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慧雙修
師父說:聽經,是親近諸佛菩薩;熏習,一天都不能中斷!
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會集《無量壽經》圓滿之後,提倡成立「淨宗學會」,其用意是正本清源。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覺悟者稱佛菩薩,迷惑為凡夫。佛教的修學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此目標。「淨宗學會」成立的目的是推動佛陀教育,特別是淨土宗,念佛法門,尤其適合現代人修學。
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事修六度,尊普賢十願,歸心淨土圓滿矣!
淨空法師說:「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三天不讀經,不聽經,也就是不接受聖賢人的教誨,煩惱習氣決定起現行,就退轉了。可見讀經聽經之重要。現在我們利用高科技,將講經傳播到網路上,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有時間可以反覆聽,聽多了就會開悟。到真正覺悟,就不會退心了。這是用經教的熏習來增加我們的善根福德。聽經比看經好,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聽法容易開悟。我們為什麼會退轉?自己修行的功夫敵不過習氣,煩惱習氣、業障太重。諸佛菩薩初學的時候也不例外。你要有恆心,要有毅力,要把世間一切的緣都看淡,人事物都要看淡;若一年比一年淡薄,那我們就有進步。雖然每天誦經念佛很用功,如果對世緣還是看得那麼重,還是那樣分別、執著,就毫無功夫。聽經、念佛白費勁了,只是跟佛法結一點緣而已,這一生不得受用。這個很重要!
福慧雙修
劉素雲老師: 這是修行的下手處,是真正的功夫
念佛人很多,真正的念佛人非常難遇
這次學習第十二品經文,是十二光佛把我的心結打開了。 原來《無量壽經》裡的十二光佛,就是《楞嚴經》裡「大勢 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的十二如來,妙,太妙了!
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裡說:「我憶往昔。恆河 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 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妙,妙絕了!
十二光佛的佛光,就是念佛人的心地之光。佛光和心光是一不是二。
十二光佛十二種殊勝的妙光,普遍照耀到十方一切世界。 這個佛光是無量無邊的,是普照的。「普照」,就是全都照 到,一個不落,是平等的照。
人,也有光,也放光,這個光叫心地之光。有大德這樣 說,一個真正念佛人的心地之光,可以照方圓四十里的地方, 這個地方會無災無難。也是大德說,一個百萬人口的都市, 如果有一百個真正的念佛人,這個地方就太平無事,無災無難。有人會說,一百萬人裡找一百個念佛人,那還不容易嗎? 我告訴你,還真的很難。難在哪裡?難在「真正」二字上, 念佛人很多,但真正的念佛人真的很難遇。過去,對萬修萬 人去的淨土念佛法門,往生的只有三、五個,甚至只有一、 二個人,對大德們的說法,我不理解,怎麼會是這個樣子? 那不是自相矛盾嗎?
二十多年的學佛經歷,事實教育了我,讓我理解了大德 們說的話,他們的話一點不矛盾,他們說的話是事實真相。 我也理解了當年老法師對我說的話是真話。
二十多年的學佛經歷,我的真實感悟是:
真學佛,真受益,真成就;
假學佛,不受益,不成就。
修行,修什麼?最關鍵的不就是修心嗎?我們的「心地之光」為什麼發不出來?因為我們不修心。心不修,哪來的心地之光!
劉素青老居士往生的前一天,告訴我要換心,要把凡夫心換成佛心、菩薩心。我沒保密,全告訴大家了。現在,十二個年頭過去了,有幾個人把心換了?問問自己,你換心了嗎?現在做主的,不還是那顆妄想、分別、執著、躁動不安的凡夫心嗎?
修行為什麼要重在修心?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關鍵是修心, 就是要消除妄想執著,所以,修行應該修到起心動念處。這也是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佛說種種法,都為了對治妄想執著這個頑疾。一切法門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淨土念佛法門直截了當說念佛就是念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念佛就是「是心作佛」。
《四十二章經》裡,佛陀告誡說,修行是一個人與一萬個敵人作戰。哪來那麼多敵人?八萬四千煩惱,就是八萬四千個敵人,說一萬個敵人還沒說夠。何況這些敵人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這些敵人的力量非常強大,我們必須給予十分的重視。
上淨下空老法師說:學佛是修心。修正行為容易,修心難了。我們無始以來煩惱習氣太重了,妄念從來沒有間斷過。 心一動就是造業。《地藏經》上說:閻浮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趕快把這起心動念轉成阿彌陀佛,把我們的染業轉為淨業。你會轉,這就是修行,這是真正的修行。
我們要注意的是:修行不是一天到晚念經、念佛、磕頭, 不是在形式上,那是做表面功夫。真正的修行要在心地上做功夫,在起心動念處下功夫。念頭才起就轉成佛號,這叫做從根本修。這說明了修行的下手處在這裡。
我們平常注意了身業,注意了語業,一般都沒有注意意業,因此往往滿足於早晚課完成了,以為這就是修行了。也有的認為參加幾個法會,打幾個佛七就是修行了。當然,不是說這樣做不對,而是說只做這些遠遠不夠,因為沒有抓住關鍵,沒有修心,沒有在心地上下功夫,也就是說沒有在起心動念處下功夫,不能改掉我們多生累劫的煩惱習氣,不能消除貪瞋痴三毒。
學佛重在心地上下功夫,換心、改習氣,下手處對了, 我們的「心地之光」就發出來了。
恭選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三回複講 (第四十四講) 二〇二三年十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