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慧雙修
師父說:聽經,是親近諸佛菩薩;熏習,一天都不能中斷!
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會集《無量壽經》圓滿之後,提倡成立「淨宗學會」,其用意是正本清源。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覺悟者稱佛菩薩,迷惑為凡夫。佛教的修學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此目標。「淨宗學會」成立的目的是推動佛陀教育,特別是淨土宗,念佛法門,尤其適合現代人修學。
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事修六度,尊普賢十願,歸心淨土圓滿矣!
淨空法師說:「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三天不讀經,不聽經,也就是不接受聖賢人的教誨,煩惱習氣決定起現行,就退轉了。可見讀經聽經之重要。現在我們利用高科技,將講經傳播到網路上,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有時間可以反覆聽,聽多了就會開悟。到真正覺悟,就不會退心了。這是用經教的熏習來增加我們的善根福德。聽經比看經好,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聽法容易開悟。我們為什麼會退轉?自己修行的功夫敵不過習氣,煩惱習氣、業障太重。諸佛菩薩初學的時候也不例外。你要有恆心,要有毅力,要把世間一切的緣都看淡,人事物都要看淡;若一年比一年淡薄,那我們就有進步。雖然每天誦經念佛很用功,如果對世緣還是看得那麼重,還是那樣分別、執著,就毫無功夫。聽經、念佛白費勁了,只是跟佛法結一點緣而已,這一生不得受用。這個很重要!
福慧雙修
淨空法師: 佛說的這一句話,是修心的準則!
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由於世間災難頻繁,這是諸位每天在新聞資訊裡面都看到,而且災難一次比一次嚴重,社會動盪不安,人心惶惶,有些地區物質條件雖然比較好,但是心神不安,是很大的遺憾,所謂是「富而不樂」,反而不如「貧而樂」。這個原因錯綜複雜,但是複雜的因素裡面,一定有一個基本的因素,那就是我們的想法看法偏差了、錯誤了。人都為自己著想,尤其在這個時代,到處所見所聞,無不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人人都是這個思想,人人都是這種作法,社會哪有不亂的道理?完全是違背了倫理道德。
我們大家學佛,佛法自始至終不離開因果,世法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因果現象,佛法也不例外;世法緣生的,佛法也是緣生的。古德判《華嚴》「五周因果」,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聽了《法華經》之後,這個經所講的一乘因果。世出世間法不離因果,因果的定律,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惡因必定會感受惡報。今天社會的不安,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惡業所感。心惡,念頭惡,言語惡,所作所為無不是惡,正如佛在《地藏經》上所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
災難能不能救?答案是肯定的。一個人自己的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是決定有,就是自己業力形成的。《了凡四訓》裡面,雲谷禪師幫助袁了凡先生改造命運,就是懂得因果的道理。斷一切惡業,修一切善業,你的災難就消除了。個人的命運能改,家庭的命運也能改,家運;國家的命運也能改,國運;全世界的人命運也可以改,世運。
《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種東西,過去印光大師一生當中極力的來推行、來流通,我們現在明瞭老法師的用意。
難得現在台灣有一些同修,成立一個「了凡四訓基金會」,也出版了不少東西,我這裡也得到他們寄來的一些,我看到很歡喜。希望他們將這些資料翻譯成外國文字,向全世界流通。不從心理上做一個改變,行為上做一個改變,念佛也不能往生。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往生到極樂世界個個都是上善之人,我們的心行不善,怎麼能參與他們的法會?祖師大德們講得好,「心淨則佛土淨」,清淨心是最善的。因為一切的災禍,都是從煩惱生起的,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生起的,如果心地清淨,這些東西就沒有了。你有分別,你的心不清淨;你有執著,更不清淨;有妄想,還是不清淨;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心才得清淨。《金剛經》上佛有一句話,那也是清淨心的標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受外境的誘惑,我們佛法叫不著相。不著相,現在人聽不懂,說不受外面一切境界的誘惑,大家能聽得懂,那就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當我們接觸外境的時候,內心不會起貪瞋痴慢,不會起妄想分別執著,那叫不動心,這是清淨心的標準。千經萬論,無量法門,都是為這樁事情,都是希望我們達到這個水平。
我們今天在無量法門裡面,採取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最方便,行住坐臥都不妨礙。只要真的肯念,如理如法的去念,就能收到效果。經不能不聽,不明教理在念佛堂念佛,剛進去的時候很歡喜、很熱心,念了幾天就退心,就懈怠了,懶散了。有人念到兩三個月退心的,有人念了半年不想再去了,什麼原因?教理不清楚,他在那裡念,沒有收到效果。不念的時候心散亂,煩惱很多,念的時候心也散亂,煩惱還是那麼多,他真的沒效果,所以這就退心,不想再去了。因此教理的探討非常重要,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什麼天天講經說法?無非是讓大家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保持不退轉,使你功夫得力。
如理如法,功夫就容易得力;不如理,不如法,功夫很難得力。功夫得力,當然就容易保持;功夫不得力,保持不住。我們的煩惱業障習氣非常重,如果不下定決心克服,這一生雖然有機緣聞到佛法,來生還是搞六道輪迴。為什麼?抵不過煩惱習氣。這跟打仗一樣,你要是打敗了,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一定要下定決心,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才是英雄。咱們佛法,釋迦牟尼佛的大殿叫「大雄寶殿」,大英雄,什麼叫大英雄?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一般人克服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他有能力克服,這個人就是英雄,就是好漢,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九九年早餐開示—伏煩惱是大英雄 (第七十七集) 1999/4/2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4-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