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墙裂坛
墙裂坛:用另一种方法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墙裂坛里的每个人都有个撞墙的梦想,想把金融和其他学科的界限撞开,希望和你一起解除思想上的自我隔离,一起讨论、一起解惑~
墙裂坛
线下活动回放(上):温差、内容创作的时代演变、和全球南方之崛起
本期是我们7月24号杭州线下听友会兼鸿鹄汇(Honghub)AI孵化器项目出街的现场活动录音。这次活动非常圆满,大家很热情,嘉宾很卷,干货也很满。我们和大家一起聊了AI,聊了宏观,还有现场的AI演示。
录音分成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嘉宾分享。如果大家到了现场,应该发现了:海报上提到的神秘嘉宾就是雨白和刘院长。雨白一如既往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主持,刘院长的一席话也让大家深思,Johnny和王喆老师每人十几页的PPT把全球宏观和AI的最新进展讲得极为透彻;Jiayuan的devv.ai演示也非常精彩,看完感觉普通人上手AI这件事已经不是个问题了。我自己也唠叨了几句。
下半部分是圆桌讨论和大家的提问。如果嘉宾分享有一种经济上行期的美,那么大家的提问又把我们拉回到了现实。大家主要关心的还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势不可当的AI,年轻人到底还有什么机会?嘉宾们也做出了解答。虽然这个问题还是可以继续问下去。
欢迎大家在留言中继续提问。鸿鹄汇Honghub未来还会有更多线下活动,也希望能吸引更多传统行业的伙伴们来参加。大家敬请期待。
时间戳:
0:01:43 活动介绍与嘉宾开场
0:03:15 小跑: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温差
0:27:55 王喆:内容创作的三个时代演变
0:48:51 Johnny:全球南方崛起与美元未来
1:06:55 一人孵化器"鸿鹄汇 Honghub"介绍
1:11:52 devv.ai演示:无代码开发Web应用
关于鸿鹄汇 Honghub
Jiayuan的devv.ai演示(感兴趣的伙伴请留言索取邀请码)
王喆老师的分享:内容创作的三个时代演变
Johnny的分享:全球南方崛起与美元未来
特别高兴今天一个工作日的晚上在杭州跟大家相见 我是这次活动的圆桌主持人以及串场主持人 我是播客知情小酒馆的主播雨白 然后因为我也是我们笑笑跑老师的忠实听众和粉丝 所以这次呢自己强行主动报名来当这个主持工作 那今天我们的活动大概分为以下的几个流程首先是我们的主题分享 会有我们的几位重磅嘉宾分别做一个主题的这样的一个演讲 然后之后呢我们会有一个圆桌对谈 那在最后呢我们会保留可能大家最想参与的Q&A环节 然后在之后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深度的交流那我首先来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几位主要的分享嘉宾 首先就是超人气播客 强烈谈文理两开花的知名主播 肖肖跑老师 知名的一级市场投资人王老师 然后接下来是张力 张力也是我们今天的一个主要嘉宾
Speaker 2:不好意思有点偏啊 一会儿再到当中来
Speaker 1:对 因为我们今天的这个活动呢 是强烈谈杭州线下听友会 及AI艺人孵化器 这样的一个预热的活动 这个名字有点长 但是等一下大家听完的 我们的嘉宾分享 就明白今天的这个内容有多么的宝藏了 那首先呢我们先进入我们的这个主题分享环节 那首先请我们的考试
Speaker 3:大家好大家好我是小跑 其实今天我们在宣传的时候 大家如果是看到海报的话 其实海报我们说了今天有神秘嘉宾一位 那么这个神秘嘉宾就是雨白特别感谢雨白这次来客串 帮我们来主持节目 她绝对是非常专业的 但实际上我们今天 还有一位神秘嘉宾 但神秘嘉宾坐到角落里了 就是强烈坛 大家非常喜欢的嘉宾 刘院长所以刘院长有很多粉丝我觉得现在强烈坛 做到现在为止 大家其实最喜欢的嘉宾呢 原来是Johnny 后来变成刘院长 被刘院长抢了先 但是刘院长今天呢 决定当气氛组 所以他就会帮我们 欢乐一下气氛 但实际上呢 如果大家后面 有什么问题的话也可以随时向他提问那连长会给大家解答一些问题 话不多说 我先进入我自己的分享 那今天的第一个环节 就是请几位 就这个行业资深的好朋友 也是强烈坛的嘉宾来做分享 但这个主意是我自己想起来的 但是我发现 他们两个都太卷了 就是王老师做了一个实业的PPT就是把他过去的这些年来 在AI行业的一个创业的经验 全都浓缩到实业PPT里了 然后Johnny既然也有一个PPT 可能是他会把我们今年的宏观 然后他自己的看法做到PPT里 但我就什么都没准备 我觉得他们两个实在太卷了我们还是要想用国家号召不要这么卷我想了一下我今天其实想跟大家分享的是 其实说实话 我觉得现在大家应该也不缺新观点了 而且大家天天听强烈谈 强烈谈每天都在说出各种各样的观点 而且我觉得现在其实一个最大的问题 就是这个观点实在太多了 大家现在的注意力 可能就跟大熊猫一样都已经非常稀缺了 然后我觉得很有可能会发生 注意力次贷危机了 就是attention subprime 这个词不是我发明的 是一本书的名字 今天的第一个书单出现了 所以我今天呢 其实不太想给大家太多的增加负担 而且我觉得大家也是天天听播客我觉得大家现在 如果拿出小宇宙的话 可能人手至少20个播客 我觉得现在的内容实在太多 就根本听不完 我们还有一个群 叫做重度音频爱好者 这个群 也是一个在播客界的 一个很喜欢听播客的老师 建的一个群然后我现在天天在那个群里但是我现在都已经 不敢打开那个群了 因为每天早晨 就是一醒来 打开那个群 就是抛来十个播客 就是最新的播客 又有谁更新了 又有什么很好的分享内容 所以我现在都不太敢 打开那个群就实在压力太大了所以呢我今天不太想给大家一些太多的新的观点 我觉得我还是分享一些我最近自己比较困惑的事情 就是其实有很多事情我自己也没太想明白 而且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实在是太快 我觉得我有几件事情 现在是我感觉越来越迷惑 那再扣一个题 因为我们今天还有一个AI的孵化器的分享 所以我们也看看 我的这些困惑 能不能让AI来解决 其实我为了准备这次现场活动 我大概自己稍微复盘了一下 就是我过去这些年 做内容的一个过程 实际上我做内容前前后后我掐指一算也15年了时间已经非常长了 从当年实际上我是2010年的时候开始写新浪博客 现在的小朋友可能没听说过这个blog这个东西 就是新浪博客 但是我从新浪博客开始到公众号 再到后面做博客 实际上我算了一下有将近差不多15年了那这15年中呢 其实大家也一直在很支持我 一直在给我各种各样的留言 我想了一下 其实这些年来我收到的留言 最多的是三种 三种评论 第一种评论呢是 哎你怎么是个女的 这是留言最多的 你居然是个女的 然后第二种评论呢就是你写的东西 我根本看不懂 就是很多人都说看不懂 那第三种评论呢 就是你说了这么半天 你写了这么多 怎么没有观点 其实这个也是我收到的 最多的一个评论 就是我只有思路 没有观点 不会下任何的结论也不会给出任何的观点那这三个评论呢其实我觉得都挺对的 都比较客观 首先第一个评论 那我确实是个女的 之所以很多读者都觉得 我不是个女的呢 我想了想 可能是因为我早期的内容 我早期的文风比较彪悍 如果大家很早关注这个小小跑的公众号的话呢可能会知道我的其实 最早的前两篇的十万家 文章一篇叫做 银行七宗罪 一篇叫做危机求生记 那么这两篇文章呢 看起来确实是很像 中年大叔写的 我记得当时这两篇文章其实流传比较广而且还有很多公众号转载然后有一个公众号 转载我的文章 然后前面加一个编者案 就是说 这是一位在银行系统里 进任了三十多年的中年大叔 就是他的这个心路历程 就是经验非常丰富 由于我写的内容可能比较彪悍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我是个男的而且是中年的大叔那直到什么时候 