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变成柠檬水"中文商业播客(Chinese Podcast)

Episode 91: “母带之战”,Taylor Swift 如何用一场版权逆袭重塑音乐产业?

Hua & Poy

Send us a text

在最新这一期播客里,主持人俞骅和Poy Zhong聊了Taylor Swift以3.6亿美元买回自己全部音乐版权的故事。她是如何从被夺走母带、公开控诉Scooter Braun,到一步步反击、重录专辑、最终实现音乐主权的?这不仅是一场情绪上的复仇,更是一场商业上的胜利。这是一集关于控制权、品牌策略与艺术家商业技能的深度对谈。欢迎你一起收听、留言,一起探讨创作者应有的权利与未来的可能!

请您在Apple Podcasts, 小宇宙APP, Spotify, iHeart Radio, YouTube, Amazon Music等,搜寻”柠檬变成柠檬水“。

Support the show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to our podcasts. We also welcome you to join the "Turn Lemons Into Lemonade" LinkedIn page!

骅:在今天的播客节目里呢,我们再度来聊聊我们播客节目特别喜欢聊的Taylor Swift。

Poy:Taylor在去年12月初完成了时代巡演之后,就基本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狗崽队也只是偶尔几次拍到了她外出晚餐,或者与男朋友Travis Kelce在佛罗里达West Palm Beach一起外出的照片。

骅:是的。我觉得Taylor每次的沉寂都似乎实在酝酿她下一个大新闻。我看到网上有很多粉丝在揣测是否Taylor在加紧完成Reputation专辑Taylor Version的重录,或者是否打算与Kelce要订婚等等。

五月底的时候,大家等待的答案来了。Taylor在网站上发布消息,说她不仅拿回了自己的母带,还一并收回了音乐录影带、演唱会影片、专辑封面、以及未发行的歌曲,Taylor形容这些母带记录了“那些回忆、魔法、疯狂”、“每一个时代”,以及“我一生的心血”。

Poy:哇,也就是说Taylor的音乐作品终于百分之百属于她自己了。

骅:是的。其实这个新闻也是Taylor多年不断争取的结果。2019年,她原本希望能买回作品的版权,但最终被音乐界大佬Scooter Braun旗下的公司抢先买下。后来,Scooter又将这些版权转手卖给了Shamrock Capital。这个事情导致Taylor公开与Scooter为敌。

Poy:骅姐,您可不可以再给大家普及一下谁是Scooter Braun呢?他与Taylor到底是如何产生这些过节的?

骅:其实Taylor并没有和 Scooter 有太多直接的交集。Scooter是一位音乐产业的大佬型人物,他旗下签署的艺人包括 Justin Bieber、Ariana Grande 等。他是典型的“产业操盘手”,以眼光独到、运作高效著称。

而Taylor,是从青少年时期就与 Big Machine 唱片公司签约的艺人,她早期所有专辑的母带版权都归这家公司所有。2018年,Taylor 与 Big Machine 的合约到期,她选择离开并签约环球音乐集团,同时开始争取过去作品的控制权。

2019年的时候,Scooter 的公司 Ithaca Holdings 忽然宣布以3亿美元收购 Big Machine,其中就包括了 Taylor的全部六张早期专辑的母带版权。

那Scooter在购买唱片版权之前,完全没有告诉Taylor,让她也有竞标的机会。因此当Taylor 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她发布了长文,控诉这一行为是对她的“最大背叛”,并且表示会继续不懈地买回自己母带的版权。那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为什么Taylor那么不喜欢Scooter拥有她的母带版权,并且说这些她的心血之作给到了她“最不希望拥有这些作品的人”的手里,原因呢是因为Scooter也非常支持很多Taylor不喜欢的人,包括闺蜜Selena Gomez的前男朋友Bieber,因为Scooter是Bieber的经纪人,同时,在著名的 Kanye West 事件中,Scooter也是站在Taylor的敌人Kayne那边,并且在网上发布暗示性的嘲讽帖,那这些行为呢,就让Taylor觉得这不只是商业行为,更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个人伤害。

