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雙修

劉素雲老師: 修學其他法門都可以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淨空法師

念佛有四大祕訣人人都能辦到

念佛時,妄心自然歸到真如。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心心都在本性上。因此一門專修,就是總持門。《彌陀要解》中說:一切方便 之中,最直捷、最圓頓的,莫過於念佛求生淨土。一切念佛 法門之中,最簡易、最穩當的,莫過於信願持名。又說:阿 彌陀佛的洪名,是萬德所成就的。以持名全攝彌陀的萬德。
比如,瓦匠在牆上喊:灰!灰就上去了;水!水就上去 了。因此,持佛名號就是正行,不必再去觀想、參究。幽溪 大師《圓中鈔》中說:初心的凡夫,有口就能稱名,有心就能持念,人人都可以修持。執持名號,不避閒忙,不拘動靜, 
行住坐臥,都可以修持。例如,古代的黃打鐵,一邊打鐵一 邊念佛,在勞動中修成的。 《觀佛三昧經》中說:佛勸父王修念佛三昧。父王說: 為什麼不讓我修深妙之法?佛說:那不是凡夫所修的境界。 父王又問:念佛有什麼功德呢?佛說:比如,一棵剛要成熟 的栴檀樹,它濃郁的香氣,可以改變整個伊蘭林的臭氣。念 佛的功德也是如此。如果能繫念不止,一念接著一念,必定 會生到佛前。只有往生之後,才能徹底將惡習轉為慈悲。《文 殊般若經》說:由於眾生愚鈍,對一真法界觀、圓頓三觀, 根本無法理解。只要念佛不斷,自然會得到往生。 
《淨修捷要》中說,六字洪名能統攝一切法門。極樂淨 土示現的事相,全體都是實相。例如,波的全體就是水。當念佛時,妄心自然歸到真如。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心心都在本性上。因此一門專修,就是總持門。「聲聲喚醒自己」。 
不就開悟了,這就是禪。「念念不離本尊」。這就是密。淨 土中的泉池、花鳥、樹林等,這些境界都隨眾生意。因此依 託極樂的依報正報,來顯現自己的本心。始覺和本覺彼此不 離,直接趨向本心。暫爾相違,便墮無明。
《無量壽起信論》中說:初發心者,要有定課,由少至 多。開始時心裡散亂,逐漸才能定下來。不管念得多少,是不是散亂,只要相續念下去,一輩子不動搖,最後都能往生。 
再把「一向專念」引深一步。《觀念法門》中說,「一 向專念」有三種含義: 
一、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單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其他 的法都捨棄。 
二、唯以念佛為正業。為了幫助正業,兼修其他的法。 三、以念佛為主,不捨餘修,主次分明。
彭紹升說:行者既然發了菩提心,就應當修菩薩行。對 於所有的善行,乃至無量的功德,以深心和至誠心,迴向極 樂淨土,也稱為一向專念。這種說法很契合時機。 
蕅益大師說:參禪者想往生西方,不必改為念佛。只要 具足信願,參禪也是淨土行。例如幽溪大師一生修持《法華》、 《彌陀》、《楞嚴》等懺法。在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唱著 《妙法蓮華經》的經題,往生極樂淨土。可見,只要發菩提心,持佛名號,雖然也兼修其他法,也可稱為「一向專念」。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要想生處變熟,熟處變生,專精一門有效呢,還是兼修多門有效呢?這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一心專至的好處。 
善導大師說:大聖憐憫眾生,直勸專念名字,正是因為 稱名比較容易的原因。只要念念相續,一直念到命終時,十 念十生,百念百生。為什麼呢?由於無雜緣而得到正念的緣 故,與佛本願相應的緣故,與佛的教導不相違背的緣故。如 果捨棄專念而雜修,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可見, 雜修不是絕對不行,而是成就者稀有。 
「修諸功德」。奉行六度,修持種種功德。 
「願生彼國」。以修持的功德,迴向西方淨土求生彼國。 永明大師說,廣修萬善,同歸極樂。《阿彌陀經》中說:眾生聽到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了知國中沒有退轉,壽命無量, 功德增上,就應當立即發願,往生極樂淨土。對於淨宗學人
來說,這句話非常重要。既然相信了,就應當立即發願。因 為以願導行。有了願以後,才會有行動。可見,「願生彼國」 是往生的關鍵。 
第二小段: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 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臨壽終時」。往生淨土是臨命終之前。這個問題要特 別重視。有人以為往生是死後的事,這種認識是完全錯誤的。 有些根器利的人,今生就能證到無生法忍。縱然達不到這一 步,往生也是今生的事情。黃念老說,他曾經問過貢噶上師: 往生淨土與密宗即身成就相同嗎?他反問我:你問的是什麼淨土?我說: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他說:完全是一樣的。可 見,往生極樂淨土,就是密宗即身成就。很多人都以為,只 有密宗才能即身成就,這是一個很大的謬論。 