大家才发现我是个女的呢 就是在2020年的时候 当时罗胖 就是罗振宇 罗胖给我的第一本书 带了一下货 然后呢 他带货的时候 他当时是录了一个音频 然后介绍了一些书然后在公屏上然后大家发现我是个女的所以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很多留言就多了 第二个评论呢 就是说我写的东西 可能大家经常会觉得看不懂 我觉得这个也是蛮客观的 因为我喜欢斜杠 我其实是个斜杠青年 所以我感兴趣的东西 从金融到科技到AI 可能非常非常的多经常我在写一个东西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金融或者并不是为了经济而写 我经常会串到哲学 或者是文学 或者甚至一些科技领域 所以我比较喜欢串台 那大家呢 可能要有一些ADHD 才能跟上我的思路 所以这个也有点不好意思 第三个最多的评论 就是说我只有思路没有观点就是从来不下结论我觉得这个评论其实也蛮中肯的 而且也比较符合我的人设 其实第一个 给我这个评论的 也是罗胖 罗振宇老师 然后他喜欢看我的公众号 喜欢看我的文章 然后就加了我的微信 然后就说 我发现你写的东西只有思路并没有结论这挺有意思所以我其实并不知道 他是在夸我还是在骂我 但是这个结论其实是他先给的 但也比较符合我的人设 我确实是不喜欢下结论 因为我觉得很多事情 其实你是很难下一个固定的结论的 而且你天天给观点 然后下结论比较油腻就是比较像中年大叔我已经让大家觉得很像中年大叔了 所以我就决定低位不能再重了 那么这三个评论呢 是我说到最多的 但是最后一个评论 我觉得非常的有意思 现在这个时代 我们大家这些年 可能都经历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变动 可能是我们在就是我们的宏观经济或者是自己的工作 甚至是自己原来可能有一些 比较清晰的未来的规划 但是突然间呢 好像很多事情就都变了 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之为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所以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呢其实你是越来越难下结论的就是有很多东西 你是没有办法给出观点的 给出观点也很容易打脸 所以呢我就想了一下 我今天呢就想分享一下 我最近在想的几件事 我觉得我自己的体感 分差越来越大的事 也是在现在的这个时代 越来越没有办法下结论的事 所以呢也是想请大家来帮我一起想想 有没有什么结论 或者有没有什么后续的发展方向 我最近有一个比较困惑的事情 或者说比较困扰我的事情就是 我在写东西 或者是我在试图表达一个观点 或者是在试图表达我的一些感受或者是体感的时候 我发现对面的人就很容易皱眉头 就实际上这种情况 在之前呢 我没有很多的遇到过 就经常是你发表一个观点 对方是会有共鸣的 或者是你是会找到 就是和你有共鸣的人的 但是我现在发现 不管你发表什么样的观点或者是你有什么样的经验或想法 那么总会有人点头 或者是总会有人摇头 就是现在我发现 大家越来越难到同一个频道上来 我把我这个困惑呢 如果是把它体感化 我是觉得现在大家的 对这个世界 或者对这个经济的体感 这个温差是越来越大的当然了有很多解释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 对经济或对现实的体感 温差这么大 有的人说可能是 我们现在都在信息减房里 那么大家接触的信息都不一样 有的可能是 如果是在经济领域的话 可能会说 这就叫做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一个体温差那么如果你用宏观的数据来解释 你自己个人微观的处境的话 那B是对不上的 还有一些解释呢 就是说比如说我们在危机或者是疫情之后 我们的复苏是K型复苏 就是也不是L型 也不是I型 也不是Y型 它是一个K型的意思就是大家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或是大家的处境的分化越来越大 所以这个就叫做K型的复苏 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解释 当然还有我们永远符合预期的GDP 和大家越来越薄的钱包之间的温差 这些都是有很多很多的解释的 但是我觉得有几件事我们现在的解释没有办法解释得出来第一个我感觉到的温差呢 就是我们的数字世界 和现实物理世界的温差越来越大 这个如果大家有看我的公众号的话 我前两天写过一篇文章 就是专门在为这件事情找一些思路 那还是没有观点 我觉得现在大家遇到的问题可能大家都会有同感 就是说我们现在看现实世界 就是我们现在的物理世界 你会看到很多的心塞的事情 比如说你每天一出门 你就看到疲于奔命的外卖小哥 我看着他们我真的觉得非常累 再加上现在天气又这么热 再加上我们坐这个网约车 滴滴司机 我现在的一大爱好 就是听滴滴司机的抱怨 就是有的司机 他还是想很喜欢跟乘客交谈 所以我就收集了很多 他们各种各样的抱怨 但是总之大家的生活都很难 还有很多比如说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大家现在的就业问题也是很心塞 这些都是现实世界 物理世界的问题 那如果我们放眼全球 其实这种物理世界的 不好的体感的这种 温度呢是越来越多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新闻 地缘政治就不说了 冷战热战 包括美国现在有很多的大家经常可以看到 这个飞机出现很多的问题 像这个波音 好像几乎好像就是好不起来了 就隔三差五会有一些 飞机失事的问题 飞机故障的问题 交通的问题 然后雷达的问题 那么还有 比如说我们天气问题 我觉得现在杭州真的是越来越热了大家也可以体验到那么在我比较熟悉的 东南亚国家呢 我的感觉 我的体感是 基础设施建设 是越来越成问题 就是它其实越来越不够用 它没有办法跟上自己国家 甚至是就是其他 接受其他投资的发展所以这些都是在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问题其实大家放下手机是都可以看到的 但是与此同时 我们拿起手机的话 如果我们开始体验数字经济 你就觉得天哪 这个世界的技术发展太快了 就是一切都是这么的美好 我们现在可以吃到零元的外卖 然后我们可以打到 打了巨大折扣的出租车我们还有很多非常丝滑的体感 就是一切好像越来越快 越来越方便 越来越舒坦 然后更别提我们现在AI飞速发展 又扣一下今天的主题 AI飞速的发展 AI可以帮你写代码 可以帮你写小作文 可以帮你写小作文可以帮你做牛马就是你甚至连牛马可能部分的牛马工作 都可以让AI做了 而且再加上我们的算法 我们现在的算法 也可以让我们变得很舒心 你不想看的事情 你就滑走 它就不会再给你推 所以你可以把你自己的环境 变得非常舒适像这个粉色的泡泡一在数字经济我们在手机里体验的生活所以这个中间是有一个非常非常大的 温差的 我觉得我自己的体感呢 是这些年 这个温差体感 是越来越大的 那么我自己在文章中 我的分析 我的判断 我给出的一个想法呢 是因为我们的数字世界 发展过于快我们的技术发展得过快那么我们大家小时候都知道 所谓这个no pain no gain 对吧 你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所以我们在享受舒适的前提 我们一定要付出一些成本 但是现在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呢 就是我们数字世界里面 是没有摩擦力 没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实际上是被转嫁到了物理世界中但这个物理世界它的成本是非常隐蔽 我们可能很多时候看不到 比如说外面小哥的辛苦 他已经被这个体系抵押的透支 但是这种事情我们是不会看到的 或者是你看到了 但你又没有办法系统性地觉得 