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变成柠檬水"中文商业播客(Chinese Podcast)

Episode 96: 一口唾液的生意,23AndMe从硅谷独角兽到破产重生

Hua & Poy

Send us a text

在这一期“柠檬变成柠檬水”播客里,主持人俞骅和Poy Zhong带大家走进消费级基因检测品牌 23andMe 的传奇故事。从“一口唾液的生意”起家,这家公司曾是硅谷最受瞩目的独角兽,却因商业模式难以为继和数据泄露危机而跌入破产边缘。如今在创始人Anne Wojcicki的带领下,23andMe是否能通过重建信任、深化科研合作,实现真正的重生?这一切不仅是一段商业兴衰的历程,更是一堂关于商业模式与长期价值的深刻复盘课,欢迎收听。

请您在Apple Podcasts, 小宇宙APP, Spotify, iHeart Radio, YouTube, Amazon Music等,搜寻”柠檬变成柠檬水“。

Support the show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to our podcasts. We also welcome you to join the "Turn Lemons Into Lemonade" LinkedIn page!

骅:哎Poy,你有没有做过DNA的检测?

Poy:没有,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事情。

骅:我家先生也曾经怀着好奇心去做了一次DNA的检测。结果发现祖籍克罗地亚的他,居然有40%的意大利血统,然后20%的蒙古血统,哈哈。我曾经也想去做,但是我想作为中国人,我们的血缘应该是100%的中国血统吧,如果做出来不是的话,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哈哈。

Poy:嗯嗯,原来是为了了解血统。我记得好些年前,电影明星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当时做了乳腺切除,好像就是因为做了DNA检测,查了她的家庭基因,未来有很大概率得乳腺癌,所以她在确诊携带突变基因后,听从医生建议进行了手术,以显著降低风险。

骅:对,她当时的公开声明,还在全球引发了“朱莉效应”(Jolie Effect),以至于西方很多有家族癌症史的女性主动去做相关的基因检测,并提前做预防性手术。虽然我没有去做DNA家族血缘的测试,但是我一直对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型很感兴趣,其中做得最出名的就是23andMe这个品牌了。

Poy:骅姐,你可不可以先和大家解释一下23andMe是谁呢?

骅:23andMe 是一家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它成立于 2006 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的硅谷。公司以直销(Direct-to-Consumer, DTC)来做基因检测服务,消费者只需在线购买唾液采集套件、寄回样本,就可通过公司提供的在线平台查看自己的祖源信息、遗传健康风险、药物反应倾向、以及某些遗传特质等。

Poy:哎,那为什么会取名 “23andMe”这个公司名字呢?

骅:这个名字来源于人类细胞中的 23 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包含一条来自父亲的拷贝和一条来自母亲的拷贝。这些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有着决定我们生理特征、健康风险、性格倾向等的基因。因此取这个名字就是有着“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意思。

那23AndMe的主要业务呢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 祖源分析 (Ancestry Service):帮助用户追溯祖先来源,了解族裔比例(如欧洲、亚洲、非洲血统等),并发现潜在的基因亲属
  • 健康报告 (Health + Traits Service):分析用户是否携带某些疾病的易感基因(如乳腺癌、帕金森病),以及基因与生活习惯相关的特质(如咖啡代谢、乳糖耐受性)。
  • 药物反应基因 (Pharmacogenetics):提供基因与药物代谢相关的建议,帮助医生或患者了解可能的药物副作用或者是疗效差异。
  • 基因数据科研合作:与制药公司(如葛兰素史克 GSK、辉瑞 Pfizer)合作,将匿名化的用户基因数据用在药物研发和遗传学研究。

23andMe 的创始人是安妮·沃西基Anne Wojcicki。她自己本身是一位生物学家和企业家,毕业于耶鲁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她也是Google 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的前妻,因此在硅谷创业圈拥有广泛的人脉和资源。

