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書架 Spiritual Bookshelf スピリチュアルな 本棚 Spirituelles Bücherregal

心靈書架 # 28『 如何重啟人生,活出美好?Part 3 』

飛利浦 Phillip

您好,您這個禮拜過得好嗎?

端午節剛過,不曉得您今年有吃粽子嗎?記得從前在台灣,很多家庭如果家裡當年有小孩要考高中或大學入學的聯考,都會特別包粽子,因為希望藉由包粽子的諧音,『包中』,能夠幫助家裡的孩子高中金榜,而在端午節另外有一個重頭戲就是划龍舟,其實划龍舟的精神,跟重啟人生這本書中所要提醒我們的很類似。

年輕時,我們會依靠流體智力追求個人成就(好比在划船中的個人英雄主義),但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的走路晶體智力的價值,選擇與他人合作、分享經驗,共同完成更大的目標。在龍舟競賽中,每個參賽者必須放下個人英雄主義,與隊友同步,這與書中鼓勵放下對成功的執著、轉而為集體貢獻的觀念很類似。也提醒我們,在人生下半場的成功不再是追逐個人的成就跟榮耀,而是透過與別人的合作、分享智慧來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也就是從個人的流體智力轉向集體的晶體智力,創造更有意義的「第二曲線」的人生。

讓我們繼續來探討重啟人生這本好書

7.喚醒自己的靈性

在人生上半場,我們通常靠成就感與外在成功來獲得快樂,但這些快樂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在進入人生下半場後,我們會發現真正長久的快樂來自於超越自我與追尋生命的意義。

根據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快樂有兩種:一種是感官快樂(pleasure),是成就導向的短暫快樂,另一種是滿心喜樂 ( joy),也就是生命意義與靈性連結所帶來的持久的快樂。

而人生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預備期」: 也就是致力於學習的青春年華與成年早期。

第二階段是「立業期」: 開始建立事業,累積財富,成家立業。這個階段是人生最常見的陷阱:人會變得太執著於金錢、權力、地位等世俗的報酬,大部分的人都會想要試圖讓這個階段持續一生,卻也導致自我的惡化,永遠無法滿足。

第三階段是「靈性期」:是反思生命價值跟意義的時期,根據研究顯示,有信仰的人這個階段,會活得比較喜樂,也比較不容易陷入憂鬱沮喪。

其實,我們在大部分的時間,心思意念當中都只有我、我、我,有如一天之中 一遍又一遍,看著一模一樣的無聊電視節目般的無趣。但是信仰則可以帶領我們思考:生命的起源,我們為何會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以及如何幫助別人,讓周圍的人因為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美好,這樣子的注意力轉移,也會幫助我們從關注自己所造成的壓力當中得到釋放。

如果總是認為自己的身分、處境是無法改變的,譬如說我就是這種人,等於是在斷絕自己人生的許多可能性。如果願意重新做自我內在的省思,就比較不容易困在錯誤的思考模式當中,進而幫助我們進入到第二條曲線的生命當中。

作者自己也曾經努力追求事業與名望,卻感到內心空虛,直到他投入靈性的探索才體會到深層的平靜與快樂。他提到自己在思考離開在哈佛大學的教學工作時,曾與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談過他內心的猶豫跟掙扎,那位朋友告訴他說,其實他並不是在逃避工作,而是被吸引到某個更深、更有意義的地方

8.轉化脆弱為力量

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往往誕生於痛苦與失落之中,而不是來自成功與得勝。痛苦也常常是蒙受祝福的方式而不是阻礙。

許多人一生都在努力隱藏自己的弱點與缺陷,尤其是職場上的成功人士。但在人生的下半場,最深的連結往往不是來自我們的優勢,而是來自我們的「脆弱」。

作者說:他曾在演講後,有聽眾對他說:「最打動我的,不是你引用的令人讚歎的研究成果,而是你坦承自己的焦慮與自我懷疑。」他意識到:「當我們願意說我們是脆弱的,別人才敢說他們也是脆弱的。」而這樣的連結,是任何頭銜或成就都換不來的。

我們傾向於想要逃避痛苦,或者用忙碌來麻痺自己。但是當我們回顧自己的人生的時候,會發現,帶給我們最大的改變、最大的提升,往往都是來自於生命當中的那些逆境、失落與挫折所帶給我們的刻骨銘心的經驗。

有一位年長者說:他這輩子學到最多的一年,是他太太過世的那一年。雖然痛苦難以承受,但那一年也讓他重新思考什麼才是「值得活著」的事。

其實人生的經歷,往往不會依我們想要的劇本上演。很多事我們無法掌控,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真正的力量,不是掌控一切,而是在失控中學會接受與轉化