Poy:那难怪了,Bieber也就算了,不算是直接仇恨。但Kanye真的是不能忍。想当年,在2009年MTV音乐录影带大奖的颁奖现场,人家Taylor都高兴激动地说着获奖感言,Kanye West 突然冲上台打断她的获奖感言,居然当众打脸,说Beyonce had one of the best videos。直接拆台,意思就是,我知道你赢了奖,但你不配,这个奖应该属于 Beyoncé。这个抓马场景,真的是另人印象深刻,Taylor 当时才 19 岁,在她职业生涯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重要时刻,被这样打断显得极度尴尬。真的是太欺负人了,想想都替Taylor觉得委屈。

骅:确实。不过Taylor也不是好惹的。所以她在《Look What You Made Me Do》这首歌里进行了狠狠的回击,而且这首歌也成为她公然宣告“反击”和“重生”的代表作,十分的解气。

说回Scooter,当年母带版权被卖给Scooter之后,她也马上强势反击,开始重录自己的专辑,并推出“Taylor’s Version”。这不仅是一种情绪上的回应,也是一场彻底的市场教育,她用重录版本让粉丝知道:如果你真的支持我,那就请播放我拥有版权的版本。结果她不但夺回了流量,还创造了二次创收的机会。

另外,重录也给了Taylor优化以前这些唱片的机会。从最初发行到重录之间的十三年里,她的歌唱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在原版中,Taylor的声音听起来还有些颤抖和紧张,毕竟她那时才18岁。但在重录版本中,她的嗓音更加低沉、饱满。比如《You Belong with Me》,原版听起来更像是在“半说半唱”,她当年的演绎方式显得比较幼稚。但在 Taylor's Version 中,她给我们的感觉是旋律性更强,发音也更清晰了。

Poy:可见她是多么受市场欢迎,你想想有多少歌手能把自己过去的作品重复再卖一次,还可以这么成功呢?

骅:从从2021年开始,Taylor就陆陆续续地重新录制了四张原先的专辑,但是有意思的是,到了《Reputation》这张专辑的时候,她的重录计划突然停了下来,粉丝们是盼望已久,并且从Taylor的任何蛛丝马迹地行踪里,猜测唱片发表的时间。那现在这个谜底也就揭晓了,Taylor在这份信里解释说,她在《Reputation》的重录上卡关了,甚至没有完成四分之一。因为这张专辑太贴近她当时几年前的生活,现在的她已经不再处于那个情绪状态,所以很难重新进入当时的心境。

那这个是Taylor的表面解释,我个人觉得也许真正让她分心的是出售版权交易的出现,她把自己的精力都转去谈判了。

Poy:嗯。我也看到Taylor在信中感谢了Shamrock Capital,说他们是“第一个提出让她买回作品的人”,并说双方的交流是在“诚实、公平、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我觉得虽然这是一笔商业交易,但从她的语气可以感受到她真心感激,觉得对方理解她对作品的感情,也愿意帮她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骅:当然Taylor还特别感谢粉丝对“重录计划”和“时代巡演”的支持。可以说,是粉丝支持的巡演收入,帮她完成了这次买回版权的大事。而且对于粉丝来说,能够回听她的原版专辑,也是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位粉丝在网上说,听Taylor的原版,就如同现代版的your husband returning from war, 哈哈。

Poy:嗯是的,据网上看到的数字,Taylor这次是花了大概3.6亿美元购买回了这些唱片的版权。想想,这可是自己掏真金白银去买自己的作品,先别说委屈和不公平的事情了,光这个金额,就绝对地超大手笔,绝对的大气,也是绝对的霸气。我觉得世界上也没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就算有实力,也不一定愿意舍得这么干。当然,也正是因为时代巡演的票房大卖,她终于有足够的财务能力去拿回自己全部的创作成果,这对她来说确实是一场彻底的胜利。另外,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在她争取版权的过程中,她还促进了整个行业对“艺术家应拥有自己作品”的讨论,为艺术家们赢得了尊严,这样的格局让她远远不止是一名成功的歌手或明星,。她在刚刚提到的公开信里就提到,其他歌手就是因为看到她公开争取版权,也开始去和唱片公司谈判,争取更多属于自己的权益。

