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雙修

淨空法師: 煩惱在日常生活當中斷

淨空法師

如此念佛,就達到理一心不亂,大徹大悟
       這六個字可以說是自古至今永遠是成功的祕訣,老實、聽話、真幹,無論是世出世間法。他不是修聲聞道,他不是修人天道,他是修菩薩道,這是我們不能疏忽的地方,一進門就發願修菩薩道,跟一般人是不一樣。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到黃梅去參見五祖,見面的時候五祖就問他:你到這裡來想做些什麼?惠能大師告訴他:我想來作佛。世饒王沒有說他來作佛,實際上我們前面看到,他也是要作佛,不但作佛還要超過一切諸佛,發這麼大的願。佛要怎麼做?不修菩薩道是成不了佛的。所以這個地方世尊對他的讚歎,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所以這個地方是讚歎法藏比丘,說他修菩薩道直趨一乘,不落權小。 
至心跟一心的意思相同,這個心只有一念,所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只有一念。這一念是什麼?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就是一乘真如圓滿大道,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完全翻譯成中文是無量覺,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前面跟諸位解釋過了。一切諸佛都是無量覺,所以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共同的名號。從佛來說,沒有證得妙覺位之前是在因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無量覺。證到妙覺位,這個名號是自性的德號,我們說自性、說本性,或者說真如,或者說法性都可以,是真性的德號,真性無量覺。真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無形無相,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無量覺,真正是覺而不迷,而為一切法的本體,哲學上講本體,佛法裡面講理體。從這個地方體現到他是怎麼修的,他才能有這樣殊勝的成就。這些都是表法給我們看,我們要是看明白了,就知道怎樣去學習。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至心信樂,一心誠信歡喜,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專念阿彌陀佛,決定求生淨土。要有這個決心,非去不可,非成就不可,要有這樣的信心、這樣的願心、這樣的認知,這是萬修萬人去,一個不漏! 一般人不能成就,就是沒有克己的功夫。自勝,中國人叫克己,克服自己懶惰、驕慢、放逸,這都是煩惱,不能精進,意志不能集中,這煩惱習氣。他能克服他的煩惱習氣,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放下萬緣,一心專注,他能做到這個,世出世間法,如果能做到這八個字,沒有不成就的,都會有超人的成就,要一心專注。凡是不能成就的,成績平平,沒有很好的成績拿出來,都是放逸,都是不能做到專注,不能夠做到一心,這是一樁很難能的事情,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能做到,他表現在外面肯定是我們常常想的「誠敬謙和」,這個人真誠、恭敬、謙虛、和睦,為什麼?表現在外面就是這樣的,內裡面有實德,真實的德能,外面表現出來一定是這個樣子。 
  《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了凡先生每一次上京趕考,跟這些同學們結伴一起旅行,他在路上看到哪個同學表現的態度謙虛、恭敬、和睦,他就肯定這個人這次一定會考中。到放榜果然,好像他所預料的都沒有一個是失敗的,都被他料中了。這是什麼?德行,內有實德,外面才會謙虛。還有一點點傲慢,我們說得不好聽的人家叫缺德,他不圓滿,所以這種人往往去趕考他失敗了,他沒考取。 
  人自勝難,勝他不難,勝他是教化眾生,前面是自度,後頭是度他,自度而後才能度他。自己克服不了自己的,特別講微細的煩惱,這個很重要。修行有了一定的程度,度量慢慢擴大,但是遇到重大的境界現前,我們一般人講利害,念頭還有,不會發作了,驕慢的念頭、怨恨的念頭,有,不嚴重,那有沒有障礙?有障礙。見思煩惱必須在六道裡斷乾淨,只有無明煩惱斷了,無明的習氣能帶到實報莊嚴土。但是要記住,它不能帶到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裡頭沒有,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沒有,純真無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只要有一絲毫這種習氣在,自己都要生慚愧心,功夫不行,不能跟菩薩比。此地的菩薩是法身菩薩,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菩薩帶這個習氣。這是學佛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當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問題,這習氣在都能往生。可是我們要知道,習氣如果斷了,自己往生有把握;習氣沒斷;那就看臨命終時的運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臨命終時,如果我們有三個條件能真正掌握到,就真能往生。第一個,臨終的時候不迷惑,神智清楚;第二個,在臨終的時候有人提醒你念佛,有人提醒;第三個,是在臨終的時候真能放下,對這個世間一絲毫的留戀沒有了,真能放下決定得生。所以臨終最怕現在所講的老人痴呆症,糊塗了,人在病重的時候連家裡親人都不認識,他也能聽見、也能看見,問你:你是誰?這種情形之下就非常非常之難。所以臨終助念,功德不可思議!那個助念的人是提醒他、幫助他,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這才能得生。臨終有人助念好,沒有人助念也行,臨終沒人助念走的人不少!這些人應該早就知道,這是人生第一樁大事,求生淨土,唯一的一樁大事。所以在平時就訓練放下,就能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其他的,這叫自勝。自勝當然能夠勝他,這稱之為勇,所以真正勇是克己,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 
