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慧雙修
師父說:聽經,是親近諸佛菩薩;熏習,一天都不能中斷!
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會集《無量壽經》圓滿之後,提倡成立「淨宗學會」,其用意是正本清源。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覺悟者稱佛菩薩,迷惑為凡夫。佛教的修學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此目標。「淨宗學會」成立的目的是推動佛陀教育,特別是淨土宗,念佛法門,尤其適合現代人修學。
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事修六度,尊普賢十願,歸心淨土圓滿矣!
淨空法師說:「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三天不讀經,不聽經,也就是不接受聖賢人的教誨,煩惱習氣決定起現行,就退轉了。可見讀經聽經之重要。現在我們利用高科技,將講經傳播到網路上,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有時間可以反覆聽,聽多了就會開悟。到真正覺悟,就不會退心了。這是用經教的熏習來增加我們的善根福德。聽經比看經好,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聽法容易開悟。我們為什麼會退轉?自己修行的功夫敵不過習氣,煩惱習氣、業障太重。諸佛菩薩初學的時候也不例外。你要有恆心,要有毅力,要把世間一切的緣都看淡,人事物都要看淡;若一年比一年淡薄,那我們就有進步。雖然每天誦經念佛很用功,如果對世緣還是看得那麼重,還是那樣分別、執著,就毫無功夫。聽經、念佛白費勁了,只是跟佛法結一點緣而已,這一生不得受用。這個很重要!
福慧雙修
淨空法師: 守住八個字,克服兩個最大障礙!
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在哪?明白這個道理,念佛才管用!
最近這幾天,從外地到新加坡訪問的同修們很多,常常談起怎麼樣把佛號念好,希望將來真正有把握往生。這個意願是正確的、是好的,可是念佛是不是就能往生?往年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兩、三個人。這不成比例!念佛要真正得往生,我想這是我們現在同修們非常關心的一樁事情。念佛何以不能往生,原因在哪裡?實在說,跟經裡面所說的條件不符合。《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文並不很長,所開出的這些條件,我們做到了沒有?單單只說是念佛,我們的心行都達不到這個標準,怎麼能往生?而世尊對我們的開示,最重要的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我們仔細反省反省,你有沒有做到?念佛是念了,「一向專」這三個字沒做到,「發菩提心」更沒有做到。佛說了八個字,你只做到了「念」一個字,其餘七個字都沒有,諸位想想怎麼能往生?雖然不能往生,跟阿彌陀佛結個好緣。像這樣的結緣,我們每一位同修都結得很深,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跟阿彌陀佛結緣,這一生也只結個緣,還要搞六道輪迴。如果這一生決定往生,你要把這八個字都做到才行。
「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要照經論、照祖師大德的講法,恐怕是愈講愈迷惑。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的菩提心,第一個是至誠心,第二是深心,第三是迴向發願心。菩提心怎麼會變成三個?淨宗常講「三心圓發」,圓是圓滿,那是發菩提心。這個三心,第一個是體,是菩提心的本體,至誠心,真誠到極處。從這個體起用,起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也就是說,你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對自己的作用是深心,對別人的作用是迴向發願心。我們有沒有?說實實在在的話,沒有!你做到一向專念,你沒有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這個在往生條件上,是最重要的核心的條件,基本的條件。佛對得起我們,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們自己對不起自己,太大意,疏忽了。我們沒有用真誠心對自己,也沒有用真心對別人,而用的是什麼心?很多人日常生活當中,所用的心是自欺欺人之心,這是凡夫。
念佛也造惡業,起心動念都不善,所以慈雲灌頂法師才說「念佛墮惡道」,他在《大勢至圓通章疏鈔》,末後一段所講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條:念佛人墮阿鼻地獄。我在早年,頭一次看到這個本子,我很驚訝!拿去問李老師,「念佛再不好,也不至於墮阿鼻地獄」,我請教李老師,李老師說這個問題大,我不能跟你一個人講,在講經的時候公開來說明。心行不善,口善無濟於事。果然把這兩條搞清楚、搞明白了,做到了,念佛沒有不往生的。現在還有一些人來跟我講,他聽說有人提倡「本願念佛」,經都不要讀了,就靠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句、十句就能往生。經上講得沒錯,如果你斷章取義,不能怪佛,怪你自己愚痴蒙昧。存的是什麼心?僥倖、投機取巧的心,這種心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你到極樂世界怎麼樣跟那一些諸上善人相處?你們想一想,這個心能不能相應?你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豈不是把極樂世界的社會搞得大亂。每一個人往生都是真誠心,你是個僥倖、投機取巧的心,哪有這個道理?佛怎麼會來接引?所以斷章取義很容易誤事。你把全經參透了,你才真正懂得十八願的精義,這個精華義趣;全經意思沒有參透,你看到這個,你產生誤解,你錯會了意思。開經偈給我們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是曲解如來真實義,你是誤會如來真實義,這你能怪人嗎?