骅:我们在前几期做得有关Taylor的播客里,都提到了Taylor无与伦比的PR以及掌控舆论走向的能力。这里我与大家罗列一下Taylor是宣布这个对她来说属于重大胜利的新闻。

Taylor是选择在周五发布这条消息,这在北美娱乐圈里其实是一种“低调处理”的PR惯例。通常,明星们会把不想引起太大关注的新闻安排在周五发布,因为媒体和公众注意力开始转向周末。但Poy你也知道,Taylor的新闻,无论发生在哪一天、哪一个时刻,根本不可能被忽视,尤其还是这种堪称她职业生涯重大胜利的时刻。

所以我倒觉得,Taylor非常清楚这条新闻的分量,也明白它必然会引发热议。她之所以选择在周五公布,很可能正是想营造出一种“我不是故意高调”的姿态,既宣告胜利,又不失风度。她的每一步,真的都算得很精。

Poy:当年母带被卖给她的“死对头“Scooter Braun的确是Taylor事业的一大挫折。但是如今Taylor亲手改写剧本,不仅实现了“自我掌控”,还顺带送自己六座奖杯,也就是她的前六张专辑。在Taylor的下一张专辑里,非常可能有一首庆祝自己胜利的歌曲。实在是太解气了!

骅:是的。不过很有趣的是,就在她自己的官宣前一周,美国著名小报《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旗下的娱乐八卦栏目《Page Six》还放风说这笔交易“因为有Scooter的鼓励而促成”,甚至说收购价格可能高达6亿到10亿美元。我觉得这个信息误差也太离谱了吧。这个曾经让Taylor视为敌人的人,怎么可以让他来共享功劳呢?于是Taylor的团队在不到24小时之内,通过一些主流娱乐媒体,包括E! News 和 PEOPLE 等迅速澄清这个信息:“与之前的不实报道相反,这次交易并没有任何外部人士‘促成’。这项成果应当完全归功于Shamrock Capital和Taylor在Nashiville的管理团队。Taylor如今拥有了自己的所有音乐,而这一刻的实现,并不是因为有Scooter Braun。”

Taylor的团队这么说,也就是强调了这场胜利是Taylor自己争取来的,她才不能容忍Scooter来沾光呢。

还有一点,如果你是熟悉北美八卦的话,最近一段时间Taylor一直出现在电影明星Blake Lively和导演Justin Baldoni那场性骚扰官司的传闻中,但是特别不喜欢这种被别人利用的八卦新闻里出现的Taylor,却一直没有做出什么行动对应。所以现在回头看,也许正是那一波“乱哄哄”的八卦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让她能安安静静地完成这笔大交易。所以我们一直说Taylor是一位精明的商人,她真的是深谙战略转移之道:你们这边忙着我的闺蜜团八卦,我这边悄咪咪地收回音乐主权,继续壮大我的商业帝国。

Poy:其实,这件事也再次提醒我们,关于超级巨星,无论是Taylor、碧昂丝还是Lady Gaga,外界自以为知道的,其实大多是瞎猜。特别是《Page Six》这种曾被Taylor列入“黑名单”的媒体,居然还敢用Scooter来蹭流量,也算是胆子够大了的吧。

骅:当然,Taylor有着那种记仇能力特强,又特别喜欢赢的性格,因此怎么可能只在幕后庆祝?Poy,刚才我说了,最近几个月她一直很低调,但最近两周却不断看到她的踪影,我觉得是她终于有理由“现身”庆祝了。先是和刚刚与Chris Martin结束八年长跑爱情的电影明星Dakota Johnson一起吃晚饭,接着又和老闺蜜Selena Gomez在纽约外出聚餐,从照片来看,感觉就是一顿“庆功八卦局”。上个周末,Taylor又在田纳西州出现在男朋友Travis cousin的婚礼上。低调了好几个月之后,忽然处处现身,看来Taylor真的是难以影藏心中的喜悦呀。

Poy:那么我们聊了这些八卦之后,我很好奇这个新闻对Taylor音乐的播放量有什么影响呢?

