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慧雙修
師父說:聽經,是親近諸佛菩薩;熏習,一天都不能中斷!
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會集《無量壽經》圓滿之後,提倡成立「淨宗學會」,其用意是正本清源。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覺悟者稱佛菩薩,迷惑為凡夫。佛教的修學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此目標。「淨宗學會」成立的目的是推動佛陀教育,特別是淨土宗,念佛法門,尤其適合現代人修學。
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事修六度,尊普賢十願,歸心淨土圓滿矣!
淨空法師說:「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三天不讀經,不聽經,也就是不接受聖賢人的教誨,煩惱習氣決定起現行,就退轉了。可見讀經聽經之重要。現在我們利用高科技,將講經傳播到網路上,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有時間可以反覆聽,聽多了就會開悟。到真正覺悟,就不會退心了。這是用經教的熏習來增加我們的善根福德。聽經比看經好,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聽法容易開悟。我們為什麼會退轉?自己修行的功夫敵不過習氣,煩惱習氣、業障太重。諸佛菩薩初學的時候也不例外。你要有恆心,要有毅力,要把世間一切的緣都看淡,人事物都要看淡;若一年比一年淡薄,那我們就有進步。雖然每天誦經念佛很用功,如果對世緣還是看得那麼重,還是那樣分別、執著,就毫無功夫。聽經、念佛白費勁了,只是跟佛法結一點緣而已,這一生不得受用。這個很重要!
福慧雙修
淨空法師: 怎樣能求佛菩薩保佑?
生財有大道,養生有大道
首先我們要知道,精神跟物質是一體的,這個觀念非常重要。整個宇宙是一體,我在宇宙裡頭,你也在宇宙裡頭,我們都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不但你我在這裡面,所有一切人物都在裡面,所有一切動物都在裡面,所有植物花草樹木也在裡面,山河大地也在裡面,包括無量的星球,還包括許多不同維次的空間,都在這一念裡面,這一念可不得了!這三種周遍,第一個講「周遍法界」,這是什麼?能量、信息周遍法界。第二「出生無盡」,你能夠見得到的,你能夠聞得到的,你能夠接觸得到的,你能夠想像得到的,全在裡頭,無量無數無盡無邊際,就是那一念。所以宇宙從一念當中生出來的,全是一個共同體。這一念斷了,什麼都沒有了,斷掉就回歸自性,用《百法明門》來說,回歸到無為法。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為法,有為法是阿賴耶為主,阿賴耶變的;轉八識成四智,就回歸到無為法。
四智是什麼?四智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講的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就變成四智菩提,但這四智是什麼?隱而不顯,就是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它能生萬法。萬法回歸到自性,它不生萬法,那就是本自具足。本自具足的時候是隱,你不能說它沒有,它什麼都不是,不能說它沒有;能生萬法的時候,顯,顯示出來了,顯示出來,你不能說它有,為什麼?剎那生滅,不是真的。你一定要曉得,有就像電影銀幕上的畫面一樣,有沒有?有。是不是真有?不是真有。畫面上的現象跟自性沒有妨礙,自性是什麼?我們把銀幕比作自性,銀幕不礙現象的發揮,現象發揮不礙銀幕的如如不動,銀幕上真的什麼都沒有。這什麼都沒有,要從畫面上看出銀幕上什麼都沒有,相是假的,銀幕是真的,真假在一起,真妄不二,妄不礙真,真不礙妄,沒有障礙,我們要學會這一點,這叫真修行。十法界裡面的眾生都是屬於業報身,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不是別人製造的,與上帝、與誰、與佛菩薩統統不相干,是你自己業力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己業力變現的。事實真相搞清楚之後,那我們對自己要負責任,我們自己這一生的生活是幸福還是受苦難,與什麼人都不相干,為什麼?誰來做主宰?我們的意念,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我們的念頭不善,那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就要受苦,就得受難;我們的心地善良,沒有一絲毫惡意,那你到這個世間來是享福。沒有一樣不是自作自受,這個道理要懂,與什麼人都不相干。換句話說,你求什麼人幫忙,幫忙的人都有限。求佛菩薩幫忙,佛菩薩保佑你,佛菩薩能不能做到?如果要能做到,我們今天這些苦難,他不能給我們化解,佛菩薩大慈大悲何在?不是假的嗎?你那個慈悲不是空談口號嗎?