「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唐譯的《阿彌陀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說:「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此處的「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正是淨宗的心髓。人在臨終時,風刀解體,如生龜剝殼,痛到了極點。因此,一般人根本無法用功。佛以慈悲加
佑,令行人一心不亂,行人才會十念相續,往生淨土。這是 凡夫往生的關鍵。 
《悲華經》中說:佛與大眾前後圍繞,佛入無翳三昧, 以三昧力與行人說法。行人聞法後,斷除一切苦惱,得大歡 喜,當下證得寶窴三昧。行人以三昧力持佛名號,證得無生 法忍,往生極樂淨土。因此,淨宗稱為他力門、果教派。黃 念老說,修什麼法都可以,今生要想脫離六道,不求生淨土 根本不可能! 
當年,禪宗二祖得到心印時,達摩祖師對他說:你得到 我心髓了。本經中「慈悲加祐,令心不亂」,這是淨宗的心 髓。在臨命終時,佛以慈悲加佑,令行人一心不亂,才能往 生。 
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很多淨 土行人,認識不到這一點,念佛念得心灰意懶的。有的甚至 改修其他法門,不知其他法門更難。最後一事無成。如果今 生能達到一心不亂,當然是最好了。如果達到事一心,可以 生到方便有餘土。如果達到理一心,可以生到實報莊嚴土, 分證常寂光土。 
「便於七寶華中」。往生者,在七寶蓮花中自然化生。 「七寶」,不是世間的珍寶。比喻這個花極為莊嚴、殊勝、 清淨。「自然化生」,蓮花和人同時出現,不是胎、卵、濕、 化的化生,非常不可思議。《法華文句》中說:蓮花化生者,
超出世間的化生。非常不可思議。這是彌陀殊勝願力所感的。 不是業力因緣而生的。生天和入地獄也是化生的。這是由於 善業和惡業所感的。 
大家對人類的來歷有很多爭論。佛經上說:胎、卵、濕、 化都可以生人。最初的人,或是化生的、或是猴子變的,或 是濕生的。 
「智慧勇猛」。「智慧」非常重要。成佛就是智慧的成 就。如果能轉八識成四智,就成功了嘛。上品往生者,智慧 猛利,能斷除一切煩惱。 
「神通自在」。極樂的菩薩,神通自在無礙,能把十四 億光年的世界,一下子全都抓到手裡。 
第三小段: 
佛對阿難說:要想今生見到阿彌陀佛,應當發起無上菩 提之心,專念極樂淨土種種功德;並且還要積功累德,將所 有的功德,迴向極樂淨土;這樣必定往生淨土,花開見佛, 永遠不會退轉。無論是再回到娑婆世界,還是到地獄中度眾 生,永遠不會退轉了。在娑婆世界修行,好容易進了一步, 又有退九步的因緣等著你。大家一定要有逆水行舟的精神,
一篙子也不能松。若有一篙子松下來了,馬上就會後退好幾 公里。 
或許問:禪宗推崇自心功德,淨宗卻靠他佛接引,兩者 豈不是矛盾?下面用三部論來解釋這個問題: 一、蕅益大師《要解》中說:淨土法門完全在於,了達 「他」就是「自」。若是忌諱談他佛,說明「他見」未忘。 若是偏重於自佛,說明「我見」牢固。如果連信願都不具備, 往生都達不到,還談什麼悟入佛理。以凡夫心證入實相,唯有念佛法門最為容易。彌陀和聖眾現前,不是他佛來迎,正是自心的顯現。依託極樂的依報和正報,來顯明自心嘛。這個法極深極妙,破除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情見。唯有馬鳴、 龍樹、智者、永明之流,才能徹底承擔。這些世智辯聰者, 以及通儒、禪客,盡其思惟的量,越想越不明白。反不如愚 婦愚夫老實念佛,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二、《無量壽起信論》中說:談論自佛和他佛,這些都 是戲論。只有證到人我兩忘時,才了達自和他本來不二!大 家就是壞在第六識上,生出了種種分別。諸佛的法身,湛然 常寂。以彌陀願力的加持,行人感應道交,了達自就是他。 自心與彌陀的法身,本來就是一體。凡夫一生情念,智慧就 隔住了,無法了達自心。眾生由於業力的緣故,顯現虛幻的 分段生死。就像在篷子底下,看不見天日。如果念力誠懇堅
固,業緣自然清淨,就像把篷子拆掉了,豁然見到天日。以 此任運往生,證到無生後,才恍然大悟,其實還在本心之內。 三、蓮池大師《彌陀疏鈔》中說:執著事相而迷於理者, 就像小孩念經,只會念而不解其義。大家整天念佛,而不知正是佛在念。執著理而捨棄事相者,就像窮人拿著富人的帳本,以為自己發財了。不知這是人家的財產,跟你有什麼關係。儘管你知道佛就是心,可是你現在心決不是佛。就像鏡子塗滿了墨水,鏡光顯現不出來。從理上說,本來沒什麼可念的。從事上說,雖然沒有可念的,但是仍要淨念相續。因為有念不異無念,無念不異有念嘛。這是為了破除眾生的情執。很多人把無念體會成頑空,這是嚴重的斷滅見。《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本來不二。即事持達理持,即本智達佛智。才能稱為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