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这个如果大家也听我另一个博客《文理两开花》的话 可能会知道 我在这个博客里也讨论过一件事情 就是号丧结构 但这个太复杂了 今天我们不说那么麻烦的事情 但是它的一个主要观点呢 就是它其实是在解释 什么样的飞轮效应可以work 就是什么样的结构或什么样的创新能够飞速发展 能够飞速发展的创新 就是这种开放的结构体 然后内部有很多的正反馈的复杂结构 就可以推着你一直往前走 我们的数字经济 网络经济其实就是这么一个飞轮结构 但是前提是如果它能够持续地发它必须要有反复反馈的作用力也就是说它必须要有一些摩擦力有一些成本来阻止它过快地向前发展 如果是过快的话也很有可能就出现崩溃 但我们现在主要问题就是 我们的数字世界 或者我们的数字生活 它的摩擦力转移到物理世界 但是这个物理世界的成本我们是看不到的接下来这种就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 巨大的温差会怎么发展 我其实不知道 但是我觉得这件事情 非常值得大家仔细思考 也希望可能我们后面AI的创新 也有一些给我们带来一些解决方案 这是第一个困惑 然后后两个困惑会很快地说完 第二个困惑呢是我自己的一个比较大的困惑就是我发现现在 大家对这个世界 或是对未来的解释 它的差异越来越大 就甚至包括一些 我原来非常 怎么说呢 非常尊敬的 或者说 就是有一些专家也好 就是一些非常资深的人也好 有的时候就他说的话是可以给你一个灯塔的 就是其实之前我们心中或者说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现实世界的灯塔 给我们解释一些问题 但是现在的问题我发现是这些灯塔 他们之间的观点的差异也是越来越大 而且这些灯塔他们自己也亮不起来了 就是我我举个例子给大家讲故事 本来这个故事 但是今天刘院长来了 所以我这个故事说点一点 这个故事我本来是想讲 我和刘院长去东南亚 去调研的一个故事 就是这个调研团 它的结构是非常有意思的 就这个结构里有很多人都是我之前觉得他们是灯塔的人也就是一些 非常资深的经济学家 所以这个团的成员呢 有我们非常非常资深的 本土的经济学家 那么有在美国 比如哈佛受过教育的 且在我们一些 非常高层的体系中 金融体系中工作过的非常资深的经济学家算是中年的经济学家 然后团里面还有00后 还有青年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者 还有东南亚的一些 本土的经济学家 整个这个调研团 我们遇到的这些人 我听他们的观点 我发现他们的观点 分歧是非常大的连这些我们的可以给我们指路的人他们自己都没有一个 完整统一的想法 比如说其实 大家现在最关心的 无非就是一个问题 就是中国到底行不行 美国到底行不行 其实就是这么一个 简单的问题 但是对于这么一个问题 大家的观点 比如说中国到底行不行 当然了 大家这个观点还是一致的就是中国现在好像还不太行 但是未来怎么行 重点就在于 那未来应该怎么行 这个时候就看出差距 如果是海外受过教育的经济学家 或者是年轻一点的经济学家 他们就觉得 我们一定要刺激消费就是刺激消费才是唯一的出路这个是他们的共识但是如果是我们在 就是稍微年长一点的 这个待继稍微高一点的经济学家呢 他们却强烈地支持我们要刺激基建 所以现在一个对中国经济 将来这个未来的刺激的方向 一个重大的分歧其实说白了就是你是要刺的民生更好还是你要继续刺激基建比如说我们再做一个 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 所以这个是 大家一个很大的分析 你发现它没有共识 再然后就说 美国到底还是不是灯塔 那么如果是海外受过教育的 尤其是在美国受过教育的 这个经济学家他就会觉得美国依然是灯塔就这个灯塔在他的思维中 已经成了一种惯性 但是如果是 中国本土的经济学家 他就觉得 那中国为什么 不能成为灯塔 中国现在也是灯塔 而且中国现在是 新能源灯塔 我们都不用烧油 但是如果你要是问东南他就会说你们两个都是灯塔中国也是灯塔美国也是灯塔有两位大哥 两位大哥打架的时候 不要把我们这些小弟 当做垫背 求放过 所以这些东南亚的经济学家的看法 也是完全不一样 所以其实现在呢 我就发现有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说 当我们这个蛋糕不再增长的时候我们的蛋糕只有存量的时候大家的痛点就会不一样这个时候大家才会发现 自己的痛点到底在哪里 那么如果大家的痛点不一样的话 大家给出的药方也不一样 所以现在其实不缺解决方案 不缺药方 只不过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方子 大家不知道哪个才是最后能胜出的 那么怎么办呢就这些经济学家 最后我觉得大家也很无力 就是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么只能听老大的了 所以说大家这些教方 最后还要看 就是高层的领导最后的决定 所以这又是一个 现实世界的一个问题 就是我们现在是一个 强人政治主导的世界我们大家其实放眼看去每个国家最终能够做决定的人 都是上一个世纪的强人政治的强人领导 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 最后一个体感温差呢 就是代际温差 也是跟我们现在年轻人息息相关的一件事情 如果我们把这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找一个分界线的话 我觉得这个分界点 就是疫情 疫情之前和疫情之后 我们00后或是Z时代 年轻人的处境 是完全不一样的 它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最近看了一个 美国的一个经济学家 他给Z时代 做了一个分类他说其实我们现在所谓的00后 美国的Z时代都是年轻人 但他说其实你可以再细分一下 你可以分为Z时代1.0 Z时代1.0是逃过了疫情 就是他疫情刚开始 他正好也刚毕业 所以他刚刚进入职场 Z时代1.0这一堆的年轻人呢他们对职场和他们对社会关系的感觉是虚幻的 因为你要在现场开会 你根本见不到你的这个同事 你都是在家里工作 所以他们对社会出入职场的结构的感觉是数字化的 但是Z时代1.5呢 就是很普通的上了四年网课在Zoom大学毕业的这些年轻人 他们的友谊和社会关系 都是建立在这种虚幻的体验之下 然后Z时代2.0 现在的大学生和现在的高中生 对于他们来说 其实现实世界 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是成为一体的数字世界其实只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延伸但是无论如何 我觉得00后或者是Z时代 它其实很不幸做了小白鼠 它们是测试网的一代 就我们现在很多困惑的问题 社会的问题 比如说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虚无 为什么大家的孤独感越来越重或者说四年的网课教育会对大家的认知 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其实现在并没有答案 我们现在等着看的 就是00后和Z时代 这些小白鼠 他们后面会有 什么样的反应 所以我觉得年轻人 现在还是挺不幸地 成了小白鼠 但是呢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就是这些年轻人大家现在也知道自己的前途 没有办法线性发展 就是你有工作 并不代表你可以买房 或者说并不代表 你可以很快地财富自由 那个这个时候呢 大家可以看 年轻人现在自救的方式 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其实现在的自治时代和年轻人 他的自救的方式 也是一个非常分化的状态我们有实战派 就是非常实在的这一派 大家可以看他们的选择 我昨天看了一篇文章 就是今年高考的 就是大学的录取的分数线 就是在深圳的职业技校和深圳 