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說故事

人類進化論

Ean連苡安

人類進化論是一種生物學理論,認為人類是透過漫長的演化過程,從靈長動物中的古猿,經歷了猿人、原始人、智人和現代人多個階段,逐步演變而來。

  • 而這個演變,不是人類從猴子開始,而是人類與猴子有共同的祖先。
  • 共同祖先是生命演化的起點,所有生物的多樣性和演化歷程都來自於這一個個體或一群生物,透過基因遺傳和自然選擇,形成今天豐富的生物世界、龐大體系。

約6500萬年前,地球經歷了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

  • 這是一場大規模的生物滅絕,導致包括非鳥類、恐龍約75%的物種消失。
  • 這場滅絕事件的主要原因,普遍認為是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撞擊地點位於現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形成了直徑約180公里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 這場滅絕結束了恐龍長達1億5千萬年的統治,開啟了新生代的生物演化時期,哺乳動物開始迅速進化。

靈長動物逐漸出現,3300萬到2400萬年前古猿出現,逐漸分化出人猿和人類的祖先。

  • 「原康修爾猿」是東非重要的早期猿類,連接了猴類與人類祖先的演化過程,能夠手掌貼地行動,肢體與骨骼比例接近猴類,骨骼顯示牠們沒有尾巴,但是缺乏現代猿類的懸擺能力。
  • 「森林古猿」前肢較長,能夠適應樹冠層活動,被視為人類與現存猿類的共同祖先。
  • 他們的共同特性都能手掌貼地移動,因為脊椎、脊柱結構,限制了他們能夠直立的姿勢與行為,類似現在的長臂猿,反映了他們需要樹棲平衡的需求。

生存於1250萬到620萬年前的雲南「祿豐古猿」

  • 內耳結構屬於混合運動模式,内耳中的半規管是内耳中負責感受平衡和空間定位的器官,類似於人類,擁有移動的能力,可以懸擺、攀爬和「短暫的直立」。
  • 他們位於南亞熱帶至熱帶季風氣候的地區,環境包含茂密森林、草原和灌木叢,河流湖泊。

「地猿」生存於440萬年前,骨盆與腳趾兼具,有樹棲抓握和「初步直立能力」,腦容量約300-350cc(略大於黑猩猩),差不多人類的六到七歲。

  • 他們的共同特性,都在雲南地區形成穩定的森林「避難所」保留原有運動特徵。
  • 能夠有短暫直立的行為是因為,樹木、叢林、草原擴張迫使古猿減少樹棲生活。
  • 增加了地面初步直立行為能夠活動。

生活在約320萬年前直立行走確認「南方古猿」。

  • 「露西」是1974年由美國古人類學家唐納德約翰森和友人,在衣索比亞阿法爾谷底的哈達爾地區發現的。
  • 身高約110公分,體重約29公斤,腦容量約375至500毫升。
  • 他們仍有樹棲適應的結構,大腳趾較短無法抓握,適合陸地行走。
  • 腰部脊椎縮短、骨盆增寬,重心向下移能夠支撐直立姿勢,顯示能夠雙腳走路。
  • 露西的發現推動了對早期人類直立行走和演化的理解,顯示早期人類已經具備完善的雙腳行走能力,但仍保留部分樹棲適應。

「撒海爾人」生活在約700萬年前,是目前知道最早可能就具備雙腳直立行走能力的人類成員。

  • 腦容量約340-360毫升,頭骨、眉骨突出、面部扁平,他們的眉毛、脊椎連續性接近直立人,接近現代黑猩猩,被認為是人類與黑猩猩的最近共同祖先。
  • 牙齒結構增厚,顯示從食物方式轉變基因分化,和時間排列組合與部分形態演變的連續性,與人猿祖先分化後仍存在基因上的交流。
  • 顯示人類祖先不僅限於早期東非。

直立人出現於約190萬年前,屬於人類。

  • 腦容量明顯增大,體型更接近現代人,已經完全具備直立行走和製造石器的能力。
  • 演化驅動力從稀缺的叢林生活,迫使古猿直立能夠遠眺天敵、攜帶食物。
  • 雙腳行走比四腳移動節省75%能量,有利於長距離遷徙,過程中體現了適應與功能性的結合,強調環境突變與演化創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