所以要曉得,佛菩薩幫不上忙,佛菩薩幫忙是相對的、有限的。真正做主宰是自己,我們自己肯幫自己的忙,佛菩薩忙就幫上,他才幫得上忙。你看淨宗所講的,阿彌陀佛真了不起,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讚歎到極處了,他能不能幫助我們?能,帶業往生就是他幫助我們的。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念佛真正有了功夫,他來接引的時候,佛光先照你,佛光一照,就把你的罪業消除,不是消除乾淨,譬如我斷了一品煩惱,佛光一照,就變成斷了兩品,他的忙只能幫一品。如果我們能把煩惱斷五品,他一照,也加持五品,那你十分煩惱就斷盡了。他是相對的,你有多少功夫,他能幫助你提升;你沒有,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如果你什麼功夫都沒有,他能幫助你,那我們這些人應該統統得度,不必修行,也不必念佛了,這才叫慈悲到極處。你看看,還得靠自己。
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對我們的加持是什麼?講經教學,真的,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就跟在教室的老師對我們的加持,一個道理。老師教了,我們自己不認真學,什麼都得不到。老師教導我們,我們聽明白,真正相信了,依教奉行,你就得到了。老師只能做到開示,悟入是自己的事情。開是開啟、是開發,是這個意思;示是示現,表演給你看。開是言教,示是身教,老師言教身行,做出榜樣來給你看,老師只能做到這個地步。學生要悟,看了之後要覺悟;悟了之後要向老師學習,要行,行你才能入進去。所以悟入,學生的事情,那個老師一點也幫不上忙。你要能夠悟,你要能夠入這個境界,開示悟入。學生怎麼悟入?學生有四個字,叫信解行證,這學生的。信解行是悟;證,入了,行裡面就入,證是圓滿的入。所以學生的悟就是信解,能信能解,這是他悟,悟入,開示悟入。
所以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恩德是相等的,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養育之恩,老師有教誨之恩。我們對父母要孝順,對老師要尊敬,孝親尊師,這是大德,這是所有一切德行的大根大本,中國幾千年對這個是非常重視,孝道跟師道非常重視。從前做老師的人很辛苦,老師的生活沒保障,不像現在國家立學校,老師每個月訂上薪水,有待遇,退休的時候還有國家照顧。以前老師沒人照顧,老師教學不收學費,沒有訂學費的,孔夫子給我們做了個示範,是接受學生家長的供養,是隨緣的,沒有定額的。學生家庭富有,多送一點,多供養一點;學生家境非常清寒,完全免費,有時候老師有多餘的還幫助學生。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社會上兩種人是最受人尊敬的,第一個就是老師,一生從事於教學;第二種是醫生,醫生是救人的,他不是賺錢的,他是救人的。一定是把人病治好了,救活了,在病患恢復健康之後,送一點禮給醫生,給大夫,都是隨分隨力,跟現在不一樣,現在完全變成商業行為。所以古人這兩種人在社會上都是很清寒的,物質生活不是很好的,最受人尊敬,他們是救人的,是來救世的。這個諸位要是看看古禮,你就明瞭。
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之後,就知道要靠自己。自己靠得住嗎?絕對靠得住,你真正明白道理,真正覺悟了,為什麼?自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有圓滿的相好,相好就是我們現在世俗講的福報,你一樣都不缺。為什麼要明心見性?見了性,你全得到了,你看智慧開了,德成就了,相好成就了。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我們現在懂得,意念能轉變一切,這個意念的能力太大,意念是造物主,我從哪來的?