骅:根据 Spotify 提供的数据,5月30日(星期五)那天,Taylor早期专辑的原版(不是Taylor’s version)播放量至少翻了一倍,具体的有:

  • 《Speak Now》涨幅最大,全球播放量激增 430%
  • 《Taylor Swift》(2006年首张同名专辑)和尚未推出“Taylor's Version”的《Reputation》分列二、三位,分别增长 220% 和 175%
  • 《Fearless》上涨 160%
  • 《Red》上涨 150%
  • 《1989》也增加了 110%

截至目前,Taylor在 Spotify 上的月活听众已超过 8200 万,她的整体播放量在周五那天上涨了 40%。

虽然Spotify的播放量不是巡演票房,也不是那种上千万的大额进账,但这确实也是钱,而且是那种她在自己身上投资后,逐渐靠作品再赚回来的钱。就像我们说的,Taylor不仅相信自己的作品有价值,更相信作品能够产生持续的粉丝影响力。正因如此Taylor被称之为是她自己的元宇宙。

Poy:那我想八卦问一下,在这个元宇宙里的“现任男主角”Travis Kelce是如何庆祝Taylor的这次胜利的?

骅:Travis在Taylor的新闻出来之后,在他与自己的哥哥Jason Kelce联合制作的播客《New Heights》里,邀请了篮球巨星沙奎尔·奥尼尔(Shaquille O'Neal)。在这一集播客里呢,他对Taylor这次“主权回归”表示祝贺:“向 Tay Tay 致敬!”

Poy:感觉就是像一位最忠实的“迷弟”,哈哈哈。

骅:其实我也很想知道Travis 在Taylor的这个新闻里所扮演的角色,他是不是也全程参与呢?还是Taylor每次和经纪人、律师通电话时都让他回避?当然我想他肯定比我们的老百姓早知道,但是早了多久呢?

Poy:哈哈,我想如果Taylor是总统的话,那 Travis就是第一先生了,那么什么时候她会对他说:“OK,你可以知道这个消息了”?这个“保密等级”的节点其实也很值得八卦,哈哈。那么骅姐,我们刚才说到Taylor的母带大战、商业布局,但我还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就是Taylor怎么能把自己的“神秘感”和“高曝光”维持在一个这么精准的平衡点上?她明明一直都在大家的讨论中心,但又从来不觉得她“曝光过度”。

骅: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其实这正是Taylor最厉害的地方之一。刚刚我们也看到了,她的“神秘感”并不是通过“消失”来制造的,而是用一种高度策划的方式,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永远解不完的谜团。

比如我们知道,Taylor 非常擅长在自己的歌词、MV、社交媒体贴文里埋下“彩蛋”。她不会直接告诉你要发生什么,而是给出一点点线索,让粉丝去猜、去讨论、去拼图。她甚至会用特定的数字、配色、发布时间,制造出一种“宇宙逻辑”。这种做法其实不是减少曝光,而是把曝光变成了一种参与感,她让粉丝觉得自己是在“参与”Taylor的叙事,而不是“被动接收”八卦新闻。

Poy:对,我记得她曾经在MV里放一个公文包,结果大家猜了两个月说是不是《1989》的彩蛋。

骅:没错,而且你有没有发现,Taylor 每次消失一段时间之后再出现,都是带着大事件的,包括以前的新专辑、演唱会、以及这次买回母带版权等。她不是频繁现身,但每一次现身都是一场“精准策划的回归”。

Poy:那她是不是可以说,不是被媒体曝光,而是她自己在“发布自己”?

