场文化张力的交界点上:是让它继续作为一部代代传承、匠心打造的经典IP,还是转型为快速制造、服务于流量和KPI的内容产品?所以我觉得Broccoli家族的坚持,更多是一种文化信仰的坚守,是对“慢工出细活”精神将被边缘化的无声抵抗。

Poy:在上一期的播客里,我们详细聊了很多AI的发展趋势,那么在这个AI的时代里,内容生产的“快”也已经被无限放大,你看要多少张图片,多少文字,AI通常几秒钟就能生成。所以我想正因为“快”变得如此廉价,“慢”反而显得更珍贵。人们也许会重新意识到:那些真正能打动人心、历久弥新的内容,从来不是在赶工中完成的。

骅:你看我们的播客是在ChapGPT流行之前开始的。一开始播客的每一集script都是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现在,虽然有ChatGPT和其他AI工具让我们变得更加efficient,但是我可以与大家说,AI依然是写不出我们的播客,因为我曾经看过一句话 – AI knows everything, but understands nothing,直译就是:AI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理解”。

我觉得这句话其实点出了AI目前的局限——它可以处理、生成、分析海量的信息,但它没有“理解”的能力。AI的“知识”是基于大数据、概率模型与语言模式训练的结果,它能模仿人类语言风格、推测合理回应,但它并不真正理解情感、背景、意图和文化语境。

所以回到007电影,在AI与流量逻辑统治的内容生产环境里,我们可以迅速复制007的剧本结构,模仿邦德的台词,甚至让AI写出一套“看起来像007”的新系列。但能否真正理解并延续那种属于007的时代精神、英伦绅士气质、代代传承的品牌文化呢?我觉得至少目前不可能,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AI“知道”但不可能真正“理解”的nuance。

Poy:所以当我们说“慢工出细活”是一种文化信仰、是一种深层的价值取向时,AI与“快内容”的生产模式恰好成为它的对照面。正因为AI能“无所不知”,我们才更需要人类那份“理解的深度”。

骅:说得太精确了。那么我们回到Broccoli家族,刚才说了,从一开始,他们那种极度依赖传统电影模式的理念,与科技巨头亚马逊的商业逻辑就注定难以融合。所以呢,亚马逊老板贝佐斯在多年与Broccoli家族通融合作的尝试失败之后,于是就来个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那就是用更多的钱来“解决问题”。

当然,要想收服Broccoli家族,恐怕光靠钱砸还不够,更得砸得准、砸得狠。问题是,这个家族根本不是能轻易被“标价”,所以没有一笔巨资打动人心,完全是撬不动他们的底线。亚马逊当初花了85亿美元收购米高梅时,就已经被不少人批评“溢价严重”。现在为了拿下007,再掏一大笔钱,还得在电影还没开拍、剧本都没影子的情况下提前埋单,想想这个投资还真的是蛮有风险的。所以,我真觉得贝佐斯是真的把“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老话演绎到了极致,简直是在用钞能力硬撬文化信仰的大门。

亚马逊要急于购买007创作权的原因我们已经谈论了很多,但是那么Broccoli家族为何会最终动心呢?因为很多即使那些深知Barbara Broccoli脾气的人,这个消息也让他们措手不及。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Barbara丝毫没有透露任何风声,就连非常熟悉她的朋友,对此也是毫无预料。而且在去年11月,芭芭拉·布洛柯里与她的兄弟迈克尔·G·威尔逊(Michael G. Wilson)共同荣获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Irving G. Thalberg Memorial Award。 ​这个奖项呢就是表彰了他们作为制片人在电影行业的卓越贡献,特别是他们在《007》系列电影中的成就。而且在颁奖典礼上,最后一位扮演007的英国演员Daniel Craig也对他们的成就大表赞赏,说他们制作的《007》电影是“最昂贵的独立电影”。 ​因此很多人都觉得Broccoli家族还会把007品牌继续发扬光大下去。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改变主意的呢?首先我觉得就是一个年龄的问题,两位主要制片人之一的Michael G. Wilson马上就要83岁,正在逐步退出家族生意。这就意味着妹妹Barbara不得不直孤军奋战面对一个更加有挑战的未来。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也许是喜欢“慢工出细活”,自从007最后一部电影“No Time To Die”在2021年秋天上映之后,Broccoli家族一直没有任何新的进展,倒是外面的人天天在猜测谁会成为新一任的邦德演员,邦德下一部是女性007,或者其他的传闻。

Poy:嗯,我也看到一些消息说,在经历了五部兼具创意突破与商业成功的007电影之后,Barbara如今对于如何为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iag)物色接班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惘。她甚至开始重新审视 - 下一位詹姆斯·邦德,究竟该拥有怎样的形象与性格?他还必须是那个一如既往、冷静干练的特工吗?还是应该随着时代变迁,带有更多复杂的情绪、身份?