刚刚就是这几年 刚刚转制成大学的这些民办的大学他们的分数线超过了广州的 就是985 211这些大学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 就是大家现在我只关心 我将来要到哪里发展 我的发展会不会找到工作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 就美国那些年轻人也是一样的 大家会去学木工啊 会去学手工会去学电工就是非常的现实 这是一派 然后另外一派呢 就是非常更加分化的一派 那他们就是我们叫做YOLO YOLO的一代就是 You Only Live Once 就是他们这一代呢 还有一部分年轻人 他们就会非常的冒险 比如说�b3比如说做一些风险很大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说我们的前途 没有办法线性地预测到 那我们只能赌一把 所以我觉得现在年轻人的选择 也是蛮分化的 分化成这两类 所以就是目前的几个困惑 一个是现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 温差太大 另外一个呢我们现在对未来的一个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我觉得需要发生变化 那第三个呢 就是我们之间的代际 我觉得代际问题 也许是会在今后的五到十年 会改变这个社会 很多东西的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 对代际的观察非常的欠缺 我们其实现在 没有完全地理解 下一代人的想法或者是他们经历的一切可能会对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但我们现在做决策的依然是上一代人 我觉得代际之间 也是会产生很大的问题的 那么我希望我的三个困惑 都可以让AI来解决 那我今天分享的太多了
Speaker 1:我就先说到这里谢谢小华老师精彩分析我们每个嘉宾没有现实我们欢迎大家无限期这个讲下去 大不了我们就12点结束 那我们接下来欢迎一下王老师 王老师来跟我们讲一下 内容创作的过去和未
Speaker 4:大家好 那个强烈坛的听众们大家好 我也是一个小炮老师的粉丝 然后也听小炮老师讲了很久喜欢听小炮老师跟刘院长讲经济喜欢听小宝老师跟张宁讲历史觉得人可能就是 到了中年之后 就开始喜欢去读历史 因为历史是重复的嘛 很多时候你越困惑 越想在历史中找答案 然后我大概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自己其实 我也自己也做了一个播客 也是困惑的时候做的就是我做然后我的播客其实一部分是在讲玄学的还有一部分我的主业是在讲AI然后今天讲课题的时候我就问了小泡老师 我说我分享点什么好 然后小泡老师说多分享点AI 少分享点玄学 所以我就做了点我自己主业相关的分享 我自己的主业是 我是一个连续创业者 然后之前在美国创业过去十年在中国创业然后做了一家公司叫特战是一家AI领域的独角兽的公司 然后刚好现在也处于一个 从上一家公司退出 现在准备新的历程的过程 然后我也复盘了一下 自己过去十年整个创业的经被每一代的技术尤其是当下的AI的技术去影响 那我可能想分享一些过往的一些 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历 对于今天大家 不管是对于这个领域的 投资感兴趣的同学 还是创业的同学 希望能有一些帮域的创业 然后在做创意跟生产力相关的这件事 我们一直觉得生产力其实就是两部分 一个是用户 一个是工具 所以其实每一次技术的变革 先是工具发生了变化 因为工具发生了变化 从而你的用户出现了新的用户从而产生了新的生产力 这是我们在内容领域里 看到的过去最大的两个变量 那这个呢 是创意到底是什么 因为我们一直在创意这个赛道 就内容创意 不管是写文字 声音 图片 视频包括今天大家说的vibcoding都是一种创意的表达然后这里边是Sam Altman说的一句话 蛮有意思的 他说 所以说创意是什么呢 其实这个又回到了 就是为什么要读历史 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发生的所有的事情 包括创意 很多部分也是历史中发生的 所以其实你会发现这里面最终第一个变量就是 所有过去的一个remix 就过去发生过的创意的一个重组 再加上一个灵感的乍现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东西 是互联网时代之后新出现的 一个叫做feedteration为什么今天互联网公司或者科技公司的估值远远高于传统企业 就是因为科技公司 获得反馈的效率 远高于传统企业 比如今天大家是阿里 大家是Facebook 那每天你的消费者 看你什么东西 消费你什么东西你是有反馈的我是联合力华我是保洁我卖了一瓶洗发水我先是把这个洗发水生产出来 放到了各个retail 放到了线上 消费者买到的时候 我其实并不知道他喜不喜欢 直到再过了一个月 他可能不买了 我才知道反馈 所以为什么互联网公司 它自己进步的快原因也是来自以及大家自己自我迭代的速度快因为我自己从2010年开始工作 你会发现互联网公司的迭代 是每天都会发生的 比如我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工程师 大家就每天都ship code 每天就改变 每天创新自己的产品 所以互联网公司的产品 没有一个公司的产说数字经济相比传统经济 它变化最大的效率 来自于 它的反馈和迭代的效率 都很高 那过去 我自己经历这十年 就是从15年到25年 其实我觉得 整个内容创作 我自己个人的把它分了三个时称之为工匠时代第二个叫工业时代第三个叫协议时代 这个词是我造的 也不一定对 这里边我画了几个图 我的横轴是一个人的想法 我的纵轴是把想法表达出来 所要付出的时间和努力 而这三条线在三个时代内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我们先看第一张图第一个时代就是工匠时代就是我人作为一个创作者 借助一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更古老的工具我就没列了 这里边就是文字我列了word image列了photoshop video列了premium 所以你发现以前大家写好一个东西 你要学很多文学的东西 那word能帮你的事情是帮你更好地把它陈列出来Image也是Video也是但你会发现这个模态 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 你需要的effort是更多的 就今天如果你想把你的想法 表达成一篇文章 表达成一个设计作品 表达成一个视频 这条线是陡峭的所以往上的人相对来说就同样创业级别领域的人上面的人他可能更厉害 或者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多 那随着工匠时代到了工业时代呢 就我们看到第二代的产品 比如有了Notion 有了Canva 有了CapCut 那工业时代跟工匠时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就是这里面出现了一个东西叫做模板模板是第一次把创作的门槛拉低了 让更多人可以进行创作和表达 这是很多工匠时代的工具里最核心的东西 你可以去利用一个人前人的经验 就刚刚那讲的remix of past 你看了别人的东西 在别人的模板上做微创作你就可以做出一个新的作品来所以这个时代其实这个工具出现之后 它降低了创作者的门槛 就它把一个专业用户 变成了一个半专业用户 比如以前 你看Word时代 大家要做一个作家 要做专门的写作的训练 图片大家做设计师要�练那视频一样也要做很多训练那到了模板的时代你会发现 Notion有很多模板 很强大 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 去做创作和管理 Canva也一样 