骅:完全正确。Taylor 本质上早就不只是个艺人了,她是个极其聪明的“自我品牌操盘手”。她懂得什么时候该神秘,什么时候该高调;什么时候制造情绪,什么时候引导舆论;而且她不依赖传统的明星曝光渠道,她靠的是自己亲自策划、亲自布阵的“剧情式公关”。

所以你看,她的“神秘感”是通过“控制信息节奏”来维持的,而她的“高曝光”则是靠“故事驱动”来实现的。两者并不矛盾,反而互为支撑,这就是她被称为“教科书级公关大师”的原因。

Poy:这绝对需要超级高智商的头脑才行。那么骅姐,在PR操盘方面,我想到了另一位高手碧昂斯,您能不能为我们分析她们俩在这个方面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骅:我觉得如果说Taylor是CEO,那Beyoncé就是教母了。这两位女王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路径,但都一样强大。Taylor是那种“夺回主动权”的选手,她早年签在Big Machine,版权不在自己手里,所以她用了重录这条路,靠后期反击,一点一点把主权拿回来。可是Beyoncé的做法就完全不一样。她是从一开始就不给别人拿走任何主导权。她成立自己的公司Parkwood Entertainment,音乐、MV、演唱会、甚至纪录片,全部由自己团队主导。她根本不需要“重录”,因为她的每一张母带,从一开始就是她说了算。

Poy:所以Taylor是“靠实力翻盘”,Beyoncé是“从不让出控制权”。

骅:Exactly。而且在“舆论管理”这块,两个人也完全不一样。Taylor特别擅长“制造参与感”,她总是埋彩蛋,让粉丝去猜、去解码、去讨论,营造出一种“我们和她一起经历一切”的感觉。而 Beyoncé 的做法是完全相反的。她是“神秘降临型”的。2013年那次无预警发布整张专辑,根本没有预告,直接在iTunes炸场。当时整个音乐圈都震惊了。她从不解释、不预热,也不接受媒体采访,信息几乎是封锁式的,但一出手就全部控制节奏。

Poy:所以Taylor是“高互动”, Beyoncé是“高控制”。

骅:再看她们跟粉丝的关系,Taylor像是朋友,写信、发文、互动,不断告诉大家“谢谢你们支持我”;而Beyoncé,是“你们仰望我,我给你们神谕”。她从不需要讨好你,但她一出场,你就是会臣服。

Poy:所以一个是全民闺蜜,一个是文化教母。

骅:你总结得太好了!而且她们在商业上也有不同。Taylor擅长“深耕一亩三分地”,把自己已有的作品版权重新运营、再包装,再推出Taylor’s Version,再巡演。她是在把“过去”不断转化成“未来”。而 Beyoncé 就是全面出击型。音乐之外还有Ivy Park服装线、Netflix合作、Super Bowl表演,甚至直接站上社会议题的舞台,比如黑权、女权,她是真的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文化现象”。

所以她们虽然路径完全不一样,但都掌握了一个核心关键词:那就是控制control。Taylor是“后期夺回”, Beyoncé是“前期布局”。一个是从泥泞中杀出来的CEO,一个是一出生就戴皇冠的掌权者。所以我们既可以学习Taylor的韧性,也要培养自己如同Beyoncé的气场。

Poy:哈哈,是的。那么骅姐,Taylor的新闻会彻底改变音乐行业吗?

骅:我觉得可能还不至于那么快。

首先,这再次把“作品所有权”这个老问题摆到了聚光灯下。过去,艺人与唱片公司签约时,往往没有太多话语权,母带版权几乎默认归公司所有。很多年轻艺人在初出道时,为了资源、曝光和发展机会,不得不接受这些不对等的条款。但Taylor的做法在行业里引发了一个很实际的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艺人在签新合同时,会主动要求保留母带版权,或者至少争取部分持股。Taylor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但她是少数能真正“打赢这一仗”的人。甚至包括著名的披头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他几乎花了50多年的时间争取买回披头士的所有的catalogue。还有美国著名的已故歌星Prince,他 是最早公开对抗母带控制权的超级艺人之一。在与华纳唱片闹翻之后,他甚至一度将自己改名为“符号”(The Artist Formerly Known as Prince),抗议公司对其音乐作品的掌控。他曾怒斥:“如果你不拥有母带,你就不是自由人。”然而,尽管他的抗争震撼业界,但在商业和舆论层面,他的做法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多的效仿,反而被部分主流媒体视为“古怪”或“难搞”。

