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慧雙修
師父說:聽經,是親近諸佛菩薩;熏習,一天都不能中斷!
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會集《無量壽經》圓滿之後,提倡成立「淨宗學會」,其用意是正本清源。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覺悟者稱佛菩薩,迷惑為凡夫。佛教的修學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此目標。「淨宗學會」成立的目的是推動佛陀教育,特別是淨土宗,念佛法門,尤其適合現代人修學。
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事修六度,尊普賢十願,歸心淨土圓滿矣!
淨空法師說:「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三天不讀經,不聽經,也就是不接受聖賢人的教誨,煩惱習氣決定起現行,就退轉了。可見讀經聽經之重要。現在我們利用高科技,將講經傳播到網路上,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有時間可以反覆聽,聽多了就會開悟。到真正覺悟,就不會退心了。這是用經教的熏習來增加我們的善根福德。聽經比看經好,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聽法容易開悟。我們為什麼會退轉?自己修行的功夫敵不過習氣,煩惱習氣、業障太重。諸佛菩薩初學的時候也不例外。你要有恆心,要有毅力,要把世間一切的緣都看淡,人事物都要看淡;若一年比一年淡薄,那我們就有進步。雖然每天誦經念佛很用功,如果對世緣還是看得那麼重,還是那樣分別、執著,就毫無功夫。聽經、念佛白費勁了,只是跟佛法結一點緣而已,這一生不得受用。這個很重要!
福慧雙修
淨空法師:財不能積,積財喪道!
財不能積,積財喪道!
菩薩絕不積財。佛在經上常講「積財喪道」,為什麼?人沒有財的時候,對財還沒有貪心;有了財,貪心隨著就起來,愈是有錢愈吝嗇,愈捨不得。你看看在佛門裡面布施的,都是些沒有錢的人、生活很清苦的人,布施很慷慨、很大方;有錢的人很吝嗇,一毛不拔。那些財他能帶得去嗎?一樣都帶不走!你跟他講,他也曉得,曉得還是放不下,還是不肯幫助別人。真的如佛所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捨財修福,福報是能帶得去的,財帶不去!修福也要抓住機會,機緣現前,你要是不掌握到,修福的機會失掉,再想修福沒機會了。由此可知,真正能修福的人,還是有福、有慧之人;沒有福、沒有慧,想修福修慧都沒有機會,你才曉得難!何況在這個世界,共業、別業錯綜複雜,學佛的人對於這個道理、這些事實真相,一定要看清楚,要看明瞭。盡我們的能力去幫助別人,盡心盡力修福修慧。修真正能帶得走的,我們幹;帶不走的,決定不幹。所以錢要用,愈用愈多,不用就沒有了;不用,銅錢會生鏽,就沒有了;愈用愈多。
恭選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卷) 1998/5/1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