它把一个三到五年的设计师 变成了 我今天是个运营 我就可以进行创作那CapCut也软件时代的事情今天我们在所处的是第三个时代我定义叫写意时代 为什么定义这么个词呢 首先今天这条线平了 什么意思呢 今天我把想法 用文字图片视频 创造出来的成本 是一样的 写一句prompt 今天只要我写一句prompt 就可以变成一图片变成一个视频我们先不说质量的好坏质量的好坏 跟你的prime的质量有关 首先创意的表达的effort 变得一样 那为什么我叫了写意时代 是因为人人都可以表达 人人也可以创造作品 但是这个作品的稳定性 其实没有那么好就像今天我们AI所说的东西叫做它的表达可能比效果变得更重要或者说这个门槛降低到 每个人都参与表达 那必然你的内容的发散性 多样性就变得更多样 那从商业上它可能不收敛 但是从表达上 它其实也是在进步的 这是我们看到 在三个时代里当工具变化你的门槛降低了涌入更多的人从而大家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这个内容创作里面 那我们看到这三个时代 也是发现了 那不同的工具 出现了不同的用户 那不同的用户 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那这些结果 在我们今天的商业社会里 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我其实很喜欢把内容当供应链来看但这个是我跟别人交流下来 我觉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视角 因为我觉得大家在数字世界进行生产 本质上跟你做传统的制造业 其实差别不大 只是你的工具是你的流水线 你的用户是你的工人 只是数字化的世界里边 你是没有商品的成本就所谓的一个原物料的成本甚至其他的成本也都出现 然后我其实做了三代的产品 做完之后我会发现 因为我一直早期都在做工具 每次我忽略的一个核心变量叫做 当有一个新的工具出现之后 到底有没有新的用户出现 你的新的用户是不是比上一代用户更容易创造更好的生产力 我们今天在衡量 一个事情的成本的时候 大多数的时候 都在想工具的成本 比如说Photoshop卖几百美金 Canva卖得更便宜了 AI的产品卖得更便宜了 在这么多便宜的成本里你经济链条比如说最后一张图的产出还是要看整体的变量你看在工具时代 大家其实是整个专业的手动工具 然后对于创作者的要求 其实更高的 然后随着你的代际在进步 有越来越多的 相对来说门槛更低的人涌入 然后我们也看到了 其实在不同的时代技能是不一样的这里最重要的是需要的薪资也在往下降说明这个技能被平民化之后 干这些事情 养活他的人的成本变低了 产出的效率也在变低了 成本变低了 但这个成本其实 对于终端的客户来讲 比如说你是KA的客户 或者是你是SMB看上去你能拥有更好的内容的成本比以前低了 但是这些成本本质上 也是创作者的收入 所以你会发现在这个一体两面里 所有的内容变得更便宜之后 内容更多了 但是大家其实每个人赚的钱 也比以前更少了 那就意味着当一个供应链出现之后它能不能持续地存活取决于我这个产线的工人 加上我的工具 最后能不能在真正的商业世界里 去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 这个才能证明 它这个工具是能够活下来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好的工具 它的效率很高 但如果它的用户不能把它的用户不能把他的用户成本降下来能够带来更多的人去使用 那最后这个工具也会走向失败 这个也是我过去实践里做创业的时候 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反思 因为自己也是做产品做技术 很多时候你就想非常棒的 做一个很先进的工具 但其实你会想越先进的工具你对于用户的学习成本本身是变高了就像我们今天看到AI AI看上去门槛更低了 但是AI其实也在变得更难 什么意思呢 就今天大家使用AI的产品 特别像 你面前摆了很多乐高块 但是没有了那张图纸 大家基于一个开放阅历 来创造问题所以大家只能做简单的问题而那些更专业的人 大家脑中会有乐高块 乐高块的那个图 可能就像模板一样 是上一个时代 所以你会发现 如果你的技能是能够向下兼容的 是可以去更好地使用新的工具 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的就像我们自己第二代工具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设计师也会用看完当出现第三代工具比如说用Diffusion Based的工具的时候 专业的设计师 也是比小白做得更好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 就是上面的用户可以向下兼容 但下面的用户没法去向上兼容 刚刚那个图是从工具的视角和用户从最后我用的东西放在那因为我们过去十年做了差不多都是做的KA的 各种各样的世界500强 怎么样去做广告和营销 我们今天发现 在今天的时代 是不是AI来了 原来的就不见了 你会仔细看 很多时候在2B的领域里 它跟2C不太一样 在很多行业里是长期有多代的供应链共存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Photoshop是第一代的工具 Kaiba是第二代的工具 Cyber Diffusion包括Meet Journey 是第三代的工具 今天其实这几代的工具 各自有各自的用户 各自有各自的场景各自有各自最终去投放的和表达的所以其实今天你会发现 整个创作或者供应链这个角度来讲 并不是说新的技术来了 旧的技术就不存在了 它存在的时间比我们想象中要长得多得多 我最近在看web coding的领域里 你会发现建站是一个从有互联网到现在就有了二十几年的事情然后WordPress是一个03年的技术 一个二十多年的技术 今天它依然在市场上占有 非常大的比重 大概10%到20%之间 那如果你看整个网站里 有流量的前十万名的网站里 它的市场占有率大概有50%到60%所以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当有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 它并不意味着旧的技术 它就落实了 也不意味着旧的供应链 它的竞争力变弱了 只是说当新的时代来了 有新的用户新的供应链 有一些本来用不起的人用得起从而产生了增量的市场比如说你过去做一张设计它从几万块降到了几千块 今天降到几百块 降到了个位数 所以使得过去可能你想 只有500强的品牌可以做很好看的海报 很好看的视频 今天你一个初创的企业 也可以有海报很好看的视频 像网站也一样过去一个网站可能要几万美金后面降到了几千美金 几百美金 今天我们很快地看到了 因为webcoding的出现 一个网站的成本可能会降到了几美金 这个是整个内容创作 不管是工具效率的提升 还是用户新的涌入 形成了一种新的能量那其实视频也一样它会从一个相对复杂的 多专业的公众 变成了一个相对人少的 多专业的公众 最后变成了一个人 所以为什么今天 大家觉得艺人的创业 或艺人独角兽有机会 也是来自于有各种各样的工具 让一个人的产能或者想法能够变成 过去你要需要整个团队来做的事情 这个是在很多领域都会发生的变化 尤其是在知识啊 一些内容创作啊 还有一些coding的领域 然后呢 其实我们刚刚讲到一个供应链 最有意思的事情是说当我们一个新的工具出现的时候能使用新的工具的人的成本 其实一开始 是比上一代时代的工具是更贵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自己在 二二年 就是Diffusion刚开源的时候 我们就做了很多Diffusion based的一些设计工具 其实一开始 对于这些用户要求是更高的它又要会写prompt 又要有设计的美感 这就意味着当一个新的技术出现之后 虽然这个产线看上去效率是更高的 但是这个产线的工人是比上一个时代更贵的 这个贵来自于这个工人少 