另外,美国著名歌星Kesha 与制作人 Dr. Luke 的法律大战也曾经持续多年,她在争取创作主控权和自我表达自由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个人与职业代价,尽管在舆论上获得支持,包括Taylor本人,Kesha仍被迫继续履行合同,无法完全摆脱旧东家的控制。这不仅影响了她的新音乐产出,也使她在创作方向上受限,后来难以彻底“重启”职业生涯。

因此Taylor的胜利,不再只是个人的里程碑,更像是为行业内其他创作者开辟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Poy:另外我觉得她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件事:音乐作品并不只是情绪表达或短暂流行,它是一个可以长期经营、具有资本价值的资产。过去唱片公司掌握版权,是因为他们认为艺人只是“内容提供者”,而公司才是“运营者”;但Taylor的这个案例表明,艺人本身也可以是最好的运营者,她自己重录专辑、自己做市场推广、靠巡演带动流量和收入,最终把所有成果反哺回作品本身,这是一种非常完整的闭环。

骅:是的,当然也要承认,Taylor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站在金字塔顶端。她的商业影响力、粉丝基础和财务能力,都是大多数艺人无法复制的。但正因为她有这个条件,她做出的选择也就有了示范意义,那就是创作者的劳动值得被尊重,作品不是一次性商品,而是可以属于创作者自己、也值得为之奋斗的长期资产。

因此未来,可能不会每一家唱片公司都立刻改变做法,也不会每一位艺人都能有Taylor的待遇。但这个案例至少让行业开始重新思考“合理的版权结构”是什么,也让粉丝意识到,他们的支持不只是情感层面的认同,也能为艺人争取更多商业话语权。

Poy:确实。那么骅姐,Taylor买回母带版权这件事,从财务角度看,短期内可能是一个庞大的支出,但从中长期来看,对她的个人收入潜力而言,我认为绝对是一次非常聪明、划算的投资,你觉得呢?

骅:首先,拥有母带意味着她现在对这些作品有完整的商业控制权。无论是流平台播放、广告使用、电影配乐、甚至NFT授权,所有未来由她旧作带来的收入都不再需要和第三方分成。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Taylor的作品本身就具备极强的“长尾价值”(英语就是long tail),她的歌不是一时爆红型,而是可以反复播放、持续流传的经典作品。版权回到她手上,等于是她未来几十年都能持续从中获利,收入来源更加稳定和自主。就像我们以前提到的玛丽亚凯莉一首圣诞歌曲来养老的案例是一样的。

其次,她重新掌握作品权利之后,也能更灵活地进行授权或营销操作。例如,她可以选择将某张专辑打包卖给某个品牌用于广告合作,或者打造以某个“时代”专辑为核心的周边、展览、剧集等延伸内容。过去这些操作可能需要层层审批甚至被否决,现在只要她自己愿意,就可以直接启动。

再者,从税务和财富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拥有作品资产”也有优势。母带版权在法律上属于一种知识产权资产,可以被继承、可以抵押、甚至可以被打包入公司进行估值。这使得Taylor不仅仅是一个靠巡演赚钱的艺人,而更像是一个拥有一批高价值内容IP的企业家。她的财富结构因此更加多元,并且抗风险能力更强。

最后,这笔购买也将提升她在未来与平台或品牌谈判时的筹码。比如,她可以选择把自己的音乐独家授权给某个平台(Spotify、Apple Music、甚至Netflix纪录片),并从中谈出更高的分成比例或合作条件。换句话说,版权不仅会直接带来收入,还能提升她在整个娱乐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

因此,总结来说,虽然这次买版权的花费不少,但对Taylor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长期投资。她等于是把未来的收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用音乐资产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更稳固、更可控、更具延展性的“Taylor·宇宙”。所以我们一直说,她不只是一个超级明星,更是一个极有远见的生意人。