骅:是的。Barbara自从2021年以来一直毫无动静,没有产生任何新的007内容,我想亚马逊的高层一定对此很有意见的,一定也是施加了好多压力。因此,为什么Broccoli家族最终决定放手,我认为最可能的情况是,亚马逊最终拖垮了Broccoli家族。让他们无法与亚马逊共事,于是在某个时刻,她终于意识到,世界上最大最有钱的公司之一亚马逊其实已经不是“临时工”了。

你看,亚马逊,Netflix这些大亨公司是流媒体行业趋势的主推手,流媒体的趋势直接挑战了Broccoli家族多年来坚持的制作模式,那就是每隔几年推出一部高预算的院线大片,并尽可能延迟登陆流媒体平台。007系列至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依然能在影院环境中蓬勃发展的IP,即使在2021年因疫情延期上映的最后一部邦德电影“No Time To Die”,仍然在全球获得了将近8亿美元票房。但是在流媒体的挑战之下,这样的模式还能持续多久?Broccoli当然可以试图等亚马逊高管换人,但那样做的风险是让007系列处在长期停滞中,这样就会慢慢失去市场热度。她也可以试着与另一家她能接受的电影公司合作,但亚马逊作为金主爸爸,显然也是不会同意。因此,最有可能皆大欢喜的一条路,就是她可以收钱,然后走人。

所以呢,这笔交易某种程度上标志着Broccoli家族选择了彻底“退出江湖”。尽管在亚马逊的协议中说,每当有新的邦德项目推出,Broccoli家族仍将获得署名与报酬,但是他们不会再担任实质的制片工作。这与当年George Lucas以40亿美元将《星球大战》卖给迪士尼、从此退出创作前线的决定,还是挺相似的。

这场交易的本质,是Broccoli家族正式交出了对一个重要娱乐IP的主控权,也象征着传统好莱坞创作型家族的影响力正在逐步退缩。他们所代表的“制片人中心制”正被另一种以资本整合、内容资产打包为核心逻辑的科技巨头模式所取代。亚马逊、苹果这些原本不以影视为本业的公司,正在用更高的速度、更大的资源,一步步吞噬传统电影工业的领地。即便未来亚马逊仍可能与Barbara Broccoli合作,毕竟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制片人,但从此之后,她也不过是“众多制片人中的一位”。这笔交易实际上剥夺了她过去因掌控007 IP所拥有的那份独特地位与话语权。权力的象征不再,影响力也随之淡出舞台中心。

Poy:真的是有种人走茶凉的感觉。那么骅姐,您觉得亚马逊在收购了007电影的创意权之后,可能会有什么打算呢?

骅: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我也带着这个问题查了很多好莱坞专家的comments。我这里与大家总结一下。

虽然亚马逊现在尚未对外公布完整的蓝图,但从过去几年亚马逊在内容领域的布局来看,我们不难猜出他们的思路:那就是007将不再只是一个电影角色,而是一个可以被系统性开发、商业化延展的“内容资产”。

比如,亚马逊会试图将007“宇宙化”。不再只是邦德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围绕着他身边的角色乃至整个间谍世界,发展出新的剧集、衍生线、年轻邦德、平行时间线等多种可能。这种从“单线故事”走向“内容矩阵”的做法,正是科技巨头最擅长的系统化生产方式。就像他们对《指环王》的开发一样,亚马逊更在意的是“如何让一个IP最大化触及他们的customer”,而不是“如何在艺术上延续精神”。

其实很多朋友喜欢的Yellowstone(黄石公园)也是这样内容宇宙化的典型代表。起初它只是一个关于土地与家族冲突的西部剧,但在派拉蒙的精心打造下,很快发展出了《1883》《1923》等前传剧集,甚至还在筹划现代篇的延续。原本一个讲述Montana牧场的故事,被扩展成横跨近两个世纪的“黄石宇宙”,涉及的角色、年代、题材越拉越宽,内容也从“艺术表达”转向了“内容矩阵”的精密布局。这种模式的背后逻辑很清晰,那就是不再是依靠某一位编剧的灵光一现,而是将一个深受欢迎的IP变成可以长期运营的“内容资产库”,像搭乐高一样组装成不同产品,以满足平台对会员增长、内容留存和商业衍生的多重诉求。

第二,邦德未来的角色设定也很可能会被重新包装,以迎合更广泛、更多元的全球市场。性别、种族、性取向、国籍。过去属于邦德的那份“白人男性英伦绅士英雄”的原型,也许会在新时代中被重新定义。这既满足政治正确的走向,也是流媒体内容走向普适性、可量产化的策略需求。

