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慧雙修
師父說:聽經,是親近諸佛菩薩;熏習,一天都不能中斷!
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會集《無量壽經》圓滿之後,提倡成立「淨宗學會」,其用意是正本清源。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覺悟者稱佛菩薩,迷惑為凡夫。佛教的修學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此目標。「淨宗學會」成立的目的是推動佛陀教育,特別是淨土宗,念佛法門,尤其適合現代人修學。
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事修六度,尊普賢十願,歸心淨土圓滿矣!
淨空法師說:「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三天不讀經,不聽經,也就是不接受聖賢人的教誨,煩惱習氣決定起現行,就退轉了。可見讀經聽經之重要。現在我們利用高科技,將講經傳播到網路上,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有時間可以反覆聽,聽多了就會開悟。到真正覺悟,就不會退心了。這是用經教的熏習來增加我們的善根福德。聽經比看經好,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聽法容易開悟。我們為什麼會退轉?自己修行的功夫敵不過習氣,煩惱習氣、業障太重。諸佛菩薩初學的時候也不例外。你要有恆心,要有毅力,要把世間一切的緣都看淡,人事物都要看淡;若一年比一年淡薄,那我們就有進步。雖然每天誦經念佛很用功,如果對世緣還是看得那麼重,還是那樣分別、執著,就毫無功夫。聽經、念佛白費勁了,只是跟佛法結一點緣而已,這一生不得受用。這個很重要!
福慧雙修
淨空法師:念頭一轉,就成為真正的法器,必得如來大法!
淨空法師:念頭一轉,就成為真正的法器,必得如來大法!
在《靈峰宗論》裡面,蕅益大師對「無我」的一番開示,很值得我們學習。大意是講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誤會有一個自己,於是分別自己、執著自己,因為這個錯誤的認知,所以才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在輪迴裡面,這個知見愈來愈深,牢不可破,於是才會起惑、造業、受報。這些話說明白了,輪迴在六道的眾生,根本的原因就是這個錯誤的認知。所以佛在一切經論,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佛都常常講無我,也無法。
佛的經典都具足「教、理、行、果」四法,這裡面最重要的是「行」,現在人所謂「落實」。「教、理」如果不能變成實際的生活行為,等於白學了,必定還是隨業流轉,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隨業流轉,我們知道這一生當中,這一天之中,細細去反省檢點,造的惡業多,善業少。佛在經典裡面,雖然教導我們要做個轉變,這個話我們也聽熟了,是不是真的轉變?從什麼地方轉起?從念頭轉起,念頭太多了。從哪個念頭轉起?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從自私自利的念頭轉起,一切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證果,都是從這個地方開始的。世間古往今來,中國、外國哪個人不是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這是自私自利,把這個念頭轉過來,為一切眾生。給諸位說,這個念頭一轉,就是轉凡成聖,前面講的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全都轉了,徹底轉過來。
念念之中決定沒有自己,只有一切眾生。我這個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為一切眾生服務的。還常常想著自己的利益,這是凡夫。斷惡修善,造惡有惡報,種善因得善果,還是為自己,還是個凡夫。轉迷為悟,你悟到什麼程度?真正覺悟了,必定是捨己為人。這個念頭沒生起,這個願心沒發出來,縱然覺悟,有限;你這個悟,不能斷煩惱,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這個悟得淺。什麼叫上根利智?上根利智就是從根本上轉變,為一切眾生不辭一切辛勞。讀書為眾生讀的,因為發心要為眾生服務,為眾生服務一定要有豐富的常識,要有真實的學問;修養品德,也是為一切眾生服務而修的;乃至於穿衣、吃飯,要養活這個色身。這個色身多住幾年,為什麼?為眾生多服務幾年。
由此可知,我們今天修學入不了門,也不知道門在哪裡,我們有心去求,也很認真努力,可是始終不得其門而入。佛祖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提起來好像我們都明白,為什麼依舊不能入門?那就是沒放下。讀是讀到了,聽是聽到了,沒有落實。要放下,真不容易,什麼道理?佛在經上說得好,無始劫來的習氣,不是一生一世的,生生世世的迷執。什麼人能夠放下?兩種人:一種是上根利智,一種是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他聽到了,他接觸到了,他真正相信,真正明瞭放下的利益,他肯。中下根性的人就難了,你說他不懂,他也好像很懂,你說他真懂,依舊是造業,依舊在受報;我們就是這樣的人。這一類的人,只有一個法子可以救,那就是嚴持淨戒,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除這個法子之外,沒救!雖然有無量法門,法門平等,不契我們的機,我們苦苦的修學,依舊不能得力;反而不如老實念佛的人,你看看人家往生的瑞相。最近達拉斯的同修親眼看見的,佛七之中人家能夠安詳的往生,沒有病苦。在新加坡、在馬來西亞,最近這幾年往生的人不少,瑞相非常殊勝。這些人,在佛法所謂「三轉法輪」,他們示現給我們作證轉,念佛往生,這是拿出證明給我們看。佛在經典裡教我們、勸導我們,現在又有這麼多人給我們作證,我們還能不相信?還能將這個因緣錯過嗎?