这个工人的技能需要新学这个工人也需要培训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了整个时代我自己看到了AI时代有两种 所谓的PMF可能产生的方向 一类是今天一些超级个体 可以利用一个AI的工具 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 所谓的一人独角兽的方向 或者是在每个领域里 前10%前20%的人他有很大的创造力 他能用AI的工具 能把自己的产能转化成生产力 那比如说像很多程序员 用cursor来写代码 可能一个人写的代码 相当于过去三个人写的代码 这是一种我觉得所谓的PMF是一些比如说年薪创造了100万以上的价值它这个价格差去覆盖掉了那些 所有AI工具对应的 token的成本 不管是模型的还是上层应用的 那还有一种呢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些 可能不太擅长使用工具的人 那他们在AI时代到底怎么办呢 他们当然可以用AI 来去做娱乐来去做表达还有原来那些相对来说 低成本的供应链的活应该是怎么来干的 我觉得其实今天AI来了 有一个问题要思考 就是使用工具的用户 是不是只有人 有没有可能AI或者agent 能够扮演一个用户的角色 会组成一个全AI的供应链 相当于是我的用户是AI 我使用的工具是AI 因为你想 今天大部分AI的工具的交互方式 还是用prompt 那prompt是什么 prompt其实本质上 更像是一种机器的语言 不像是一个人类的语言就像你看我们自己学编程最开始从汇编再到C再到C++再到Python 其实它是一个从机器语言 越来越像人类语言的过程 其实看上去是我们 看上去是机器在向我们去靠拢 它越来越模拟我们的语言 其实今天到了Promp Promp是一个很像是人类讲的话但是为了让机器听懂你要讲的有逻辑 那再把prompt一层层翻成 底层的coding 再变成底层的汇编 变成了指令 其实你会发现 我们这么多年做软件开发 在做的准备就是 让人能够创造一个AI让AI能跟AI去沟通和对我觉得这个是我们今天面向未来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所以这个就是也聊到了 因为有这些变化 我最近也在想一些新的方向 想把新的方向给大家看看 我想做的视角 这个视频呢 其实我核心想表达两个idea 第一个idea是 今天的AI我觉得从技术上已经ready到 扮演一个用户来使用工具所以其实今天大家创业 不一定都要卷工具的方向 面向人类来做产品 你也可以面向agent来做产品 面向AI来做产品 就是你可能是一个 没有人类交互界面的一个东西 那第二个呢就是 也是我自己在做的过程中会思考掉的是因为大部分今天我们看到 把AI当工具来看的话 那AI做的事情就是 你把一个问题抛给它 它把答案抛给你 但今天AI已经这么聪明了 我们在上一个时代 所有的内容 比如说短视频也好 抖音TikTok 它已经知道你的喜好了 那如果今天AI已经知道你的需求他为什么还要让你来问他问题 再给你答案 所以未来AI更多的方向应该来自于 AI已经猜到你可能有什么问题 他调用了AI的工具和供应链 然后给你了你答案 从而让你这个想法能够变成 然后我自己也觉得说为什么今天一人独角兽更有可能 因为今天AI的工具真的效率很高 比如刚刚大家看到的我上一个视频 大概是我花了差不多四个小时左右 我一边跟ChatGPT聊天 把我的想法沉淀成产品 把产品调用了一个webcoding的工具 来去做成UI 再把UI做了一个录屏 再把录屏做了剪辑 全面的事情 我的开始就是这样的 我说Chad GPT 我今天我有一个产品想法 我想在一天之内 做出一个demo的视频 请你一步一步地来教我 把这个任务完成 然后我就follow Chad GPT的 一步一步的指令先对齐了产品的功能然后把它变成了输入到webcoding工具里面的prompt 把网站做了出来 然后在他的指挥下 我选了一个录屏的软件 把录屏录了 基于他写的脚本 最后把这个视频给剪出来了所以其实有的时候我都搞到底是我在指挥ChatGPT工作还是ChatGPT在指挥我工作但我觉得这个就是 未来很有可能的艺人 工作的时候的样子 很多时候在一个陌生的领域里 比如说做视频 对我来说是陌生的领域 AI已经能力超过了我 那我要做的事情 就是去完成AI无法完成的 比如说去使用这些工具做复制粘贴再把那些软件付了钱如果在整个过程中 我不提供任何的context 那本质上其实我是AI的代理 而不是AI是我的代理 所以其实在做这个过程中 我也看到了 未来有越来越多的 一个人可以完成更多事情的可能性 只是有的时候我们要把我们跟AI的身份换一换不是说AI在帮我们做什么 AI已经能做很多事情了 如果我们设想一个事情由AI来做 我们把AI做不了的事情我来替它做 那我们会打开很多创业的想法 那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 谢谢大家 然后接下来就把麦克传给Johnny 由Johnny来继续分享
Speaker 2:好 各位听友大家好 作为强烈坛的过气主持 很高兴见到那么多的听友愿意 从五湖四海来到杭州 可以说是一方面是追追小跑 另外一方面是听一听我们做的一个硬广 当然做硬广其实是个技术活 小跑刚才说我们很卷 但其实呢 说句老实话 我们也得给点干货 对不对 我也不可能就是说 只是硬广 那大家其实就 这个信为所然了 所以我也对于之前和小跑 在很多次节目当中 做的一些相关的内容 做了一些简单的 一些梳理和总结吧可以说供大家去参考这个和小跑做了那么多期 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我觉得是非常突出的 就是我最近 非常喜欢读的一本书 这本书我其实已经读了两年的时间 它是英国的历史学家 霍布斯·波姆 写的《Age of Revolution革命的年代 他讲的是 其实是两场 在欧洲发生的双重革命 第一个是英国的工业革命 第二个是法国的大革命 一个革命是发生在政治领域 那么另外一个革命 是发生在经济领域那么另外一个革命呢是发生在这个经济领域那我认为呢在我们现在的时代呢 实际上也在发生着一场双重革命 一个革命是在政治领域 一个革命是在经济领域 那么这个政治领域的革命呢 就是这个全球南方的崛起那么这个经济领域的革命呢就是我们其实今天切合主题人工智能的崛起所带来的 对于我们所有全人类的经济 哪怕是政治 是一个根本性的一个影响 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 和小宝做了那么多期节目的 一个共同的一个主题 那么这边呢我也想 给大家一些干货 那么也就说一些数字 那么这边呢 有三个数字 这三个数字分别代表着什么呢 就是全球南方国家 现在占到全球GDP的42% 占到全球贸易的44% 占到全球对内投资 就是对这些全球南方国家投资占到全球对内投资就是对这些全球南方国家投资 占到全球投资的65% 这个也远远超过了七大工业国 那么这个超过七大工业国的 这个时间呢 发生在2018年 那么现在这个差距 可以说是越拉越大 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 所谓双重革命的 全球南方崛起的 一个很大的一个例证 但是这个里面 有一个巨大的冲突 这么冲突就是说 有一些数字我想再分享一下 第一个就是说 这个58%这个数字 是全球的外汇储备当中 美元的占比 是58% 70%这个数字呢 是全球股票总市值里面 美国市场的总市值的占比 是70% 那么这个80%加呢 是我们台湾地区 美元外汇储备的占比 是80%加 这三个数字呢 告诉着我们 就说尽管发生了全球南方崛起的这么一个事情 但是在金融市场它的一个反馈是非常慢的 它的一个革命所带来的 对于金融市场的一个影响 目前是看不到的 我再举一些数字 中国去年的整个的发电量 是美国的2.2倍 我们的用电量是美国的3倍 然后我们的制造业的增加值 制造业的产值是美国的1.6倍 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 美国的财政收入依旧是我们的 中国的财政收入的2.3倍 那么这个又是一些 我觉得也 挺有这个震撼力的这么一些数字哈 