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慧雙修
師父說:聽經,是親近諸佛菩薩;熏習,一天都不能中斷!
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會集《無量壽經》圓滿之後,提倡成立「淨宗學會」,其用意是正本清源。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覺悟者稱佛菩薩,迷惑為凡夫。佛教的修學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此目標。「淨宗學會」成立的目的是推動佛陀教育,特別是淨土宗,念佛法門,尤其適合現代人修學。
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事修六度,尊普賢十願,歸心淨土圓滿矣!
淨空法師說:「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三天不讀經,不聽經,也就是不接受聖賢人的教誨,煩惱習氣決定起現行,就退轉了。可見讀經聽經之重要。現在我們利用高科技,將講經傳播到網路上,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有時間可以反覆聽,聽多了就會開悟。到真正覺悟,就不會退心了。這是用經教的熏習來增加我們的善根福德。聽經比看經好,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聽法容易開悟。我們為什麼會退轉?自己修行的功夫敵不過習氣,煩惱習氣、業障太重。諸佛菩薩初學的時候也不例外。你要有恆心,要有毅力,要把世間一切的緣都看淡,人事物都要看淡;若一年比一年淡薄,那我們就有進步。雖然每天誦經念佛很用功,如果對世緣還是看得那麼重,還是那樣分別、執著,就毫無功夫。聽經、念佛白費勁了,只是跟佛法結一點緣而已,這一生不得受用。這個很重要!
福慧雙修
劉素雲老師:為什麼是佛的弟子,又供養過四百億佛卻沒有成佛呢?
【佛即知之。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後當作佛。彼於前 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
本段經文大意:阿闍世王子等發起大願,世尊馬上就知 道了。因此說,我們的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我們的心 和佛心,沒有一毫一釐的間隔。當時,佛就告訴在會的一萬 二千大比丘及王子等人。佛說:你們以後都要成佛。這也相 當於在大會中,為這五百零一人授記成佛。佛並對大家說: 他們前世都一直在修習菩薩的大行,安住於菩薩之道。經過 了無數大劫,曾經供養過四百億佛,廣種功德。今天又發起 了如同阿彌陀佛一樣的殊勝大願,所以將來都必定成佛。
一、發願。阿闍王子等才發願,我們皆如阿彌陀佛,他 們馬上就得到了授記,將來一定成佛。
二、因緣。過去生中在迦葉佛時,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 弟子,現在又在法會相逢,又獻供養,又來聽經,又進一步 結緣。
三、本法特別適合居士。
在《德遵普賢品》中,文殊、普賢、彌勒之後,就是賢 護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薩。
這品經文講完了,下面談談學習第十品經文的感悟: 感悟一: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都知道,「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這八個字概括了淨土法門的綱領。信、願、行這三個字,就 是生信、發願和持名念佛這三件事。蕅益大師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可見信、願、行三者缺一不可。
信與願是往生的關鍵。蕅益大師說得明白:往生與否, 全由信願之有無。只要有真信切願,臨終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如果沒有信願,縱然把名號持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難往生。深信之後,便要發願。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說:「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可見, 我們光相信了還不行,還要發願以求淨土。清代省庵大師說: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發願十分重要,必須重視。 阿闍世王子及五百大長者,為什麼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又供養過四百億佛卻沒有成佛呢?就是他們沒有發願。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們,可要記住這個教訓啊,千萬發願求生淨土啊!「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下面,關於怎樣發願?我談幾點個人體會,不是條條框框,僅供同修們參考。
第一,用真心發願,不用妄心發願。
用真心發的願是真願,用妄心發的願是空願。用妄心發一百個空願,不如用真心發一個真願。發真願的人,一定是個說話算數的人,這樣的人一定是個值得信任的人,是一個受人尊重的人;發空願的人,一定是個不守信用的人,久而久之,失去人們對他的信任,當然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法藏比丘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他所發的四十八願,無 一空願,願願圓滿。
第二,要發了生死的願,不發求人天福報的願。 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成佛,他的任務只有一個:幫助眾生解決生死問題。我們能不能今生解決生死問題,就看你發什麼樣的願了。
如果你發今生一定了生死的願,那麼,你的生死問題就 在今生解決了,你回歸極樂了。為什麼?因為你的願和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願相應了。
如果你發求人天福報的願,你不可能往生淨土,並且永遠跳不出生死苦海。為什麼?因為你只想修來世,享受人天福報。要知道,佛門講三世因果,如果來世享受榮華富貴, 你在享受的同時,會大量的造種種惡業,到第三世就可能到三惡道去了。 因此,我們一定要發了生死、出輪迴、求生淨土的願,不能發求人天福報的願。
第三,要發普度眾生的菩提大願,不發只做自了漢的願。 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是自利利他的法門,我們應當發普度眾生的菩提大願,我們的一切都屬於苦難眾生,沒有一樣屬於我們自己。要像老法師教導的那樣:「獨善其身,兼善天下。」我們希望所有的眾生都求生淨土,這樣,才能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
第四,不能發腳踩兩隻船的願。
什麼叫腳踩兩隻船?就是又想求生淨土,又想留戀娑婆世界。這說明什麼?說明信不真、願不切,關鍵時刻,耽誤往生大事。其結果是:西方淨土往生不了,娑婆世界也不能 久住。腳踩兩隻船,結果兩耽誤。這樣的事例很多,我們要引以為鑒。
第五,念佛人有病要發求往生的願,不要發求病好的願。 這是印光大師說的,必須牢記。只發願求病好,說明你留戀這個娑婆世界,怕死還是要死的,沒聽說哪個怕死就不死了。如果你發願求生淨土,說明你放下了這個軀殼。一心念佛,業障消得快,壽命未盡,病反而好了;要是壽命盡了, 你往生了,了生死出輪迴,達到了學佛人的根本目的,這是好事,何懼之有?
