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在可能裡

EP43-大海之眼|不被馴化的靈魂

Icenow

Hi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

一個人的生命底色,究竟是該追尋安穩的「踏實」,還是擁抱世界、親自去看看更大的「流浪」?

這週,我想分享的是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文學《大海之眼》。

聽到「文學」,你可能會覺得很高大上,但相信我,閱讀夏曼・藍波安的書,讓我體驗到從沒經歷過的閱讀美好——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中的詩意

他的文字充滿了海水般的波浪韻律,這份詩意並非來自抽象的詩,而是紮實的散文。他的書寫是「身體先行」後才產出的,是在親自經歷後,用生命體悟轉譯出的文字。

讀完《大海之眼》,我被達悟族人那種與海共生的哲學深深吸引:他們對死亡的描述是「我的夕陽已經很低了」;他們對飢餓的形容是「肚皮處在退潮」。他們沒有單一的神祇,認為物我是合一的,於是有了對萬物的尊重與共好。

然而,當外來的「文明」和「權威」踏上蘭嶼,一切開始改變。《大海之眼》犀利地紀錄了中華民國對海洋民族的馴化軌跡

年幼的夏曼・藍波安,在祭典上看見佩槍的所長和穿著彌撒服的神父,高高在上地質問他的大叔公。而他小叔公那句「別干預我們固有的祭典!你是誰啊!」帶著深層的民族自覺,給了年幼的他一對「啟程航行的槳與舵」。

那對槳舵,成為夏曼・藍波安拒絕被馴化的意志力。他拒絕了國民黨「馴化生番」的德政——保送師範大學,寧願靠自己打工、在異鄉被歧視剝削,也要堅持獨立自主的浪人骨氣,不願意用漢人的思想去「教化」自己的族人。因為他深信,「不經一番寒澈骨,人生就沒有詩歌好創作。」

他讓我看見,無論是個人還是種族,都需要「自覺(決)」。有了自我認同與選擇後,心靈才不會迷失方向。

除了夏曼・藍波安對民族骨氣的堅持,這週我也看了另一本風格完全不同的海洋之書**《這裡沒有神》。它以紀實文學的方式,呈現了底層外籍漁工在遠洋上被剝削的真實樣貌。書中生猛、血淋淋的文字,直擊漁工的悲苦與堅韌,總能讓我喚起謙卑與知足,再次感謝我所擁有的暖色調生命底色。

我喜歡夏曼・藍波安,不僅因為他的文字,更因為他那種清醒、開闊,又拒絕被宰制的靈魂。他讓我相信,只要堅持自我,即便過程有磨難,也終將成為生命的養分。在這充滿對立、意識形態陷阱的世界裡,他的「海流」哲學,給了我們保持獨立與清明的勇氣。

希望這集分享,也能為你注入一份不被馴化、選擇自己航道的骨氣。

閱讀心得
書評
個人成長
心靈自由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