那么这里呢 还有一张图 这张图呢 可能大家如果远的话呢 看不大清楚 但这里面呢 有一根红色的线 这个意外的抖翘 那么这个红色的线呢 代表着美国现在整体的这个财政开支当中利息支出的占比 现在利息支出的占比呢 已经成为了 所有支出占比的第二大因素 而且呢 就是自从这个美联储升息之后 实际上这个利息支出是 一直在增加 而且占到整个美国财政总支出的这个占比也一直在增加 那么如果我们回顾 在历史上 美国的整体的公债 占到它一批的一个比重的话 其实从美国建国以来 有四次高峰 第一次高峰是 美国的南北战争 但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和现在的债务率相比根本是九牛一毛 第二次当然是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次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是下了重本 也是在很快的时间内完成了军工化 整个产业的军工化 但是在战后其实整个的债务率就大幅的下降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 在小布什政府就任之后 其实整体美国的债务率 占到整体的GDP的一个比重就不断的在攀升 那么今天又回到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的水平 不要忘了我们现在还处于这么一个和平年代所以这个数字还是十分惊人的 那么在和小跑之前 做了一期节目当中 其实我们做过有一期 是关于威尼斯共和国的 一个金融历史的这么一个回顾 这个图呢 其实大家可能有看到很多线 但这个线不是很重要大家看到又有两个波峰波谷那么这两个波峰就代表着 当时威尼斯这个共和国的公债的利率 它在历史上有两次高峰 第一次高峰是在14世纪末 14世纪的末的时候 当时威尼斯进行十字军东征的 是一个高峰期的时候呢其实它的公债利率是非常高的 然后就到了15世纪末 它又这个公债利率大幅的攀升 那么大幅攀升的 在15世纪末的这次呢 其实威尼斯就走向了衰败 我想说的呢 就是说今天美国所方面的一些走势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大英帝国其实也有一些类似的一些迹象 其实在它的历史上 也有多次的整体的公债 它GDP比率是非常高的 在18 19世纪的时候 由于英国也多次和它的欧洲列强 进行争霸战争所以整个的公债比率是非常高的 但随着它在战争当中的成功 它也完成了这么一个消债 但是在一次世界大战 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实际上英国 它也进入了长期的这么一个衰弱 那么这个也是一个 我认为它整体的一个公债占到GDP比重的一个基高也是今天我们要警惕 美国的这么一个历史上的 一个平行的一个案例 那么在和小跑进行了 很多次的节目当中 我们也一直提到有一个概念 就是美国的货币毛的一个概念 那么这个当中 我们讨论到的一个概念就是从黄金美元到石油美元从石油美元到美债美元 然后我个人 杜撰了一个新的 一个称呼 叫美股美元 这个其实是不存在这个称呼的 那金本位的 这个崩溃发生于1971年 尼克松宣布 就是你用美金兑换等比例的黄金 这个事情就不复存在了 也就是在1971年之后 其实金本位美元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那么石油美元 实际上我们认为 基本上是在打完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之后 实际上当时美国进入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时候石油的整体的消费量或者全球整体石油的消费量 已经不足以支撑美国的债务的时候 那么这个时候石油美元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么第三个呢 其实大家是认可的 就是一个美债美元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看到的 美联储的主要的它的这个资产负债表的这个上了一个金融工具啊就是美债但是呢 我个人提出在2022年的时候呢 呃 我们这个拜登政府那个时候呢 他完成了这么一个切换啊 完成一个切换的一个最大的一个例证呢 就是下面这个数字啊 下面这个数字非常惊人 是美国现在最新统计的整体的金融总资产的这么一个档量是382万亿美元 那么是在2022年 美国在这个382万亿美元当中 美股的占比超过了贷款 加上美债的这么一个占比 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 也是个非常历史性的 这么一个时刻也代表了美国的货币毛又一次发生了这么一个切换 这当然是我个人的个人的一个见解 我的结论也很清晰 就是我认为就像历史上的威尼斯共和国 大英帝国一样 美元会逐步的退出世界的主流的 或者说如此主流的这么一个货币58%的美元储备70%的总市值 占到我们国家一个地区的外汇储备的80% 我认为这个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但这里面有着一个非常尖锐的这么一个问题 就是谁会是美元的替代品 这边提出了四个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性当然是非常又红又砖的 就是人民币 但人民币有个巨大的问题 就是我们现在的人民币 是一个不可兑换的货币 至少在全球不是一个流通的货币 第二个可能是大家非常兴奋又关注的 就是比特币 但是比特币作为一个常规的支付工具呢 现在呢又 因为它的币值又很高了 更多的人们把它 作为一个数字黄金来看待 所以呢 这个是比特币的一个 很大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呢 就是这个稳定币 稳定币呢 最近这个话题呢是越炒越热所以详情可以参听小跑的各期节目 但是我认为稳定币也有一个核心的问题 就是稳定币它其实是高度挂钩于美元的 现在99%的稳定币其实都是与美元挂钩 或者是说与美元的债务挂钩 当美元的债务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的时候那这个稳定币又何尝称为稳定呢那么这个是稳定币的一个问题 那第四个可以说是替代品的话 就是大家想象中 或者没有想过的一个东西 是一个新物种 那么这个新物种是什么 其实我觉得有赖于 大家去慢慢地挖掘 去想象 甚至是去创造这么一个新物种 我个人就提出我个人的一个见解和答案 我个人的见解和答案就是一个 基于电力本位的这么一个新物种 为什么说是电力本位的一个物种呢 首先我们现在的文明都是依赖电力的 我们所有的算力 哪怕是比特币的挖矿 都是依赖电力的 那么我们要进阶到 下一个AI时代 那么肯定就需要 我们有更大的电力的支持 去power 去使得新的算力 能够支持我们的实体经济 甚至是支持我们现在的 所谓的AI一人独角兽 我们需要更多的这么一个电力 那是不是有可能会出现一个 电力本位的货币呢 或者说这个电力本位的货币 是不是能够与我们接下来的算力 以及生产力高度挂钩呢我想这个是我个人提出的一个 小小的一个见解 未必是一个成型的这么一个答案 好了 我的这个干货时间告一段落 稍微做一些硬广 那么也非常感谢 这个小跑 雨白能够 给我这么一个机会来介绍一下 我们在杭州 接下来要推出的一个 艺人公司孵化器的这么一个计划 我们取名为这个红湖会 那英文名字呢叫Home Hub 那么我们是什么呢 主要是有三个主要的一个定位 第一个定位呢 可能之前像王老师啊 然后小跑也说了很多就是一人公司的孵化器 一人公司呢 当然是现在一个非常 耳熟能详的这么一个说法 但是真正要成就一个一人公司 是不是还是面临着很多困难呢 我们现在的基础设施 是不是能够真正支持 一人公司的这么一个运营或者说一人公司的创始人能不能真的单打足斗呢 我们的答案是 可能他还是需要一个社区的 那么他需要一个社区的话 那我们觉得他可能是需要 一个实体的一个社区 因为我们毕竟是人 