過去,確實有臨命終一念、十念往生的。在《往生傳》裡面,張善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這是唐朝時候事情。民國初年也有個例子,諦閑法師的鍋漏匠徒弟,他不是臨終十念,他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三年。他不認識字,沒有聽過經,當然也不能讀經,出家之後也沒有受戒;諦老慈悲,他自己真誠,諦老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你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將來準有好處」。這個人老實,老實就是至誠心,他有真心,他就依教奉行。這一句佛號,把他的妄想、習氣、煩惱、分別、執著統統都念掉,三年功夫成就了,往生那麼自在。我們同修當中有念三十年、四十年的,消息都沒有,原因在哪裡?妄想分別執著夾雜在佛號當中,從來沒有斷過;不但沒有斷,妄想分別執著還天天在增長,這個佛號念了不起作用。
佛法的修學要如理如法,念佛法門也不例外。為什麼念佛堂每天還要聽兩小時講經,希望念佛的同修明白這些道理,念佛才管用;不明白這個道理,念佛還要搞六道輪迴。出家人搞六道輪迴,很可憐!古人所感嘆的「袈裟之下失人身」,來生還是三惡道,失人身就是三惡道去了,你說這是多悲哀的一樁事情。所以淨宗經論不能不認真的去參究,不能不認真去細講,講經、參究,聽的人得的利益少,講的人得的利益多。講經也要用真誠心,用深心,用迴向發願心,才有悟處。每一天都有悟處,每一個星期都有悟處,你的境界天天不一樣。我們縱然做不到這樣的功夫,至少也要月月有進步;年年有進步就太慢了,要月月有進步,我們的業障才能消得了,災難才能夠避免。每個月都有悟處,有不同的悟處,可以說你的功夫得力了。你有悟處,你功夫得力了,你在行持上決定是全心全力幫助別人。我們同學當中,為什麼還達不到這個境界?最大的障礙就是自私;我執,這是要命。
佛法的修學,諸位仔細看大經所說的,我們過去講過《金剛經》,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小乘須陀洹,須陀洹叫什麼?「入流」,是修行成就最低的一層,在大乘法裡面是初信位的菩薩,身見破了,四相破了。《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在過去我們總以為破四相是大乘菩薩,哪裡知道小乘須陀洹也要破四相,於是我們才恍然大悟,破四相的功夫有淺深不同。《華嚴經》上,這是圓教的,菩薩的位次是五十一個位次,破四相的程度就有五十一種不同,淺深廣狹不一樣,這一點我們要留意。如果我們真正離了四相,這功夫很淺,念佛就得力了。四相從哪裡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來的。在六道裡頭,沒有出六道,先破執著。這些名詞,初學的人不太容易懂得,我換個話來講,意思比較接近,但是決定沒有佛經裡面講的意思那麼樣的圓滿,這是不得已。我把它講成「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決定要捨棄,要把它轉變過來,起心動念利益一切眾生。決定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念佛就很難往生。
我們想利益一切眾生,沒有機會去做,那沒有關係。那是什麼?緣不足,不是你沒有心。俗話常講「心有餘而力不足」,「心有餘而緣不足」也是一樣的。緣有淺深廣狹不同,縱然沒有緣分去幫助許許多多的眾生,平常日常生活當中,接觸的少數人也要幫助、也要發心,一個人都不捨棄;以真誠的心去教導他、去勸導他,這應該是能做得到的。能做而不肯做,過失就在我們自己這一邊;能做,對方不接受,不接受也做,這裡頭所謂有「善巧方便」。他完全不能接受,你見到他合掌,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不想聽也聽進去了,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你的慈悲,這就是度眾。所謂是:沒有善根給他種善根,沒有佛種給他下佛種;有善根的,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幫助他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是成熟的人,成熟是具足「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叫一向專念;有疑惑、有夾雜、有間斷,就不是一向專念。
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佛心,所以佛給我們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非常非常重要,這八個字含義無盡的深廣。你在經教裡頭愈深入,你對於這兩句話,你解得也愈深刻,解得面也愈廣,這是不能粗心大意的。以為自己明白了,自己了解懂得了,其實全是誤會,所以世尊叮嚀我們「深解義趣」。這八個字,等覺菩薩了解得還不夠圓滿,如來果地上才徹底圓滿,我們怎麼可以說,這八個字我懂得了、我明白了?念佛之所以不能往生,就錯在這裡。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九九年早餐開示—念佛先重德行 (第八十一集) 1999/4/2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4-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