誰造的我?意念造的,我的意念造我的這個人身。如果這個意念要是純淨純善,那還得了!你真的成佛了。第一個好處,身心健康,沒有疾病,老而不衰。年歲大,活個一百、二百歲,還像年輕人一樣,這是福報,從哪來的?你自己造的。佛告訴我們這個方法,你能把這個學會了,你就能造成。我在過去曾經說過,說過不少次,如果你真的會學佛,你把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都明白了,方法全用上了,你是哪一年學佛的,你會永遠保持那個狀況。你三十歲學佛的,你年年都是三十歲,活到一百歲的時候還是三十歲;你二十歲學佛的,活到一百歲還是二十歲,你能把它保住。如果不能保住,這個念力就不稀奇,念力能造宇宙,我的身體還不得自在的話,還有障礙的話,那怎麼行?怎麼講得通?佛怎麼成佛的?靠意念,純淨純善。
佛教給我們,要想健康長壽,物質生活也能夠獲得自在,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我當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但是他老人家講得很清楚,有求必應,要如理如法的求,如果不合理、不合法,就沒有感應,如理如法。理是性德,法是與性德相應的方法。求財,財從哪裡來的?這都是老師當年教給我的,財是從財布施來的。我們在現前看到這個社會上,有很多擁有億萬的財富,這是人命裡有的,他為什麼會有?過去生中歡喜修財布施,他這一生就得財富。為什麼這一生貧窮?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不肯修,你命裡沒有財,無論你做什麼樣的行業,你都不會賺錢,命裡沒財。命裡沒有,現在我修因行不行?行,現在懂得,你就修財布施,歡喜布施,首先要有這個心,歡喜布施,歡喜幫助需要財的這些人,你都歡喜幫助他,愈施愈多,真的一點都不錯。老師教給我的方法,我用到今年用了五十九年,真的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你那個財源就沒有止境,像潮水一樣。絕對不能把財守在那個地方,一守就壞了,就變成死水,死水就不流通,你那個財就有限,這邊來了,那邊走。所以財叫通貨,它要流通,源源不斷,這多自在!聰明智慧是法布施,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無畏是看到眾生有困難的時候,不安的時候,有恐怖的時候,你能夠幫助他,你能夠化解他的恐懼、他的憂慮,這一類都是屬於無畏布施。特別是我們的飲食,中國佛教提倡素食是屬於無畏布施,讓一切眾生見到我都不會害怕,我們會保護他,都能得到安穩。能夠真正發心照顧老人,孝養父母,跟父母年齡相當的人,都要把他看作是父母一樣的來照顧,這是健康長壽之道。現在這三樣東西誰都羨慕,誰都想,但是他不肯修因,那就得不到。所以你希望得到,你要真幹,捨財得財。所以「捨得」,這是佛學裡面的術語,你捨得愈多,你得到的愈多。可是捨得是兩重意思,第一個,你捨一定有得;第二個意思,捨得,把你得到那個也要捨掉,你可別保留,你要保留,那你就很有限,你就那麼多。如果你得到的也能夠捨掉的話,你得到就更多,後續來的沒有止境。
這是佛教導我們,生財有大道,養生有大道,從哪裡修?一定得從根本修,像樹木它得有根,根要深,根深蒂固,那你以後的發展前途無量無邊,這是一定的道理。根本是什麼?根本實在講就是兩個字「孝敬」,世出世法所有一切德行都是從這裡發生的,從這個地方衍生出來的。在中國,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是以孝敬為核心。佛教導我們,淨業三福是大乘法裡面的總綱領,最高指導原則,開宗明義,「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擺在前面,根,大根大本。這兩個字怎麼去落實?怎麼去做?那個方法就多了,大小乘經裡面講得很多很多。菩薩很會學,能把十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