说到Anne Wojcicki,他们家族在硅谷非常知名:三姐妹(Susan、Janet、Anne)分别在 科技、医学研究、基因检测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力。大姐 Susan Wojcicki,曾是 YouTube 的 CEO,也是在 Google 创立初期就加入的元老,甚至当年她家的车库,就是 Google 的最早办公室。

二妹 Anne Wojcicki,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 23andMe 的创始人。还有三妹 Janet Wojcicki,是一名医学研究教授,专注营养学和公共健康。

因此,这三姐妹分别在科技、基因、医学 领域都闯出了一片天地,因此很多人把她们称之为是硅谷最有影响力的‘三姐妹组合’。”

Poy:哇,真的好厉害的三姐妹。但是我看新闻大姐Susan在2024年8月因为肺癌而去世了,也是科技界一个重大的损失。想当年,主导推动 Google 收购 YouTube的就是她,这笔收购不仅是Google历史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之一,而且直接重塑了Google的广告版图和生态布局,封锁了潜在竞争对手,这个战略意义非同小可,直接让 Google 从一个 “搜索公司” 升级为 “全场景信息与内容分发巨头” ,对Google绝对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几乎可以说是奠基人般的角色。而且Susan也在 2014年到2023年担任 YouTube CEO,在她任职的近10年时间里, YouTube 用户规模、收入和影响力都是成倍增长。

骅:是的。那么回到23AndMe,公司在成立之后,的确很快就引人注目。他们在2007年推出首个直销 DNA 测试套件,成为这个领域的先驱。2015年获得美国 FDA 批准,可直接向消费者提供部分健康风险检测。2018年起与 GSK 签署 3 亿美元合作协议,用于药物研发。

23AndMe在高峰期用户数超过 1400 万人,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检测公司之一。

Poy:哇,这个数字还是挺惊人的。但是我看到新闻,今年3月,23andMe 宣布向美国法院提交第11章破产申请,启动资产出售程序,然后CEO Anne也是即刻辞职。23andMe在2020年上市,并在2021年股价一度飙升至约321美元,但到目前为止,公司股价已跌至每股不足1美元。那么骅姐,为什么这个曾经在硅谷风风火火的公司,会遭遇申请破产的命运呢?

骅:好的。其实破产的背后,主要原因是23andMe 多年未盈利的商业模式和2023年波及约700万用户的重大数据泄露。因此在讨论破产原因之前,我想先聊一下23andMe 卖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是基因检测,还是“好奇心”?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花$100+去了解自己的祖源或者健康风险?这背后的用户心理是什么?和医疗体检、医生建议相比,消费者相信23andMe的原因是什么?

Poy:骅姐,这些正是我的疑问,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花上一百多美元,只为了吐一口唾液,然后坐在电脑前,等着一份所谓的‘基因报告’?23andMe,怎么就靠这一口唾液,成为全球最知名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之一的?

骅:首先,从表面上看,它卖的是科学,基因检测、祖源分析、健康风险预测。但如果你深入一点,你会发现,23andMe 真正卖的,其实是一种‘关于自己的故事’。报告里的信息,可能告诉你,你有35%的东欧血统,15%的北欧血统,也许还有2%的非洲或美洲原住民祖源。甚至,它还能帮你找到远房亲戚。比如有些人在23andMe上,真的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或者确认了家族传说里的那段‘混血’渊源。这种探索,不仅满足了好奇心,更触动了人类最深层的身份认同感:我到底是谁?我的根在哪?