第三,在商业运作上,007还可能成为亚马逊会员生态的一部分。我觉得它有可能会用来绑定Prime会员权益,推出专属内容,沉浸式游戏乃至现实世界中的邦德体验馆。007从此不再只是影院中的两个小时电影,而是存在于你生活的各个触点中,变成一个流量引擎、消费符号,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品牌”。

归根结底,亚马逊要打造的,不是下一部杰出的邦德电影,而是一个可以无限被商业结构与内容再生产的007宇宙。这才是真正让Broccoli家族感到焦虑的地方 - 他们守护的是一个有灵魂的IP,而亚马逊收购的,是一个可以变现的版权。这二者之间,并没有对错,只有价值体系的天壤之别。

Poy:现在这个交易已经完成,我们也只能等待收看带着亚马逊DNA的007 电影了。

骅:是的。不过,如果换作我来做决定,我一定会第一时间去找奥斯卡获奖影片《奥本海默》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Poy,你知道吗,Nolan其实一直对执导邦德系列电影抱有浓厚兴趣,只是这个愿望至今都未能如愿。主要原因据说是他和Broccoli家族在之前合作其他项目时闹得不太愉快,哈哈,很多好莱坞圈内人都说,那段往事早就成了酒吧里三杯下肚就会被提起的“传奇故事”。

但如今,既然亚马逊已经成了新的掌舵者,一切也许可以重来。他们完全有可能向Nolan抛出橄榄枝,给足他想要的创作自由,甚至给他一向坚持的120天影院上映的期限。因为我觉得从创作角度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这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为邦德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Poy:是的,如果下一部邦德真是Nolan来拍,那我肯定第一时间冲进电影院。再回头看看亚马逊这笔交易,不管怎么看,对他们来说多少算是一场胜利——毕竟原本僵持不下的局面终于被打破了。虽然代价高得吓人,但能把Broccoli家族“摆平”,至少暂时堵住了那些不停追问“亚马逊当年花85亿美元收购米高梅到底买了个啥?”的声音。

骅:自从2022年3月完成米高梅的收购以来,Prime Video确实上线了约4000部老电影和1.7万集电视剧,成功拉长了用户的观看时长。但问题在于,这家后来改名为“亚马逊米高梅影业”的公司,真正由它主导开发并上映的新电影,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一部——《Road House》,而且是一部翻拍1989年老片的动作电影。说实话,这样的成绩单,确实很难撑得起85亿美元的估值。也难怪他们如今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一个重启邦德的“史诗级转折点”上。

最后我想说的是,从亚马逊收购007创意权这件事来看,好莱坞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那套玩法,可能真的要被彻底改写了。科技巨头对影视行业的全面渗透,说到底,其实就是一句话:互联网打破了原本由几家大公司牢牢控制的电影电视发行体系,最终,这些科技公司用自己的方式重塑了整个电影产业的运作逻辑。

但历史书上不会写的,是这个过程中那些悄然流失的细节。一个以零售和科技起家的巨头,收购了一家濒临衰败的老牌电影公司,为的是扩大自己的内容库、吸引更多Prime会员。收购之后,他们逐步介入内容运作,把原本最核心、最有创意话语权的合作伙伴边缘化,最终迫使对方彻底放手,将控制权交出。就这样,一个被几代观众视为银幕传奇的文化IP,被一点一点纳入科技公司的逻辑之中,逐步失去了原本的灵魂。

更讽刺的是,那些总是在007电影里出现的“控制世界的科技狂人”角色,我觉得与亚马逊的幕后老板贝佐斯还真有点相似。这种情节的反转,听起来真的像是一出黑色幽默剧。

我想,也许Broccoli家族早就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所以才会选择趁着还能掌控局势的时候,体面地、优雅地先离场。毕竟,《No Time To Die》的最后,Daniel Craig扮演的邦德是在一场巨大的爆炸中壮烈牺牲的。或许,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剧情设计,而是Barbara和Michael想悄悄传达的隐喻 - 那就是这不仅是传统邦德的终章,也可能是老派好莱坞的谢幕。

Poy:真的,007最终没能逃过的,并不是反派的阴谋,而是现实的并购。任谁也无法抵挡时代巨轮的碾压。可是时间不会从此停下脚步。所有人都是继续被时代裹挟着前进,讲起来,还是有点伤感,不过keeping going 应该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在结束今天这一期的节目之前,我们也想询问一下我们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对今天的话题有何感想呢?欢迎大家在我们的网站上留言。另外,我们也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LinkedIn Community page, 与其他播客听众朋友们一起学习探讨更多商业案例!如果需要参加我们播客微信群的话,请加我们微信,ID是reelstone。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一期节目再见!

People on this epis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