我们的作为人类 特别是经过疫情之后 我们感觉到有很多的线下的这种社交价值或者社交的这种压力 没有被释放 那么其实作为创始人 也自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 也自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所有的问题都在线上解决 我们觉得现在 可能还没有到成型的这么一个时候 第二个定位呢就是这个独立开发者的社区中心就像我们第一个定位一样 有很多的独立开发者 他们也有各式各样的问题 无论是商业化的问题 可能是一些法律的问题 可能是他们需要一些真正的 这种想法上面的支持 我们觉得我们想做这么一个 独立开发者的一个社区中心 第三个定位呢我觉得是可以说是红湖会和其他的孵化器 有所区别的一个地方 就是我们也想成为一个垂直行业资源的这么一个公票社 因为在过去的十多年当中呢 我个人一直在从事金融行业也接触了很多行业的不同的专业人士他们实际上都有很多的想法 新的一些思维 想要在新的经济当中 能够脱颖而出 或者说能够提供一些自己的资源 但在过去由于受限于 自身的技术方面的局限 或者是受限于 很多的物理方面的局限 很多事情都做不到 但今天我们看到了 这么一个机会 但是对于很多的 独立开发者来说 他们过去在开辟 新的用户场景的时候 也面临着一个问题 就是他对于一些行业的场景 并不是那么的熟悉 或者说面对新的行业客户的时候他可能会面临着很多困扰那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 做这么一个定位的一个 很大的一个初衷 那么最终呢 我们是想成为一个 探索人机共生的 这么一个合作社 刚才王老师其实提了一个 很先锋的观点 就是其实现在很多的产品 还是在为人服务未来肯定会有很多的产品是为机器而服务 我觉得我们也不要走得那么极端 实际上未来的经济很有可能是 人类和AI共同创造 共同探索的这么一个新经济的模式 而不是一个谁要把对方给吃掉 谁要替代谁的工作 这么一个情形 那么我们的下一步呢 是我们会在杭州 正式在9月11号 这个日子不是我故意选择的 这个日子是算是 玄学挑过的这么一个日子 就 somehow是在9月11号 我们会举行这个红舞会的开幕 那么届时呢 会有10个独立开发团队 与我们一起来 见证这个红狐会的开幕 同时呢我们也大力的期盼 在座的如果有 做艺人公司的想法 有自己的独立开发团队 或者说有自己的行业资源也来加入我们能够共同做这个 红武会的这么一个共创 那么也再次非常感谢大家的 这么一个聆听 那么我今天也有点超时了 所以我就先略过一些东西 那么感谢大家 那么下一个环节呢 就是说我们今天做了很多的 所谓的分享啊 但是一个没有demo的 这个分享啊 总是显得有一些苍白无礼 那么我们 公众介绍一下 这个DevAI的创始人 张嘉元 嘉元呢 在创立Devai之前 他曾经是TikTok团队的主力成员 那么在2022年开始创业 当时是做了一款面向开发者的 这么一个搜索引擎 那么现在他Pivot 做了一个面向于非代码人士的这么一个代码工具 但是类似的产品又有很多 所以呢 我们今天特别想听听 家园有什么能够 给到我们一些新鲜的一些思维 和新鲜的一些产品的feature 好 谢谢
Speaker 5:感谢今天邀请然后前面几位老师分享也非常精彩我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然后大家叫我家园就可以了 我们之前在做一个产品叫DevSearch 20年开始做的 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开发者 我们在做一个面向于开发者的 AI速拖引擎 但是最近其实我们有在做一个pivot 就主要到这个新的方向上首先想问大家几个问题 就大家知道vibe coding的 可以举下手 那其实已经有非常多的 已经知道这个什么是vibe coding了 那其实我们是在做一款 vibe coding工具 但我们主要面向的用户是 非开发者 那现在其实市面上有非常多的 这种做vib工具工具 包括刚刚王老师 其实也分享了 现在其实是一个 写意的时代 就是大家创造的成本 其实是已经非常低了 你用一句prompt 就可以去创造出 一个最终的产品 但现在对于 在这一类的web coding工具里面有一个可以把它分成两个主要的类型那第一个类型就是给那些专业的开发者 比如说像Cursor 像这个Anthropia Cloud Code 还有一部分可能是给一些非专业的开发者 比如说像Lavabo 包括Lavabo 昨天也宣布他们那个AR刚过了一亿美金 我和身边使用Lavabo 包括一些Lavabo用户整体聊下来发现 其实很多非开发者 或者说没有任何编程经验的 这部分人群 他对于一些技术概念 其实还是有门槛的 比如说你使用Labo 你需要知道什么是database 什么是API 怎么去连接 怎么去管理各种技术方向的一些东西那我们做的这个事情是 就是你不需要懂任何的技术的这样的一个概念 就可以去通过prompt来去创建一个最终的产品 我刚刚就创建了一个 我们这次活动的一个表单收集的这样的一个app 我可以把这个链接发到群里 然后大家可以体验一下这个网站大概花了 我就在这个活动开始之前 大概花了15分钟时间 我首先是把这次活动的 这个海报告诉了他 然后让他去生成了一个 完整的这个PRD 就是产品文档 因为现在大家使用这个 一些vibcoding的工具 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大家可能不会写出特别好的prompt 就是你虽然有想要去创建app的 这样的一个想法 但你可能不知道怎么把它描述起来 这里我们也做了一个可以帮助 没有这些产品经验的人群的一个叫PM agent 你只需要去描述你的一个简单想法 比如说我这边告诉他 然后我这边点击Design 当然你这边可以选择各种的 比如说设计模式 不同的设计风格 然后它可能是不同的产品的类型 那我们这边都让他自动去选择 然后他就会基于你的最简单的需求先帮你去写出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这样的一个产品方案出来 然后你就可以去 基于这个产品方案来去 让AI来去帮你去 实际的去编写代码 OK 然后这个是我刚刚 让AI Web Coding 让Dev Web Coding的 这样的一个网站 它其实做的一个功能就是你可以去注册这个活动然后你可以去填写问卷 包括说你可以看到 中间其实可以不用管 我全程都是只是 用自然语言的指令去告诉他 包括说我现在需要有一个 Q&A的问题页面 如果有用户提交的话 我可以在这边看到 那看起来现在好像 还没有用户去提交这个问题 对然后包括说我刚让他去做了一个照片墙的功能 就是你可以去上传照片 然后这边我有 我刚刚去upload了几个 刚刚活动过程中的这样一个照片 那全程你可以看到 它其实是一个包含前端包含后端的 整个full stack的这样的一个网站但我全程并没有去告诉他让他去配置数据库 配置这些上传图片的这些功能 他其实都帮你去做好 然后包括说你会有一个 后台的这样的一个 admin的这样的一个看板 可以去看到对应的数据 比如说这边可以看到 有几个用户已经去注册了这个网站然后包括说你可以看到用户提交的一些照片 对 那你可以去把它 导出成Excel都可以 这样的话 其实你作为一个非开发者 你其实也是能够去 把你的这个想法 把你的需求 去做成一个最终的 一个可用的这样的一个APP 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这样的一个前端页面这个新的产品还没有上线 然后大概会在下个月 会去做一个launch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 也可以在群里私聊我 然后去加入一下测试 OK
Speaker 1:谢谢嘉宜的分享 如果看了我都心动了 我都想搭一个自己的网站感觉就是从播客转型AI 就全靠今天的活动了 那我们第一部分的 这样的一个个人分享环节呢 就到这里先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