Poy:所以,它不仅有医学知识,还很会讲故事,它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不是枯燥的医学术语,而是包裹了很强的情感元素的一个品牌。

骅:23andMe的另一部分吸引力就是来自我们人类对于健康的焦虑。现代人越来越担心遗传疾病,像帕金森、乳腺癌这样病魔的名字,总在新闻和朋友圈出现。23andMe 的健康报告并不能给你确诊,但它会告诉你,你的基因是否携带某些易感变异。这些数字,哪怕只是概率,也能给人一种‘掌控感’。知道了风险,至少觉得自己能提前准备。对很多消费者来说,这种心理安慰,是非常有价值的。

Poy:明白了,除了我们刚刚说的“我是谁”卖点,为“确定性”买单,是第二个核心卖点,确实是很多消费者愿意的。

骅:另外,相比医院的体检,23andMe 的体验更轻松、更直观。你不用排队、不用看医生,也不必面对那些枯燥的化验单。所有结果都在线呈现,用彩色图表和简单文字,甚至带着一些游戏化的趣味,让科学变得像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再加上硅谷的科技光环,很多人把它当作一种创新消费,而不是传统医疗。毕竟,它卖给你的不是‘你健康不健康’,而是一个更大的故事,那就是你是谁,你的过去和未来是什么样子。

Poy:所以,23andMe 卖的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检测报告,而是一种‘探索自我’的情绪价值。它把科学变成了故事,让大家觉得,花这一百多美元,不只是买数据,而是买一份身份认同感和安全感。

可问题是,这种商业模式,本质上还是靠消费者的好奇心和焦虑驱动。好奇心可以一时火爆,但能不能长久维持?骅姐,它的主要收入是来自卖检测包吗?还是订阅服务?另外,它拿到那么多人的基因数据,有没有动心思从中赚钱呢?就像刚才您提到的与GSK的合作,这个算不算是数据 生意的一项,这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呢?

骅:Poy,你说得没错,23andMe 这个商业模式,从一开始确实就是靠好奇心和健康焦虑来驱动。大家花一百多美元买一份检测包,更多是为了探索自己的血统、看看有没有什么遗传风险。问题就在于,好奇心是一锤子的买卖,祖源看一次也就够了,你不可能每年都去查自己的祖先。而健康风险方面,基因也不会变,所以检测本身是非常缺乏复购动力的。

Poy:确实,这是一个没有后续的business,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一次性的生意。

骅:对。那么,它的钱到底是从哪儿赚来的?在它最火的那些年,核心收入几乎全来自卖检测包。后来,为了让用户持续付费,它尝试推出过一些订阅服务,比如每年几十美元,提供更频繁更新的研究成果、个性化健康洞察,甚至是连接亲属、参与研究项目的社区功能。但这些订阅并没有成为主要收入支柱,规模远不及卖100多美元的检测报告。

Poy:那么骅姐,您觉得他们订阅模式不成功核心到底是什么呢?

骅:Poy,其实23andMe的订阅模式没能真正跑起来,还是因为基因数据本身没有那么高的复购率。

他们也的确尝试在后来实行的订阅package里加入一些‘动态’的内容,比如推送最新的科研进展、分析新发现的基因标记,或者让用户加入社区,匹配远房亲戚,甚至参与制药公司的研究项目。但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东西缺乏直接价值,甚至有点抽象。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隐私担忧。当用户意识到,订阅服务可能意味着自己的数据会被更频繁地用来做研究,或者推送更多商业化的功能时,信任感就开始下降。

最后,订阅带来的收益跟运营成本相比,其实并不是那么可观。订阅模式要维持用户活跃,就得不断推出新功能、新报告、新互动,但这些研发成本非常高,而愿意长期付费的用户群体又太小。所以,23andMe始终没能让订阅成为第二条强劲的收入曲线,公司的主要收入还是靠一次性卖检测包,或者靠把数据授权给药企合作。

其实呢,真正让 23andMe 被视为‘科技独角兽’的,还是它背后的那座‘数据金矿’,几百万用户的基因信息。公司从一开始就让用户在隐私政策同意书上签名,允许把匿名化的基因数据用于科研合作。而最典型的就是 2018 年与GSK 签的那个三亿美元合作协议。这个模式,说白了,就是把消费级的基因数据整合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供制药公司开发新药。这让 23andMe 摇身一变,不只是检测公司,而是潜在的医药研发合作伙伴。