Poy:您这么一分析,我就明白了。Taylor斥巨资3.5亿,我一开始想的是艺术家情怀,性情中人,所谓人争一口气。分析一下,才明白,人家不仅有情况,更是把账算得明明白白,值得所以艺术家们学习。那我们说了这么多Taylor的版权逆袭、商业闭环等,我还想问问,骅姐,在中文语境下,比如像蔡依林、张韶涵,周杰伦,五月天这些有影响力的华语歌手,都曾面临过这样的困境,明明是自己唱得超红的歌,甚至是成名曲,就是不能唱,因为版权不是自己的。那他们有没有可能也复制出类似的路径?为什么我们好像比较少看到这种Taylor式的版权反攻?

骅:这个问题其实特别关键。我觉得要从产业结构、文化生态、艺人习惯这几个维度来解释,为什么华语市场还没出现Taylor式的版权逆袭。

首先是产业结构。华语音乐市场在过去二三十年里,长期是唱片公司主导的主要control方式,艺人从出道开始就把版权签出去是常态,合同通常很长、条件很死,而且缺乏重新谈判的机制。

Poy:所以不像Taylor是因为合约到期之后,有机会重启谈判。

骅:而且早期很多艺人根本不清楚“母带版权”意味着什么,他们关心的是有没有创作资源、有没有MV预算、有没有巡演机会。版权对艺人来说,过去是隐形的,不是资产,只是签合约时的一行字。

Poy:那他们有可能现在再反过来夺回版权吗?

骅:理论上有可能,但要看当年签约时合同是“买断”还是“委托发行”。目前来看,比如周杰伦早期作品的版权大多由唱片公司持有,他本人是有股份和决策权的,已经属于“半闭环”状态。五月天也和唱片公司深度绑定,很多内容也是团队共同运营,不太是Taylor那种个人夺权的剧本。所以像五月天这种group乐队,“作品归属感”没有像Taylor那样的强烈。所以你不会看到他们大张旗鼓地说“我要重录我20年前的专辑”。

当然,Taylor一向是个炒作能手,她特别擅长把商业问题做成了情感议题,那就是“我被伤害”,“我要反击”,“你们可以帮我”等等。这是她最厉害的地方。华语娱乐圈虽然也有版权问题,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相对内敛,艺人不太会把自己经常当做“受害者”来讲故事,或者说来“炒作”。

Poy:没错。中文娱乐圈的粉丝消费文化,目前也不完全支持“内容闭环型的商业模式”。你要一个粉丝去听“正版重录版”,去抵制“旧版本”,去用播放量投票,这个意识目前还在慢慢形成。那么骅姐,你觉得在未来可能会出现吗?

骅:我觉得中文娱乐圈如果要出现Taylor式的案例,可能要满足几个条件:艺人版权意识强、有稳定粉丝群、懂运营,而且敢公开讲自己的版权故事。也就是说艺人整体的商业体量需要达到Taylor这个级别。

Poy:嗯是的。当然,Taylor已经帮助娱乐行业定义了什么叫创作者应得的权利,但世界上每个市场都要走这条路的话,真的需要从文化、制度、消费习惯,一步步来构建。而且,我认为Taylor在宣布这个新闻时写的信是她写过的最重要的文字之一了。它具备一首典型Taylor歌曲的所有特质,描绘了一位涉世未深的少女卷入超出她掌控的局面,以及那些一心想要剥削她的男人们。以往的音乐人往往难以让粉丝关心音乐产业背后的运作,而Taylor却用一个现实中的故事,在一种巧妙的“元叙事”方式下,讲清楚了她为什么应该拥有自己所有创作的作品的初衷。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在结束今天这一期的节目之前,我们也想询问一下我们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对今天的话题有何感想呢?欢迎大家在我们的网站上留言。另外,我们也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LinkedIn Community page, 与其他播客听众朋友们一起学习探讨更多商业案例!如果需要参加我们播客微信群的话,请加我们微信,ID是reelstone。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一期节目再见!

People on this epis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