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書架 Spiritual Bookshelf スピリチュアルな 本棚 Spirituelles Bücherregal

心靈書架 # 18『 如何提升學習的成效 ?』

飛利浦 Phillip

您好,您上個禮拜過得好嗎?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進入到學習的狀態,從嬰幼兒期,為了生存學習吃喝,因為好奇學習探索,並且學習模仿父母,到童年時期,學習得到社會的肯定,主要是老師的肯定,青少年時期學習自我實現(追夢),但也學習面對考試的壓力,成年以後,我們在工作上學習,適應各種新的挑戰,退休以後,學習如何保持健康活力…不管我們有沒有特別意識到,其實我們一直處在學習的狀態中,所以並不是有在看書才叫做有在學習。

那究竟是什麼力量或動力讓人從出生就持續在學習呢?其實我們學習的動力來源可能來自於生存本能、好奇心、社會影響、自我實現、外部獎勵等的綜合作用,雖然這些因素從嬰兒期到年老不斷在演變,但學習的核心始終是:學習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義。

 

當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會產生哪些變化呢?首先,我們大腦的海馬體和前額葉從出生起就開始發育,幫助整合感官輸入並形成記憶。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也讓嬰兒模仿父母的行為。而嬰兒聽到媽媽聲音會轉頭,這是學習辨識安全來源的本能;長大後,學會走路、說話,都是為了生存和探索。我們的多巴胺系統,在遇到新奇事物時會被激活,帶來愉悅感,鼓勵持續探索。這種獎賞迴路從幼兒期就存在。鏡像神經元讓我們模仿他人的動作和情緒;杏仁核(amygdala)處理歸屬感,推動我們融入群體。例如小孩模仿父母說話,學會語言;青少年看同學努力,自己也開始讀書。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一旦基本需求(生理、安全、歸屬)滿足,人會追求更高層次的成長和自我實現,這從童年後期開始顯現。每一次成功的學習經驗都會增強信心,形成正向循環。

由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個特定任務或目標的信念。

當人的自我效能感高時,會相信自己能夠完成挑戰,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堅持下去;當人的自我效能感低時,可能會逃避挑戰,甚至在開始前就放棄。而在人的神經機制上,多巴胺在每次進步時釋放,強化行為;海馬體鞏固記憶,讓學習的成果累積。

而這種自我效能感並不是天生固定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藉由: 「累積小成功」+「學習成功者的做法」+「接受別人的鼓勵肯定」+「每天進步一點點」+「把困難當作成長的機會」來提升自我效能感。

 

如果您跟我一樣,想要了解探討一下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我們的學習更有成效,那這一集的Podcast當中可能會提供給您一些不錯的方法喔!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不只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生更順遂,而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更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許多科學家、發明家和思想家,都是透過不斷的學習和研究,才得以做出對社會、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貢獻。

日本日清食品創辦人安藤百福(1910–2007年,日本)在日本戰後貧困時期研究如何保存食物,他秉持著「終身學習,即使在50多歲時仍埋頭研究泡麵技術,不斷嘗試與創新,他最終發明了泡麵,改變了全球的飲食文化。

 

所羅門王被譽為史上最有智慧的君王,他不只擁有法律與管理國家的能力,他的知識涵蓋了大自然、動植物學、哲學、人類行為等,他總共寫了 3,000句箴言,1,005首詩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

有兩位母親住在同一間房子裡,她們各自生了一個孩子。然而,其中一位的孩子在夜裡不幸夭折,她便偷偷將自己的死嬰與另一位母親的活孩子對調。兩人爭論不休,於是來到所羅門面前尋求裁決。所羅門沒有直接相信其中一人的話,而是 提出了一個測試:

他吩咐侍衛拿出一把劍,說:「把活孩子劈成兩半,一半給這個婦人,一半給那個婦人。」這時,真正的母親因為愛孩子,寧願讓出孩子,也不願意看到他被殺,而假母親卻同意將孩子砍成兩半。所羅門因此判定真正的母親,並將孩子還給她。

