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書架 Spiritual Bookshelf スピリチュアルな 本棚 Spirituelles Bücherregal

心靈書架 # 29『 如何做自我的改變,活出美好的人生?Part 1 』

飛利浦 Phillip

您好,您這個禮拜過得好嗎?

世界不是靜止的,我們的人生也不會一直停留在舒適區。無論我們願不願意,生命會持續帶來新的階段與變化:譬如從學生到職場新人,從單身到婚姻開始承擔家庭責任,從年輕力壯到逐漸的老化,從安逸舒適到突如其來的挫折與苦難。如果我們不改變,就會被變化拖著走。所有的內在成長都是從「願意面對自己」開始的:譬如在情緒上變得更成熟:從過去的直覺式的情緒反應,變成是知道自己可以選擇回應的方式,從被動或被迫的接受觀念 ,變成願意主動更新思維、調整人生觀,從要求別人改變,變成願意先調整自己

一句話說得好:「我們永遠無法改變別人,除非我們願意先改變自己。」

但是說到改變,從小到大,也許我們嘗試過很多次,但卻發現經常是3分熱度,或是往往是力不從心,究竟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真正的往好的方向改變呢?

接下來想要跟大家分享一本,可以幫助我們開啟改變之門的好書,這是一本在1989年所出版,到目前為止在全球暢銷40,000,000本的好書,『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這本書的作者說當我們真正的能夠學習應用這本書的觀念後,不只可以大幅提高我們的自信,更能夠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本質以及內心深處的價值觀,發現自己有哪些獨特的才華跟能耐,天下沒有改變不了的習氣,只要有心,願意敞開改變的大門,培養新的習慣,學習不同的行為模式,雖然可能需要長時間下工夫,但絕對是會值回票價的,接下來讓我們來跟您分享介紹這本書中所提到可以幫助我們『自我改變』的幾個方法與內容:

1.“Inside-Out” —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真正持久的改變,必須從人的內在品格開始,而非僅僅是表面的技巧。

柯維強調,個人的成長與成功,應該從內在的品格、動機與思維模式出發,再延伸到外在的人際關係與行為改變。這與傳統的「外在而內」方法(如靠形象管理、操控他人、短期技巧)完全相反。真正的改變是從「你是誰」開始,而不是從「你做什麼」開始。

柯維區分了兩種成功學觀點:

一種是以誠實、責任、自律、謙遜、勇氣等內在價值為基礎,需要經歷成長努力的過程,並且不斷地自我挑戰,帶來的是長期的成功。

另外一種成功的方式則是刻意的去經營自我的形象、強調的是談吐溝通技巧,容易落入操控別人來完成自己的目標,這樣子的成功是缺乏根基的,容易失信於人,如果能夠成功也只有短暫的成功。

但是目前的社會環境比較偏好,以追逐短暫的成功,比較少人會願意投注心力在奠定長期成功的根基上面。

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會決定我們的人生,其實我們不是用眼睛看世界,而是用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式在看世界。所以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第一步就是要先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Paradigm shift)。如果一個人的觀念是偏差的,可能會陷入再努力也無法達到真正的效果的失敗回路當中。

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是一位奧地利猶太裔精神科醫師和神經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關入納粹的集中營裡,他經歷極端的剝奪、飢餓、暴力與死亡,失去了父母、妻子和兄弟。然而他觀察到一件關鍵的事:即使在極端受苦之中,有些人仍保有選擇「如何面對」的自由。他發現:有些囚犯雖身處地獄般的環境,卻仍願意分享麵包、鼓勵他人、保持尊嚴;而有些人在比較不那麼艱苦的情況下卻迅速崩潰。

法蘭克發現:人類的根本動力不是追求快樂或逃避痛苦,而是追求生命的意義(meaning)。即使外在環境完全不能改變,人仍然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與回應。他的研究發現與當時主流心理學(如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與阿德勒的「權力意志」)大不相同。

他研究發現:人不是環境的奴隸。在外在的「刺激」到我們的「反應」之間,其實存在一個「內在的空間」。在這空間中,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詮釋刺激、選擇回應方式——這就是人類意識的自由與責任。這個空間是通往人格成長與內在自由的關鍵。

而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也支持了他的觀點,因為在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反思系統」(如前額葉皮質)能抑制原始反應(如杏仁核的恐懼反應),就是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觀察與選擇的空間」。而且從自我控制與意志力的神經機制也證實:我們可以選擇不被本能驅動。所以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其實我們都有一個空間;在那個空間中,我們有選擇的自由。也就是說,人不是被動反應的動物,而是擁有選擇的能力。

