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說故事

擲筊

Ean連苡安

擲筊是台灣及華人民間信仰中常見的占卜方式。

根據筊杯落地後的正反面組合,向神明請示問題的吉凶或是是否允許某件事情。

擲筊最早可追溯到宋朝時期。

古人最初使用兩片蚌殼作為占卜工具,稱為「杯珓」。

蚌殼形狀相似小杯子,能盛水。而且「珓」字的發音與「教」相近,

象徵藉由杯珓的正反面來傳達神佛的請示。

由於蚌殼易碎,後來改用木製或竹製的半月形筊杯,成為現代通用的擲筊工具。

擲筊的民間故事中,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

丁蘭是東漢時期的一位農夫,年輕時不太孝順母親。

有一天他看到一隻母鳥辛苦餵養受傷虛弱的幼鳥,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與無私,

因而深受感動,決心改變自己,盡心盡力孝順母親。

後來丁蘭的母親去世,他非常思念她,便用兩塊木板象徵陰陽兩面,

像擲筊一樣向母親請示事情的吉凶與指示,希望能得到母親的回應和指引。

這種用木板占卜的行為,被認為是擲筊的早期方式。

  • 聖筊指一陽一陰(一片平面、一片凸面)的組合,「好」的結果,表示神明允許、同意或贊成,在台語中,聖筊又稱為「聖杯」。
  • 笑筊兩陽面:兩片筊杯皆為平面,表示神明「笑而不答」「笑杯」。問題不清楚、陳述不夠明確,或神明尚未決定,需要補充資料或重新提問。
  • 陰筊兩陰面:兩片筊杯皆為凸面,表示神明不同意、不允許暗示不宜進行或需另尋其他方法。
  • 立筊(筊杯立起):筊杯未倒下而立起,這個較為罕見,通常被視為神明特別顯靈或有重要訊息,需要特別解讀,有時被認為是重大預兆。

為了公平起見的擲筊結果,建議要筊杯時候,選擇形狀大小較為對稱而且重量均勻的筊杯。

避免明顯偏重或形狀不均勻的筊杯,這樣能夠有個最大化聖筊出現的機率。

筊杯形狀與重心在正面與反面不對稱,或者一個大一個小,會導致兩面出現的概率不完全相等,

可能使某一面出現機率稍高,進而影響聖筊的出現機率。若正面出現機率偏高,聖筊的機率會下降。

間接影響對擲筊結果的機率產生,不同大小的筊杯,

大筊杯約10.8公分、中筊杯約8.6公分、小筊杯約7.5公分在擲出「聖筊」的機率上略有差異,但整體機率仍接近理論值50%,影響不大是可以在接受範圍內。

擲筊時若結果不明確或感覺受干擾,可以再次稟告神明並重新擲筊。

複雜問題可以透過連續擲筊逐步縮小範圍,直到獲得明確答案。

擲筊結果的解讀需要結合提問方式、問題內容和連續擲筊的情況。

需要保持心平氣和有耐心的敘述,因為多次擲筊容易產生信眾心態不穩,

導致解讀結果時產生偏差或誤判,反而無法得到真正的指引,心煩意亂容易影響結果準確性。

而硬幣擲筊在民間喪葬習俗中發展出來的特殊用法,由於剛往生者尚未有「位階」,

不適合用神明專用的筊杯,家屬會用兩枚銀色硬幣(通常是10元硬幣)代替筊杯,

象徵陰陽兩氣,向亡靈請示安息狀況、是否有未了心願。

硬幣擲筊通常是使用銀色的10元硬幣較為普遍,

因為銀色在東方信仰中象徵陰,適合與祖先靈魂溝通,不適用其他顏色或材質的硬幣替代。

這種硬幣擲筊的習俗融合了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成為台灣喪葬超渡法事中重要的溝通工具,

幫助家屬確認亡者是否安好,並指引後續祭祀或超渡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