与GSK的合作也让投资人觉得23andMe不只是卖检测包,而是有机会在生物医药领域找到新的收入来源。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埋下了信任危机的隐患。用户一开始是出于好奇心来玩一玩,可当发现自己的基因数据可能被用来支持药企的研发、甚至担心数据泄露时,信任感就开始崩塌。

Poy:这真的是一把双刃剑啊,现在事后看来,无异于饮鸩止渴。所以,对2023年那次影响几百万人的数据泄露事件之后,消费者对长期交出基因数据的意愿更低了。骅姐,你再跟大家解释解释,这个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又为何影响如此之大呢?

骅:事情发生在 2023 年 10 月,黑客通过所谓的“credential stuffing”攻击,也就是利用在其他网站泄漏过的用户名密码组合,成功登录了约 14,000 个用户账户 。起初只是少数账户,但当黑客进入这些账户后,利用 23andMe 的 “DNA Relatives” 功能(这个功能就是允许用户与远亲连接和交流),攻击范围迅速扩大。他们抓取了用户个人档案中的血统信息、出生年份、地区、祖源比例、家族姓氏、甚至照片和公开文本信息,累计影响约 690万用户,几乎占当时总用户数的一半 。

更糟糕的是,黑客还以犹太人族群和华裔用户为目标,专门打包出售这些敏感数据,甚至在黑客论坛上公开交易。23andMe 起初否认系统被攻破,称这并非“内部泄露”,而是用户“密码复用”的问题。那这种推卸责任的说法,也引来了极大争议。此外,公司延迟做出响应也遭到了批评:一些用户在 2023 年秋天发现数据曝光,但直到几个月后 公司才正式承认大面积数据泄露。

后来,事态发展到 2024 年 9 月,23andMe 同意支付 3,000 万美元和解费用,并为受影响用户提供三年安全监控服务。同时,公司被要求强制推行两步验证、定期安全审查、以及改善密码策略管理等措施,以补救之前的安全漏洞。

那这一事件呢也让23andMe的用户从科学好奇,转而留下了“信任危机”的烙印。

哎,Poy,在你从事的保险行业里,会不会有一天,保险公司用你的基因数据来决定保费?

Poy: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从理论上说,基因数据对保险公司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它能揭示一个人有没有携带某些重大疾病的易感基因,比如乳腺癌、心血管疾病风险等。如果这些信息能合法获取,保险公司就可以精准定价,提前规避高风险客户。对他们来说,这是‘大数据’带来的理想武器。

但对于消费者的角度,肯定是不愿意的,会认为这会造成“基因歧视”,反过来,让人们因担心保费上涨而不愿做基因检测,从而影响早期诊断和治疗。

所以,在现实中,这件事情就变得非常敏感,也受到严格限制。

在美国,有一部叫做 《基因信息非歧视法》(GINA) 的联邦法律,明确禁止健康保险公司和雇主基于基因信息歧视个人,比如不能因为客户的DNA里带有某个突变因素,就拒绝客户买健康险或提高保费。

不过,这个法律有个漏洞:它不涵盖人寿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伤残保险。所以理论上,在这些保险种类里,如果公司能获取到你的基因信息,就可能影响定价。这是在美国的情况。

而在加拿大,法律保护更加严格:它明确禁止任何人(包括保险公司)要求提供基因检测结果作为购买保险的条件。所以,在各大保险公司的申请表上,都明确写着,如果你做过基因检测,不要在健康告知中主动披露结果,因为法律禁止保险公司以此作为核保依据。这对消费者显然是更公平的。不过保险公司也还是蠢蠢欲动:加拿大的保险业协会曾经提案,希望在高额保额的限制方面放宽一点(例如 25 万加元以上的寿险,可以询问),这样保险公司要承担的风险可以稍稍降一些,不过最后还是没有被通过。