在現代的社會,佛法雖然好,世出世間沒有能夠相比的,可是發心弘揚的人太少了。有許多同學自己謙虛,我業障深重,我沒有能力弘法利生,我自己這一生能往生,就心滿意足了。這個想法也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全對。你得到佛法利益你走了,這個世間後繼無人,佛法不就是斷在你這一代了嗎?自從釋迦牟尼佛創教以來,代代相傳,我們才有這個緣分遇到佛法,到我們這一代居然就斷掉了,怎麼能對得起諸佛菩薩?怎麼能對得起這些祖師大德們?佛了解這些人的心理,所以經論裡常常勸導我們,不僅要自行,要重視化他,幫助別人。我沒有智慧,我沒有能力,我煩惱習氣很重,果真要發大心,捨己為人,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必定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佛菩薩本願威神加持,對發這樣的心,加持的力量特別顯著,這個心不發,佛菩薩加持的緣就斷掉了。實在講,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平等加持,這個加持有人能得到,有人得不到,不在佛那一邊,在我們自己這一邊,問題是我們願不願意接受如來威神的加持。
怎樣接受?心行與佛相應就能接受,與佛相悖就不能接受,佛就加不上,道理就在此地。我們心願果然與佛相應,我們所得到加持的力量,依舊不甚明顯,原因在哪裡?原因就在夾雜。我們這個相應裡頭夾雜著染污,就是蕅益大師講,夾雜著我、我所,於是這個相應效果就大幅度的降低。如果能把我、我所放下,加持的力量就非常明顯,自己幾乎都能夠覺察得出來,有功夫的人也能夠見到。我們的「心願解行」與如來相應,這裡頭必定要把我與我所捨掉,自己才能夠真正成為法器,能夠接受如來的大法。像接力賽跑一樣,我們發願來接班,來接這個棒;接過來之後,立刻就要想到還得交給別人,使佛法能夠代代相傳,正法久住世間。世尊的法運往後還有九千年,不是像一般人講九九年是世界末日,佛法裡沒這個說法,所以我們應該有信心、有願力,認真努力的修學。修學的基礎決定是淨戒,《無量壽經》一開端,就教給我們「善護三業」,這是真誠的教誨。
一心念佛,念佛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心願與佛相應就是念佛。我們看到《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也叫做《四十華嚴》;善財童子參訪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修的就是念佛法門,佛經裡面也稱為「般舟三昧」。吉祥雲比丘對善財童子講解,就是介紹念佛法門,介紹了二十一種,這二十一種念佛法門,幾乎把所有一切佛法全都包括在其中;《華嚴》裡面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吉祥雲比丘講得非常圓滿。所以說念佛,哪一法不是念佛?說坐禪,哪一法不是坐禪?說持戒,哪一法不是持戒?我們眾生在這一切法裡頭起妄想分別執著,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任何一法都具足圓滿的佛法,所以他才能成無上道。不像我們這個世間人,我們修淨,淨不是禪,禪不是戒,戒不是密,我們把它劃分得這麼清楚,所以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心都不清淨,清淨平等覺我們始終得不到。原因在哪裡,曉不曉得?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清淨平等覺都得到了。清淨平等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大菩提、大涅槃。
由此可知,我們的病根就是分別執著,《金剛經》、《般若經》裡面講的「著相」,病根是在著相。我們必須要用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用這個方法來對治。怎麼離相?我們也不知道。縱然你明白了、知道了,道理方法知道,實在講,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落實,做不到!祖師大德教我們念佛,分別執著才起來,立刻一句阿彌陀佛把它伏住,初步功夫;更進一步功夫,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它化解了,這是第二步功夫;更深一步功夫,一句阿彌陀佛圓融了。同樣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各人功夫不相等,這個法子好!善財參訪第一位善知識,就是用這個方法。佛法裡排列順序是有意義的,不是隨便排的。五十三參第一位善友是「念佛法門」,最後一位善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看什麼意思?徹始徹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不但要念佛,最後必須要求生西方淨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諸位想想看這什麼意思?希望我們能從這個地方去領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恭選自淨空法師『九九年早餐開示』(第七十五和七十六集) 1999年4月 新加坡淨宗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