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George Street
"22 George Street" is a podcast that delves into the intriguing world wher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tersect. It explores the stories and insights behind family businesses that break conventions and dare to innovate, ultimately making a mark on the global business stage. Through compelling storytelling and in-depth analysis, "
"22 George Street" es un podcast que explora el fascinante mundo donde se encuentran la tradición y la innovación. Ofrece historias e ideas detrás de los negocios familiares que desafían las convenciones y se atreven a innovar, dejando una huella en el escenario empresarial global.
在《乔治街22号》播客中,我们探究的不仅仅局限于金融、经济或是企业社会责任等议题。这里,我们试图跨越学科边界,触及文化、历史、艺术乃至哲学等众多领域。每一期节目,我们都力图为您带来不同的思维火花,无论是通过深度对话、独到见解还是灵感故事,都旨在激励每一位听众深入反思和积极探索。
22 George Street
从董明珠与无锡人才政策看中国海归的未来——“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 欢迎来到《乔治街22号》。
本期,我们从董明珠在格力股东大会上的一句话谈起——
“格力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可能有间谍。”
从无锡引才政策的荒诞,到各地封杀留学生考公务员,
再到经济下行、国家收缩下海归群体的迅速贬值,
我们一起追溯历史,
看到五十年前中关村“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的冷酷预言,
正以另一种形式重新上演。
当风暴将至,寒鸦鸣叫。
留学归来的人们,或卷、或吹、或斗,
最终又将走向怎样的宿命?
历史已经给出过答案。
这一次,你准备好了吗?
#董明珠 #海归命运 #中国人才政策 #乔治街22号
从董明珠看海归的宿命循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欢迎大家来到乔治街22号播客,我是你的主持人乔治.
在不久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公开表示:“格力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可能有间谍。”与此同时,在无锡这样的城市,也更新了所谓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要求诺贝尔奖得主才能领购房补贴,图灵奖、菲尔兹奖获得者也只能分三年慢慢发放奖励。这种看似高大上、实则脱离现实的政策,让人深思。
一边是对海归人才赤裸裸的排斥和防备,一边是对全球顶尖科学家的虚假招徕和功利算计,今天的中国,正在悄然重回一套改革开放前的人才观。
也让人想起了那些在1950年代响应号召回到中国的科学家们,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之后的政治运动中被羞辱,被杀害.
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运动高潮时,中关村贴出巨幅标语: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这句标语道尽了整个时代对归国者的敌意。
五十年过去了,当下这一幕幕场景,又在预示着什么样的一场历史的轮回?
一,风声.
了解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一贯行事风格的人会知道,董明珠长期以来紧跟中央政策,她的每一次公开表态,几乎都可以看作是对上层政治气候的一次主动呼应。她发表这样的言论实际上是她嗅到中央高层正在蔓延的制度性倾向——对海外背景人员的系统性防范和排斥。
在更广阔的制度层面也验证了这种判断.北京、广东、山东、河南等地,相继调整了公务员选调政策,将留学生排除在普通公务员选拔之外。
有些地区即便允许极少数留学生报考,也附加了苛刻的新条件,比如必须本科阶段在国内高校毕业、硕士以上学历,严格限制申请人群。
他们前辈也曾经历过类似的轨迹:从被热烈欢迎,到被制度性怀疑,再到被政治运动无情裹挟。
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一批在欧洲和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在世界一流实验室工作过的中国青年,怀抱着报效中国的热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国的航船。
然而, 随着建国后之后政治运动的兴起,留学生的身份开始由荣耀变成负担。
他们不再是先进科学的象征,而成了“崇洋媚外”、“政治不可靠”的外国特务。
在1968年前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单位里,众多归国科学家自杀、被捕、被批,成为制度焦虑下最早、也是最无力自保的牺牲品。
更早之前,清朝洋务派也曾经历过相似的轨迹。当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们推行洋务运动时,用懂洋务的人才,被视为国家图存图强的必要手段。然而,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庚子国变的爆发,洋务派的价值在一夜之间坍塌,曾经象征着进步的留洋、也成了“崇洋媚外”、“卖国求荣”的代名词。
海归在中国的遭遇并不是特例.苏联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也系统性地打击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政府对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才充满敌意,大量留美、留欧学人成为被怀疑、打压迫害的对象。
我们回望中国走过的路,这种变化并不陌生。对外部世界价值观的深刻恐惧,正在重新渗透到制度每一个角落。归国的光环已经迅速失效。
曾经被视为改革开放象征的海外学历,如今正在被政治忠诚的标尺重新审视,重新划分边界。归国者的命运,又一次成为牺牲品。
这并不是海归个人命运的偶然性,而是制度的必然性.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说,当体制重归封闭,忠诚的人就会取代能干的人,能力和创新会遭到系统性抛弃。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预示了未来的结局:一个社会一旦不能通过合法的制度吸纳新兴力量,就会在紧缩与排他中加速僵化和崩溃。
二,塔尖.