所以,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呢?没人知道。从法律和伦理上,目前有一定保护,但商业利益驱动下,这始终是一块灰色地带。

这也是为什么23andMe在数据安全和透明度上犯的每一个错误,都比一般公司代价更高。因为人们担心的,不仅仅是隐私泄露,而是未来可能面对的现实风险,这是踩红线的问题。

而且后面黑客攻击造成如此大面积的影响,他们处理的态度还很消极并且想隐瞒,那更是让消费者失去信任,再解释也是徒劳了。

骅:嗯,确实是的。

Poy:哎骅姐,随着23andMe宣布破产,你觉得这个行业的增长是否已经遇到瓶颈?它的竞争对手又是怎么抢占这个市场份额呢?

骅:Poy,我觉得,23andMe 的破产确实是一个信号,说明消费基因检测行业,已经从几年前的高速增长期,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

先看行业本身。几年前,大家对基因检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很强,买套件查祖源、看看遗传风险,甚至找亲戚,这些需求支撑了行业的爆发。但我们刚刚提到了,这种消费是一次性的,基因不会变,你查过一次祖源,下一次再买的理由就不多了。再加上2023年23andMe那次影响数百万人的数据泄露,让很多人对隐私安全产生恐惧,用户新增放缓,老用户也更谨慎。这些都让23andMe以及这整个行业的增长动力逐渐枯竭。

再看竞争对手,23andMe 的主要竞争对手是 AncestryDNA、MyHeritage 和 FamilyTreeDNA 这些公司。但这几家公司的商业运作和23andMe还是有些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看AncestryDNA ,他们呢更专注于家谱和祖源,把基因检测作为家谱服务的延伸,让用户在家族树中互动,形成长期的社区粘性。那他们的商业模式,其实比 23andMe 更容易走得长久。为什么呢?AncestryDNA 的背后本身是全球最大的家谱网站 Ancestry.com,基因检测只是用户进入生态的入口。买了套件的人,通常会被引导去构建自己的家族树,和其他亲戚用户互动,上传历史照片,甚至参与社区活动。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社交体验,因此用户会不断补充资料、结识亲戚,甚至订阅更多功能。

这种社区和订阅结合的模式,让用户的价值远高于一次性的一百多美元。对于 AncestryDNA 来说,基因检测只是吸引用户的第一步,真正的收入来自订阅和长期的家谱生态。相比之下,23andMe 没有构建出类似的社区和生态,也没能找到让用户持续付费的理由,商业模式就更脆弱。

那么再来聊聊MyHeritage。他们呢走的是全球化路线,强调跨国亲属匹配,吸引大量欧洲和亚洲用户,也通过订阅制让用户持续上传数据、访问高级功能。

Poy:那这家公司为什么比 23andMe 的模式更有商业价值呢?

骅:先看市场格局。23andMe 的核心用户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靠北美的移民文化推动祖源检测的潮流。但这个市场已经逐渐饱和,几乎每个对祖源感兴趣的人都做过一次检测,很难有大幅增长。而 MyHeritage 早早瞄准了 欧洲和亚洲这些基因检测尚未完全普及、但人口基数巨大、跨国家族联系丰富的市场。对于很多欧洲家庭来说,几十年的战乱和其他移民潮让亲属关系支离破碎,找到远亲、拼出家谱是强烈的情感需求。而亚洲用户呢则常被吸引去探索自己跨国的祖源,比如中国、东南亚、印度血统的交叉,也形成了巨大的新用户增长空间。

再看商业模式,MyHeritage 通过订阅制建立稳定的现金流:用户可以持续上传家庭照片、历史文件,解锁更多DNA亲属匹配功能,还能访问庞大的历史档案库和家谱工具。每年几十甚至上百美元的订阅费,再加上不断扩展的新功能,让用户有持续付费的理由。