如果我們想改變什麼,記得要由內而外,因為真正有效的改變開始先改變自己,而不是先去改變別人,我們也需要努力的培養建立那些看起來不起眼,其實非常重要的誠實、信用、有責任感、謙虛的核心價值,如果要改變結果,就先要能改變自己的觀念,(Paradigm Shift),明白在外在的刺激與我們內在的反應之間,我們擁有絕對的選擇自由,選擇自己要怎麼樣子來回應,當我們對別人有所不滿的時候,也要思考一下這可能也反映出我們自己在哪些地方需要做改變。

 

2. 為圓滿人生做好準備: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在人生的每一個行動之前,我們要先弄清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達到什麼樣的價值與目標,這不僅是時間管理的技巧,而是人生的核心哲學。也就是在頭腦中創造出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根據這個目標設計並行動。」

作者認為,所有事物都發生兩次:第一次是我們先想像它規劃它,第二次是我們實際去完成它。這就像蓋房子前先畫藍圖,然後才動工施工。

因此作者鼓勵我們思考:我們希望別人在我們過世時怎麼形容我們?希望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記得我們什麼?我們的人生任務是什麼?

這是為了幫助你我建立個人「使命宣言」(Personal Mission Statement),作為我們人生的指南針。

作者也分享了他兒子寫的個人使命宣言:“我希望能活出誠實、善良、關心他人、負責任、勇敢的樣式。我想成為值得信任的朋友與兒子,並幫助他人發揮潛能。”

有一個故事,可以幫助我們釐清,自己真正要的目標是什麼?

假設某人正前往參加一位至親的喪禮,親朋好友齊聚一堂。某人感受在場每個人發自內心的共同哀痛。當某人走到靈堂前方,卻看到掛的是自己的照片,原來這是某人自己的喪禮,大家是來悼念他的。某人等著儀式開始,看到節目單上有四個人會上台講話。第一位是某人的家人。第二位某人的朋友。第三位是某人的同事。第四位是與某人同一社群的人。

這時候,某人希望聽到他們對某人的人生有什麼評語?其實在蓋棺論定時,我們所希望獲得的評價,才是我們每個人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標。

相信這個時候,某人最想聽到的不會是:『這個人是一個非常有錢的人,因為錢沒辦法帶走』,比較可能是希望聽到:這個人是一個好爸爸、好媽媽、好同事,因為他帶給我生命很大的改變, 他總是能夠在我困苦的時候帶給我希望跟幫助,在我開心的時候願意與分享我的喜樂……

聽完以上的故事,您可以找時間一個人靜靜地深思一下,也許就能釐清自己的人生終極目標是什麼?「我們真正想留下的是什麼?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是否正走在這條路上?」

 

人們的生活往往是「以某種事物為中心」:

以金錢為中心的人,容易感到焦慮、犧牲健康或家庭。以工作為中心的人,會經常感到成就感很短暫,而以配偶為中心的人,容易在夫妻關係上失衡,情緒也比較容易波動。以朋友為中心的人,容易盲目跟隨別人的意見、缺乏主見。重點是以原則為中心的人,比較能夠有穩定、持久的人生方向。作者提醒我,我們要建立一個以原則為中心的人生觀,不要讓環境、情緒或別人的期待來決定我們的人生。

聽起來好像很理論,具體上可以怎麼做呢?作者建議我們寫下自己的個人使命宣言,內容包括:

1) 自己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

2)自己希望每天、每週、每年怎樣活出這些價值?

3)自己在不同角色中(父母、伴侶、領導者、朋友)希望怎麼做?

這份宣言就像人生的「藍圖」,可以幫助我們,每天在做各種大大小小的選擇的時候,能夠有一個清晰的畫面和根基。就像在蓋房子之前要先有藍圖再來動工,如果沒有藍圖就隨便蓋房子,會導致混亂跟浪費。

而我們的人生:如果若沒有終極目標(價值與使命),就算每天很忙,也可能忙錯了方向,不只白白花力氣,更可能落入讓自己會後悔的人生。

 

不知不覺又到了我們Podcast的尾聲了,不曉得您聽了今天的內容有沒有什麼收穫呢?記得找時間操練一下喔。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您訂閱並分享給可能也有需要的人。

 

祝您從今天開始更留意自己的學習與操練:以便能夠幫助自己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活出幸福圓滿的人生,祝您平安喜樂,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