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淑文心靈書房
黃淑文,作家,心靈繪畫老師、色彩諮詢師、YAI國際靜心引導老師,並為部落客百傑「文學創藝類」金牌獎得主。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畢業,任職國中教師7年,被形容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作品獲臺灣創造思考教學優異獎。因為養育兩個孩子,重拾當作家的夢想,2005年辭去教職,成為專職作家。
2013年,帶著20年前任教時,保留的一張學生14歲時所繪櫻木花道的插畫,到監獄探視該生後,發願終身成為受刑人的老師。
為了完成西藏長篇小說,用兩年半的時間完成11萬個大禮拜,並在西藏薩嘎達瓦佛月,親自到釋迦牟尼佛前,用大禮拜環繞大昭寺八廓街一圈,於2020年出版獻給讀者的生命之書:《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教育部‧國家圖書館評此書為「透過文字療癒心靈,是激勵讀者靈性成長的小說」。為博客來心靈勵志年度百大暢銷書。
讀淑文的書,就如她牽著我們的手,和她一起走過生命的巡禮。淑文的文字,就如她的人,質樸溫暖,真誠坦白。
邀請你,和淑文一起探索心靈,用愛讀懂真心,讀懂你自己。
淑文的作品:《太陽與生命之樹:愛的覺醒之旅》《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人生難免會有傷》《在愛裡活著》《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最長的辭職信》《趁著年輕去流浪》(雲門流浪者計畫)《骷顱與金鎖:魏海敏的戲與人生》《媽媽的讀心術》等九本書
黃淑文心靈書房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free.sun.heart
小額支持淑文的Podcast
https://www.buzzsprout.com/2320190/support
黃淑文心靈書房
EP 35 死亡不是毀滅,也不是失去所有的一切,而是轉化另一種生命的形式,繼續活著。
回想自己第一次面對親人的死亡,是在小學某一天清晨,突然發現爺爺在睡夢中悄然離世。死亡來的如此突然且悄無聲息,從此卻像一把冰冷的拑子緊緊揪住我。總忍不住用童稚的眼光,半睜半閉,好奇恐懼的掀開死亡的薄紗,探看人死後,躺在棺木裡的軀殼,究竟還剩下什麼?
因此青少年時期,我看的都是探索生命的散文和各式各類的人物傳記。我很好奇,如果沒有人能保證自己可以活多久?那麼,每個人究竟要怎樣活出他的一生?才不至於留下悔恨和遺憾。
婚後,爸爸在一場手術意外昏迷辭世,望著躺在棺木裡一點也不像爸爸的爸爸,突然失去至親的遽痛,讓我再次思索「我們這一生究竟為何而來? 又為何而去?」爸爸火化後的白骨,變成我生命另一種修行。
幾年來,陸續看了許多描述死亡的書,發現「死後仍有生命」、以及「當你想起逝去多年的親人,仍能透過禱告為他們祈福和他們說話」最能撫慰我的心靈。原來,死亡不是毀滅,也不是失去所有的一切,而是轉化另一種生命的形式,繼續活著。另外,我也驚訝的發現,許多死裡逃生或瀕死經驗者,都描述自己曾經被一團溫暖、慈悲、充滿愛的光芒所包圍,並且在那裡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檢視自己一生所做過的每一件事甚至每一個小小的念頭。最後,總有一個聲音要他們去思索:「你做了哪些事,足以證明你並未虛度此生?」
「生死學大師」伊利沙白.庫伯勒-羅斯說:「人生並沒有所謂的意外,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有積極的理由和目的。省視自己的內心,把人生當成一場挑戰。人生的唯一目標是心靈成長。」沒有人知道自己或別人什麼時候會死或最後會怎麼死,但我們可以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讓自己不要虛度此生。
如果我們知道活著的意義,並且能明白死亡並不存在,只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短暫的過渡,其實更能減輕我們面對死亡的恐懼和親人逝去的哀傷。
有些父母常常不知如何和孩子談死亡,了解死亡並非生命真正的終點,而像輪子一樣不斷的循環,「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用生生不息的角度和孩子談死亡,也許更能撫慰啟發孩子的心靈。我想,最重要的是,不管我們能活多久,都能在愛裡活著,沒有遺憾和悔恨度過這一生。時時提醒自己,過一個沒有遺憾的人生。
小額支持淑文的Podcast
https://www.buzzsprout.com/2320190/support
謝謝大家聽淑文說故事,我們下回見喔。
黃淑文心靈書房https://www.facebook.com/free.sun.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