相比之下,23andMe 没有把用户关系延伸到一个长期的平台,它更多依赖好奇心驱动的单次消费。而MyHeritage 不只是卖一份检测结果,而是在卖一张跨国、跨文化的‘社交网络’,而这正是它更有商业前途的原因。

那接下来,我再来说说FamilyTreeDNA 。它的主要群体是家谱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因此,FamilyTreeDNA 其实和 AncestryDNA、MyHeritage 的思路不太一样。它不是靠大众的好奇心,而是锁定了一个更小众、但愿意为深度服务付高价的群体,比如家谱研究爱好者、历史学者,还有那些执着于追溯家族血脉的人。

Poy : 啊我有点明白了。他们虽然看起来经营的业务都很相近,但是商业模式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FamilyTreeDNA 的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少而精”,它抓住的是一群愿意为精准、深入的基因溯源和专业分析长期付费的用户。这类客户黏性高、价格敏感度低,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反而更高,所以公司在研发和客户支持上的投入能真正转化为稳定收入。

而 23andMe 那种“广撒网”式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一旦大众的新鲜感过去、市场接近饱和,再加上隐私争议,增长曲线就很容易急转直下。

相比之下,FamilyTreeDNA 不依赖爆款流量,而是靠持续提供稀缺、深度的服务稳扎稳打,这确实是面对行业寒冬时更抗风险的模式。

对了骅姐,现在23andMe已经宣布破产了,但是它的庞大数据库依然价值无穷,那么23andMe现在的下一步是什么呢?有谁会接手它的生意呢?

骅:嗯,今年三月,23andMe 申请第11章破产保护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会通过法院监督的拍卖,把资产整体出售。最开始,最大的竞标者是美国药企 Regeneron,他们开出了大约 2.56亿美元的价格,想要获得23andMe的数据库和科研资源。对药企来说,23andMe的数据能加速他们的科研发展,助精准医疗项目落地。

但是,最后接手的并不是药企,而是一个更让用户接受的买家,那就是TTAM Research Institute。那么这个机构是谁呢?TTAM其实是由23andMe的创始人Anne Wojcicki 牵头的非营利研究机构。法院在2025年6月底批准TTAM以 3.05亿美元收购23andMe的主要资产。沃西基本人虽然在公司破产时辞去CEO,但通过这个非营利组织,她重新接管了核心业务。而且TTAM 承诺,23andMe 的数据不会被随意商业化,新的运营结构会加强隐私保护,并确保任何科研合作都符合用户同意和法律规范。

这也意味着,23andMe 接下来不会立刻消失,而是会以一个全新的、非营利的形态继续存在,重点可能会转向科研、与药企的透明合作,以及逐步重建用户的信任。

Poy:哇,这个Anne的确是很聪明嗷。但是骅姐,您觉得这个非盈利组织的形式是否会让品牌重生呢?未来有没有可能再次回到商业市场?

骅:也许会,我觉得它不是一剂立竿见影的解药,但可能是公司目前唯一能重新站稳脚跟的机会。

过去,23andMe靠的是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健康焦虑,靠卖检测包、加一点订阅、再授权基因数据给药企赚钱。但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它一旦出现隐私危机,用户就会感觉自己被‘卖掉’了。这就是2023年那场影响近700万用户的数据泄露之后,公司几乎无法恢复元气的根本原因。

转成非营利机构运营,至少传递了一个信号:公司不再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而是以科研、公共健康、和用户信任为核心。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户的担忧,让他们觉得数据被用在‘正确的地方’,而不是纯粹为股东赚钱。但这也意味着,23andMe 未来的资金来源更多要靠科研合作、政府资助、以及和药企的透明合作项目,而不是靠大规模卖套件。

所以我觉得在未来它的出路可能有三个:

第一,深耕科研平台。把基因数据库作为科研基础,跟大学、研究机构合作,争取更多政府资助,树立‘为科学服务’的形象。

第二,与药企做更透明的合作。23andMe和GSK的3亿美元合作,就是典型案例。未来,如果能明确用户授权、严格隐私管理,这条路还是有盈利潜力,也能保证数据库的持续价值。