简单的供需关系也可以解读这个问题,当海归数量越来越多,他们的人力资本溢价自然会降低.感受到政治运动的寒意可能多虑了.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对待最高端人才的态度.在董明珠高调排斥海归的同时,各地政府的人才政策也在进行重大调整.比如深圳的孔雀计划已经被喊停.
无锡最新公布的人才引进标准中,A1类人才被定义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补贴金额为500万元,但必须分三年发放;A3类则要求获得图灵奖、菲尔兹奖、科普利奖等国际顶级奖项,补贴额度降为150万元,同样需要分期兑现。
如此苛刻而空洞的标准,很快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嘲讽。
但实际上,这种政策背后,隐藏着更加现实动因。
随着经济的持续低迷和财政收入的大幅降低,各地所谓的“高端人才引进”,已经形式大于内容.虽然无力承受,无心接纳,出于政治正确的需要,还是要有这么一个文件继续维持“重视人才、开放创新”的政策表象。至此,李源潮开启的人才计划遗产已经正式落幕.
三.命运.
如果历史可以作为镜子,那么中国海归的命运,很可能会沿着一条熟悉而冷酷的轨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卷。
在国家对外关系恶化、经济持续下行的初期,体制并不会立即抛弃海归,
而是以不断拔高标准、设置隐性门槛的方式,
让大多数海归在无声的内卷中被自然淘汰。
人才评价标准本土化、政治化,海外学历和国际经历不再是优势,
相反,大量普通海归,面对与日俱增的政治考核、本土标准、绩效压力和意识形态审查,
逐渐被边缘化,被贴上“海带”这样的侮辱性标签。
第二阶段,吹。
即使是金字塔顶端、技术水平曾经位居世界一流的海归,
也无法在窒息的政治环境和有限的资源配置下幸免。
为了维持举国体制的体面、满足东升西降的胜利叙事,
他们将被迫不断夸大科研成果、虚饰项目成绩,
在浮夸与竞争的浪潮中被推向极限。
一部分人可能登上高位,成为体制内的展示样本,
但他们始终处于危险边缘——一旦遥遥领先的牛皮吹破,形势逆转,必然问责来临,
这些夸张过头的“成就”就会反过来成为他们的罪证,
他们被贴上“误国误民”的标签,成为体制掩盖失败的替罪羊。
第三阶段,斗。
当经济压力持续加剧,社会资源进一步萎缩,
体制必然回归到中国最拿手的传统节目——挑动群众内部的斗争。
海归,作为数量稀少、价值观异于主流、且已失去统战价值的群体,
天然成为政治运动中的靶子。
无论是苦苦表态,还是熟练背诵语录,
都无法改变他们“本质不纯”的身份认知,也无法自救。
在斗争中,他们将被用来转移矛盾,供体制发泄怨气,完成新的政治清洗。
卷,是沉默的淘汰;
吹,是膨胀的陷阱;
斗,是最后的清算。
四.选择.
在历史的舞台上,海归的命运从来没有多少种选择。
A) 你可以像清华大学的周华章、北大的董铁宝、中科院的林鸿荪那样,
在文革中批斗至绝望,选择自我了断,
B) 也可以像王明贞、谢毓章那样,被关进监狱,在漫长的黑暗中等待命运的裁决。
C) 如果你足够“幸运”,也许还能在牛棚里饲养猪羊,打扫厕所,
当然,还有一种出路——D) 挥舞手中的大棒,揭发曾经的同学、朋友、同事,
把昔日同道送入深渊,换取自己暂时的喘息机会。
今天,当历史的齿轮缓缓重新启动,
海归们也许可以提前做一个简单的选择题:
你想做哪一个?
当然,今天的海归们聪明多了,早就开始抢答, D, D, D,
可是,历史从来不会给投机者真正的庇护。
哪怕你今天跪得又快又深,
当大浪淘沙、路线更替时,
他们又可能第一个被清算
最忠诚的永远不是最早表态的人,
而是最后倒下还在高喊口号的人。
感谢收听今天的乔治街22号。
董明珠,是体制的寒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