這個判決顯示了所羅門的智慧,因為他不僅依靠法律或證詞,而是透過人性與母愛的考驗來找出真相。這個故事使他的智慧名聲遠播。

可見學習不僅能增加知識儲備,更能培養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對於做出有智慧的判斷至關重要

 

接下來讓我們來探討一下一本由木馬文化所出版,林金源翻譯的好書:《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作者芭芭拉‧歐克莉(Barbara Oakley)與泰倫斯‧索諾斯基共同開發的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線上課程,有超過百萬人上過這個課程,被《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與知名媒體爭相報導。主要探討 如何更有效地學習,為了幫助大家的學習記憶操練,我們把這本書閱讀消化,再加上自己過去的一點點學習經驗後,整理出以下五個要點:

1.發散專注交替用

2.刻意間隔助成功

刻意練習與間隔學習(Spaced Repetition)反覆練習是學習的關鍵,但不要一次塞太多資訊。

間隔學習(例如一天後再回顧)比起短時間內重複閱讀更能幫助記憶長久保持。

3.專心休息輪流工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2011)的作者丹尼爾·康納曼Kahneman在書中提到,大腦的專注力是一種有限資源,當持續使用時會逐漸耗盡,導致注意力下降、決策品質降低,甚至更容易出錯。根據他的研究,大腦在高強度專注的情況下,大約只能維持 25-50 分鐘的最佳狀態,之後注意力會下降,容易分心或疲勞。

4.理解記憶共脈衝

由於我們的大腦擅長記住具體化的圖像,透過記憶宮殿法,把資訊與你熟悉的地點或空間聯繫起來,以畫面感來幫助記憶。這樣就可以讓抽象資訊變得更容易記住。

例如,記憶「太陽系行星的順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怎麼會沒有冥王星呢?其實冥王星(Pluto)在2006年被歸類為「矮行星」,因此不再屬於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

想像你家大門口擺著一個水桶(水星)

進門後看到一個閃亮的金戒指(金星)

餐桌上有個地球模型(地球)

廚房有個紅色的火爐(火星)

這樣記憶就會比單純死記更深刻!

5.克服障礙心放鬆

有些人覺得自己「天生不適合數學」,但書中提到一位數學不好的學生,後來透過間隔學習 和 主動回憶(測試自己)來學習,結果數學成績大幅提升。

學習成效可能與天賦無關,而是取決於是否使用對的方法。例如,不要死記公式,而是試著自己推導出來。有些人認為自己「不擅長數學」,但這通常只是因為過去的學習方式不適合自己

另外,不要一次只學一種題型或一個主題,而是混合學習不同類型的內容,因為這能提高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例如學習數學或準備考試時, 不要一次做 20 題微積分,而是5 題微積分5 題代數5 題幾何5 題應用題。讓我們的大腦在不同主題之間切換時,大腦會更努力去找出模式與區別,有助於更深層次的理解。

我在學習德語的時候,從德語課本中學習到,根據學習風格理論:原來每個人適合的學習的方式是不同的,有人是視覺型的學習,適合用閱讀來學習、有人是聽覺型的學習,適合用聽覺來學習,有人是實作型的學習,適合用實際的操作來學習、有人是表達型的學習,適合用自己口說的方式來學習。而根據研究,用視覺學習和用聽力學習確實會使用到大腦的不同部位,雖然也會有部分重疊的區域,根據神經科學研究,不同的輸入方式(視覺 vs. 聽覺)會激活大腦特定的感覺處理區域,所以除了傳統用視覺閱讀學習以外,大家不妨也可以試著用不同的方式來學習,也許會有驚人的發現喔,而對平常很忙碌而找不出時間來學習的人,建議也可以多多善用Podcast等聆聽學習工具來學習喔

 

不知不覺又到了我們Podcast的尾聲了,不曉得您聽了今天的內容有沒有什麼收穫呢?記得找時間操練一下以上提高學習成效的五個方法:

1.發散專注交替用2.刻意間隔助成功3.專心休息輪流工4.理解記憶共脈衝5.克服障礙心放鬆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你訂閱並分享給可能也有需要的人。

祝您從今天開始更留意自己學習的方法,讓每次的學習都能夠產生更好、更棒的學習成效,來豐富自己的人生,祝您平安喜樂,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