第三,彻底转型用户体验。也许它会学 AncestryDNA 或 MyHeritage,不再只是检测公司,而是围绕家谱、亲属网络,甚至健康管理,搭建一个长期的服务平台,而非一次性的检测交易。

不过,说实话,这条路不会轻松。23andMe 必须在未来几年里重新赢回用户信任,否则,即便数据再庞大,也很难让人继续交出自己的DNA。而Anne Wojcicki 用非营利的模式重新拿回23andMe,就是为了争取这个信任重建期。接下来,这家公司能不能从一度辉煌、到破产,再到复活,完全取决于它能不能证明,基因数据不只是生意,而是真能为个人和公共健康创造长期价值。

Poy:很有意思。还有骅姐,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非盈利机构TTAM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何有这个能力以 3.05亿美元收购23andMe?

骅: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因为它关系到收购的可信度和未来运营能否持续。

首先,TTAM Research Institute 是安妮·沃西基于2025年5月成立的一个 加州注册的非营利公共利益组织,专门就是用于收购23andMe的资产,并承载其未来的科研与数据平台运营

那关于资金来源的内幕,据我看到的媒体披露,TTAM在竞拍中过后获得了一家 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持有现金约170亿美元的Fortune 500公司 的支持。这意味着它背后有一家大型企业提供资金或资本保证,使得TTAM能够提出 3.05亿美元 的竞标报价并成功超越 Regeneron 的2.56亿美元报价。

在银行拍卖程序里,TTAM 最初是提交了 1.5亿美元 的出价,随后在拍卖过程中明确表示愿意出价至 2.8亿美元甚至更高,并最终以3.05亿美元成交。法院批准后,TTAM 已经承诺未来一年内将投入 8,400万美元 用于运营支出。

这也意味着,收购后的 TTAM 不只是个“壳公司”,而是真正有财力承诺、可运作的组织结构。它不仅收购了23andMe的核心业务线,还明确了承诺继续执行23andMe的隐私政策,加强消费者数据保护措施。

Poy:啊,原来如此。看来破产也是一种精明的品牌重新恢复生命力的策略啊。

骅:是啊。通过第11章破产,23andMe甩掉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和投资人的盈利压力,把核心资产放进了一个非营利机构里。这样,它摆脱了外界对它‘只想赚钱’的印象,转而强调科研、公共健康和隐私保护。

这其实是一种危机公关和商业策略的结合。对于Anne Wojcicki 来说,这是她唯一能让这家公司在公众眼里继续存在的方式,所以不愧是Google创始人的前妻呀,商业头脑棒棒的。

当然,这个策略能不能让品牌真正恢复生命力,还得看接下来它怎么做,特别是能不能重建用户信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次破产重组也许真能成为23andMe的第二次机会,而不是它的终点。

Poy:是的。23andMe 的历程,从硅谷明星到破产重组,再到被创始人以非营利模式接手,不仅是一段商业传奇,更是一堂关于商业模式的深刻复盘课:好奇心能带来流量,但企业真正的护城河来自信任、长期价值与可持续的盈利结构。

它提醒我们,企业的增长逻辑、收入结构与客户利益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它能走多远;而在市场周期的起伏中,只有那些能够兼顾用户信任与商业可持续性的模式,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对于科技创新而言,这不仅关乎技术的突破,更关乎能否回应公众的期待、守住商业与社会的底线。我相信这对所有的科技公司,从包括谷歌到openAI都具有很强的启示。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在结束今天这一期的节目之前,我们也想询问一下我们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对今天的话题有何感想呢?欢迎大家在我们的网站上留言。另外,我们也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LinkedIn Community page, 与其他播客听众朋友们一起学习探讨更多商业案例!如果需要参加我们播客微信群的话,请加我们微信,ID是reelstone。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一期节目再见!

People on this epis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