求往生能求得來;求生求不來。
念佛人不怕死,怕死也得死。
念佛人怕死,不是真正念佛人;真正念佛人明白「死」 的真相,所以不怕死。
感悟二:佛大慈大悲,你發願作佛,佛就為你授成佛之記。
佛的慈悲無以言表,報佛之恩唯有成佛。
經文中「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這是參加法會的阿闍王子與五百位大長者的「心中願言」。注意「心中」 二字,就是心裡剛一動念,還沒有說出來,「佛即知之」。 「即」,立刻、馬上的意思。這就告訴我們:我們的起心動念,諸佛如來悉知悉見。為什麼?我們的心和佛心沒有間隔, 因為佛和眾生是一體。 「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後當作佛。」這是佛在法會現 場為阿闍王子與五百位大長者授成佛之記。這告訴我們什 麼?告訴我們:眾生發成佛之願,這是佛最期盼、最開心的事情。諸佛如來「祈願一切皆成佛」的願心彰顯無餘。
我們是念佛人,多生多劫,佛不知為我們授記多少次了, 我們也遇到了無數次成佛的機緣,可惜都被我們錯過了。至 今,我們還在六道輪迴的苦海裡沉淪。慚愧呀! 感悟三:淨土念佛法門非常適合在家人修學。《無量壽經》的第一品經文《法會聖眾第一》裡,列舉 了三位出家眾的上首。他們是: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這三位是出家眾的代表。 《無量壽經》第二品經文《德遵普賢第二》裡,佛列舉 了賢護等十六正士,這些正士是在家眾的上首,他們是在家眾的代表。 大士,是對出家眾的尊稱;正士,是對在家眾的尊稱。 「三」和「十六」不是一個單純的具體數字,這是用來 表法的,表示圓滿。
《無量壽經》法會上,釋迦牟尼佛為阿闍王子及五百位大長者授成佛之記,等等。三次寫複講《無量壽經》的講稿, 每次都有悟處,但悟處深淺不同,境界亦不同。現在,我把悟到的東西說給大家聽,僅供參考。
第一,《無量壽經》是專為在家人說的,首度凡夫,兼顧聖人。
第二,《無量壽經》和淨土念佛法門,是佛專為根熟眾生說的,幫助根熟眾生今生成佛。
什麼是根熟眾生?檢驗標準非常簡單:
一、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信堅、願切、篤行,三者 缺一不可。
二、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 不間斷。「八面來風吹不動,心如止水如如佛。」這就是根熟眾生,再推一把就成就了。
第三,淨土念佛法門是佛專為念佛人開闢的、八萬四千 法門之外的「門餘大道」。這條大道是直通西方極樂世界的菩提大道。用念佛這個法門取無上菩提是最捷徑的一條道路。
第四,牢牢記住五個「最」:最容易、最簡單、最穩當、 最可靠、最快速。
我們在《普賢行願品疏鈔》裡面讀到,這個方法超越空間,超越時間,超越普通的因果。普通的因果那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才能成佛。超因超果,超過普通菩薩的修行 因果,深信這個因果。
諸位同修,你們實在是非常幸運,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因 緣今天成熟,你們能夠聞到一切諸佛所宣揚的第一經,一切如來度眾生的第一法門,多少菩薩聞不到的,我們今天聽到了,我們今天讀到了。只要我們能夠深信,我們的成就超越十方一切諸大菩薩。他們不曉得要修多少劫才能成就,我們這一生就成就了。這是這一句真正的義趣。你聽懂了嗎?
第五,念佛法門是佛專為「我」而說的。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的。沒有這個認知,你不會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你學不到真東西,佛法的真實利益你也得不到。
你要這樣想:我是佛的獨生子,學生只有我一個,念佛法門為我說,如來家業我擔承。
學佛二十多年,我一直有這樣一個認知:念佛法門是佛專為我而說的。
我和恩師對面坐
恩師講法給我聽
教我學走釋迦路
教我弘揚無上法
我做佛陀好弟子
不懼妖魔與鬼怪
一切皆為苦眾生
率眾無量回家園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三回複講 第四十一講 二〇二三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