  「壞邪見之明」,能夠辨別什麼是真、什麼是妄,什麼是邪、什麼是正。怎麼辨別?只有極樂世界是真,其他皆是妄;只有親近阿彌陀佛是真,靠其他這些天地神明那都是妄。一心專注!這個壞就是破壞,要破邪見。「所以言哲」。「高才勇哲」,這四個字很不容易得到。他立志去作佛,沒有比這個再高的,發這種心是不是傲慢?是不是太超過了自己?不是。為什麼?佛在經上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今天發願,一心發願要作佛,跟佛所說的相應,為什麼?你本來是佛。本來不是佛,現在要想作佛,好像是有點誇張的意思,明白之後就知道不是的。要曉得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一切眾生沒有成佛,就是他迷惑、他墮落、他沒有回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但成就自己,也給那些眾生做個好樣子、好榜樣。你本來是佛,你為什麼成不了佛?你沒有勇氣承當,你沒有勇氣發願。淨宗法門無比的殊特,殊勝、特別,靠阿彌陀佛。不依靠阿彌陀佛,自己想回頭,難,那真的是難,有能力克服煩惱嗎?淨宗的妙、淨宗的巧,講善巧方便就是用阿彌陀佛的德號、阿彌陀佛的感應,把我們所有的煩惱習氣取而代之,這心裡只有阿彌陀佛。  
  「志強名勇,心明稱哲」,心就是心地明朗,不迷。在世間法裡面講,小乘聖者那就是世間的大哲,世間人沒法子跟他相比,世間人心都被染污了。諸位冷靜去想,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愛好五欲六塵是染污,貪瞋痴慢疑是染污,六道眾生哪個人心沒染污?沒有染污的一個找不到。縱然是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心還是被染污,不過人家有定功,定功能夠控制住。他的染污沒有除掉,但是它可以不起作用,禪定讓它不起作用,不是它真的斷了。這個東西要什麼斷?智慧才能斷,這智慧照見,染污像黑暗一樣,智慧一開,這些染污就沒有了,煩惱才真正斷掉。我們要知道自己這個染污有沒有克服?你就常常想到,你自己有沒有智慧?果然有一點智慧,就曉得我染污已經放下一些,真的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煩惱習氣放下兩分就透兩分智慧,就這樣的。功夫全在放下,不放下不行。放下執著,於一切法都不執著,這叫真修行、叫會修。
  我們要學不要太高,太高做不到,從基本的方面去學。大乘教裡面講的是原理原則,身見、邊見,見取、戒取,我們中國人叫成見,從什麼地方去練?日常生活當中。所以真正修行,感恩,感誰的恩?所有一切眾生。先從哪裡修?一般是先從逆境修,然後再修順境。逆境是處處都叫你不如意,都在那裡找麻煩,把你無始的那些傲慢、控制、佔有、對立,這些念頭化解掉,怨親平等。有沒有怨氣?給你講老實話,沒有。自性清淨心裡一法不立,哪裡還有怨恨?哪有這種道理?順境裡哪裡還有那種歡喜?真正的歡喜是什麼?從自性裡發的,與外面境界不相干,叫法喜充滿。這種法喜從哪裡來的?也是自己煩惱習氣放乾淨了,法喜才出來,感恩的心才出來。一切眾生對我都有恩,一切眾生不但是人,所有一切動物、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統統對我都有恩,它天天都在那裡表法,天天都在那裡給我看,問題就是我會不會看?我有沒有看懂?我有沒有在這上面去悟出什麼道理出來?那你就入華嚴境界,就像善財五十三參。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來成就你的,這一切法是什麼?這一切法全是佛菩薩。再細細觀察,這一切法全是阿彌陀佛,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一切動物也是阿彌陀佛,蚊蟲螞蟻都是阿彌陀佛,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無一不是,你見到阿彌陀佛了,這些全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現在是末法時期,眾生的福薄了,福薄有什麼問題?眾生福薄,佛菩薩就不來,不來,什麼人來?妖魔鬼怪都來了。眾生不相信有正法,起心動念無不是貪瞋痴慢疑,而且非常嚴重,這些煩惱習氣就引誘妖魔鬼怪,把他們都引來了。他們可能冒充佛菩薩迷惑眾生,幫助眾生造業、幫助眾生墮落,他們在旁邊就哈哈大笑很開心,幹這些把戲,他們要不要受報?當然要受報。我們真正學習佛法的看得清楚、看得明白,雖然看得清楚、明白也無可奈何,眾生喚不醒,他不覺悟! 

  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如果離心意識,那叫什麼?那叫理念,得一心不亂叫理一心不亂,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就是你能夠把,我說得明白一點,大家好懂,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念阿彌陀佛,那個念到一心不亂是理一心不亂,那跟禪宗大徹大悟,跟教下大開圓解,是同一個層次的境界,那是不必彌陀本願加持,你已經證得阿惟越致的境界。我們到不了這個境界,所以才需要求阿彌陀佛本願加持。這些理事因果愈清楚,你的信心愈堅定,你知道怎麼樣修法,很難得、很不容易,自己修學很有把握、有信心,所以才有法喜。
(由於字數限制,以上只提供了部分文字檔,敬請諸位仁者見諒,阿彌陀佛!)
恭選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六四集)  2010/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