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說故事

逃避行為和壓抑

Ean連苡安

許多不擅長表達情感的人,往往在童年時期經歷了「情感忽視」。當照顧者未能滿足我們情感需求時,我們可能會選擇隱藏自己情緒,這種行為在成年後仍然延續。

這使我們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會選擇「沉默、偽裝」,「退縮、封閉自己」而不是直接表達出來。

「一切防衛機制,都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而情感忽視往往延伸逃避行為和長期壓抑,以至於產生自卑心理。

逃避行為更多表現在外部行動上,通過行動拖延、轉移注意力來實現,

可以是有意識或無意識,迴避外部壓力的來源,更容易被察覺,長期下來可能導致長期焦慮以及情緒狀態。

壓抑是無意識將痛苦和不可接受的想法、記憶情感和情緒推入潛意識,以減少焦慮和內心衝突。壓抑是一種內在心理過程,更深層次影響我們潛意識。

這兩者都來自心理防衛機制,這些機制是為了避免痛苦而自我保護反應,

當面對強烈情感(如失去、焦慮),這些機制會反射我們選擇麻痺自己、忽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