有一位知名的老教授,原本事業有成,但晚年失智。他的學生們仍定期來看他,因為:「他雖然忘了很多事,但他記得怎麼愛人。」那位教授的學生說:「我這輩子最想成為的人,是晚年失智卻仍慈愛、平和的他,而不是在人生最高峰時、擁有最高頭銜的他。」

這也提醒了我們,接受老去、接受身體退化,不等於認輸,而是一種「靈性的勝利」。

在人生的上半場,我們總在「證明自己」,但在人生下半場,我們可以學會放下這種緊繃。真正的自由,是不再需要證明自己有價值,而是相信:我們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作者有一次在演講結束後,走下台,沒有掌聲雷動、沒有記者採訪,他卻第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靜。他說他終於明白了:「我不需要再贏得誰的掌聲,我只需要對得起自己的內心。」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成功,並擁抱自己的脆弱與逆境。真正的從「強」走到「更強」,不是變得更厲害,而是更謙卑、更柔軟、更真實。其實我們並不是因為沒有傷口而強壯,而是因為我們願意把傷口當作是通往更深的愛跟自由的路徑而變得更強壯。

貝多芬在56歲離世,在人生的最後十年完全喪失他的聽力,但是並不代表他從此再也無法作曲,其實貝多芬在那段時期所創作出的音樂, 反而定義了他的獨特風格,並且深刻的改變了整個音樂的世界,他也因此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

其實在他完全失去聽力之前,隨著聽力變得越來越差,雖然貝多芬最後不得不放棄演奏生涯,但是他卻能夠想出一個非常聰明的作曲方法,就是他在彈鋼琴時咬著鉛筆,藉由讓筆觸碰到鋼琴的琴鍵所產生的震動,來評估音符的音色。當貝多芬只剩下一小部分聽力的時候,他開始避免使用頻率超出聽力範圍的音符。根據三位荷蘭科學家在 2011年《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的分析證實,貝多芬20多歲時寫成的弦樂四重奏,高音(1568赫茲 以上)佔八成。但是他40多歲的作品則高音銳減,僅佔兩成。

全聾後的貝多芬,他創作出他生命中有史以來最棒的作品: (莊嚴彌撒》(Missa Solemnis,這部創作當中的高音比先前十年的作品多很多)。此外他也寫下最成功的第九號交響曲,並堅持擔任維也納首演的指揮(當時,另一位指揮站在貝多芬後方,樂團實際上是跟從第二位指揮的指令)。表演結束時,貝多芬沒察覺他的曠世傑作讓全場的聽眾起立鼓掌,一位樂手扶著他轉身,讓他看見聽眾為史上最偉大的交響作品歡呼。因為聽眾都知道貝多芬已經聽不見。

9.活出用物、愛人與敬天的生命

我們最大的人生轉變,不一定是來自於危機,而經常是來自於令人興奮的冒險,因為當中充滿著從前所從來不知道的機會。

當潮水退去時,我們才可以看到海床,也才容易捕到魚。同樣的道理,當人生從高峰退潮,我們才能真正看清什麼是最值得追求的。

即使我們感到人生正在走下坡,但是千萬不要忘記了,這個時候也正是播種與投資未來幸福的好時機。只要策略正確、心態健康,人生下半場可以是我們人生最有意義與收穫最多的時期。

作者提出四個具體策略,幫助讀者重啟人生的新意義:

 1)重新定義成功:從追求成功轉向於追求意義

 2)建立智慧型幸福:從「流行型幸福」轉向於「耐久型幸福」

 3)回饋與貢獻:從「自我的實現」轉向於「生命的傳承」

 4)擁抱愛與信仰,為生命注入永恆價值

作者用用六個字來總結本書

1)用物。東西是拿來用的,而不是拿來愛的。金錢是拿來使用的,而不是拿來愛的。

2)愛人。愛是留給人的,不是留給東西的,把愛用在錯的地方,就有可能會踏上慾望的跑步機,不斷地追逐、不斷地往前跑,卻發現自己停留在原地。

3)敬天。作者問大家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誰是人類史上最成功的創業家?很多人會猜是賈伯斯,全世界目前 iPhone的使用者有10億人以上,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再過兩千年之後,iPhone還會繼續存在嗎?但是神在2000年前藉著使徒保羅把福音傳到各地,讓信仰可以持續成長2000多年,成為今天全球總人口數當有20億人以上的生命倚靠與人生的指引,讓我們可以明白信仰所能帶來的力量有多麼巨大。

 不知不覺又到了我們Podcast的尾聲了,不曉得您聽了今天的內容有沒有什麼收穫呢?記得找時間操練一下喔。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您訂閱並分享給可能也有需要的人。

 祝您從今天開始更留意自己的學習與操練:喚醒自己的靈性、轉化脆弱為力量、活出用物、愛人與敬天的生命,以便能夠幫助自己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活出美好,祝您平安喜樂,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