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書架 Spiritual Bookshelf スピリチュアルな 本棚 Spirituelles Bücherregal

心靈書架 # 30『 如何做自我的改變,活出美好的人生?Part 2 』

飛利浦 Phillip

您好,您這個禮拜過得好嗎?讓我們繼續來分享與成功有約這本好書:

3.掌握選擇的自由

主動積極(Proactivity)不只是積極熱情的行為,而是一種基於價值而非情緒作決定的能力。我們每個人都有**「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空間」(space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這個空間就是我們擁有的選擇自由,也是人類與動物最大的不同點。

主動積極的人:基於選擇、價值觀與理性來回應外在刺激。被動消極的人:讓外在環境、情緒或習慣控制自己的行為,常常推卸責任。

而我們所說出來的話,不只是傳遞溝通的工具,更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當我們說:「我辦不到」、「這太難了」、「我沒辦法控制這種情況」,我們的大腦會認為——這是事實。但當我們說:「我還沒辦法,但我可以學」、「我有選擇」、「我可以試試看別的方法」,我們的大腦就會尋找可能性。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研究的成長心態理論發現:積極主動的語言能激發「成長型思維」,讓人不怕挑戰、願意學習、持續努力;而消極語言則容易讓人陷入「固定型思維」,不敢嘗試、容易放棄。

因為我們的大腦會「相信我們所說的話」,尤其是我們對自己說的話。如果常用消極語言(像是:「我好糟糕」、「我沒救了」、「我真倒楣」)會強化杏仁核(掌管恐懼)的活性,讓我們更焦慮、更容易看到負面。如果常用主動積極語言(像是:「我會找到方法」、「這是個挑戰,但我能學習」、「我感謝今天的經歷」)則會啟動前額葉皮質,這是掌管決策、創造力與自我控制的大腦區域。換句話說,我們的語言可以訓練我們是用恐懼還是用希望在看人生。也會進一步影響到我們的行為與命運。

常常說消極語言的人會習慣說下面這幾個詞彙:我就是這樣的、他讓我很生氣、我沒辦法、老闆不讓我這麼做,但是相反地,常常說積極語言的人反而會習慣說:我可以選擇不同的做法、選擇對用冷靜的態度面對這件事情、讓我找找其他可能的方法、我會和老闆溝通,看看有沒有空間….等。

此外,主動積極的人把精力放在影響圈(Circle of Influence):也就是我們可以直接控制或影響的事,例如自己的態度、回應、行為。然後再慢慢讓圈子擴大

而消極的人把能量浪費在關注圈(Circle of Concern),就是那些我們只能關心但無法直接控制的事,例如天氣、政治、經濟等,然後到最後滿肚子的抱怨跟苦毒,最重要是浪費了我們的時間,讓自己感到無力感跟挫折感。

就像維也納精神科醫生 Viktor Frankl 的例子。他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即使在極端非人的環境中,Frankl 發現:有些囚犯仍選擇分享食物,表現出同情與尊嚴;他自己也堅持選擇自己的態度,保有心理自由,而不是充滿被壓迫的無助跟無奈。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思維語言的重要性,當我們改變了自己的語言,從負面的語言轉向正面,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心情也會跟著從負面轉向正面。然後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精神力量集中在自己可以影響的範圍,並且採取行動。            

 

4.以終為始,全力以赴(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以終為始,全力以赴這個習慣的本質是:清楚知道我們人生的方向與目標,讓每一天的選擇與行動,都朝向那個終點。

上一集的Podcast當中有提到作者Covey 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我們去參加一場喪禮,發現那是我們自己的喪禮,我們會希望別人怎麼描述我們的人生?

這個想像練習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思考:我們真正重視的是什麼?我們希望人生留下什麼樣的影響與價值?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是否走在我們理想人生的方向上?

其實這個方法,這不只是幫助我們設定目標而已,而是可以幫助我們設定生命的座標(personal vision)。

作者也提出一個重要觀念:所有的事物都經歷了兩次創造:第一次的創造是發生在我們的腦袋裡面,第二次的創造是我們把它具體的實踐在現實生活中。

這就像蓋房子時,建築藍圖是第一次創造,實際施工是第二次創造。如果沒有建築藍圖,就很容易蓋出不想要的結果。

在人生中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不先設計自己的「人生藍圖」,就會變成別人期待的樣子,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

我們可以藉由訂出自己的「個人使命宣言」(Personal Mission Statement),如果大家覺得這個名詞好像跟我們距離很遠,我們可以訂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座右銘,內容包括了

我們最重視的價值是什麼?我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想對家人、朋友、工作、社會留下什麼貢獻?我們做決定時會依據什麼原則行動? 當我們訂出來之後,這份宣言或座右銘就會像人生的「北極星」,在面對選擇或壓力時,為我們指引方向。

有一位父親寫下自己的「個人使命宣言」:他說:「我想成為一個充滿愛的丈夫和父親。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記得我,我總是陪伴著他們,以身作則教導他們,並且無條件地愛著他們。」這個使命宣言幫助他在面對工作壓力時,仍能每天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因為這是他心中真正的「人生目標」。

「以終為始」不只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組織與團隊。他舉出某些公司制定清楚的「核心使命聲明」(Mission Statement),讓所有成員在面對決策時都能依據一致的原則行事,從而建立信任與高效執行力。例如台積電(TSMC)的使命宣言(Mission Statement)是: 『作為全球邏輯積體電路產業中,長期且值得信賴的技術及產能提供者。』

這句話看似簡單,但背後蘊藏著強大的企業哲學與策略核心,幫助台積電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堅持技術領先,貫徹「技術提供者」的承諾,讓台積電持續投入鉅額資金研發,堅持技術自主與創新。台積電知道:客戶選擇晶圓代工廠,最關鍵就是「技術成熟度與可信度」而台積電強調「長期」與「信任」,建立穩定合作關係:台積電選擇不與客戶競爭(不像三星既做晶圓代工又推出自己的產品),而是專注於成為值得信賴的後端夥伴。客戶知道與台積電合作,不用擔心商業機密被竊取,因此Apple、NVIDIA、AMD 等大廠都敢把最尖端技術交給它代工。這種「信任型」策略讓台積電穩坐市場龍頭。

作者提醒,如果我們沒有主動創造屬於我們的人生藍圖:我們就非常可能只是被社會、公司、家庭的期望推著走,活成「別人想要的我們」,而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自己」。

人生像是一艘船,願景就像「航行的目的地」。有願景的人,就算暫時遇到風浪,也會調整航向,繼續前進;沒有願景的人,則像無舵之舟,哪裡有風就往哪裡飄——

譬如公司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不管做那件事情是不是背離誠信原則?;別人說哪裡有錢賺?就跟著去,然後被賣到詐騙集團;或者是社會價值觀說,要怎樣才算成功?我們就盲目地去追求。譬如之前有一個豪華汽車的廣告就說:每一位成功的男人都該擁有一部我們這種高級豪華轎車,來彰顯自己的成功跟尊榮。

結果是什麼? 一直在「回應環境」,但從來沒有「主動選擇方向」。

從神經科學來看,人類的大腦有個傾向:不喜歡不確定與努力。如果我們沒有願景,大腦會進入一種「省電模式」——只做眼前最簡單、最安全、最不費力的選擇。

例如:薪水還可以就不換工作;別人怎麼做你就怎麼做;每天滑手機、刷影片,感覺輕鬆但毫無成長。

願景就像是一個內在「點火器」,會推動大腦啟動長遠思考和規劃能力,幫助我們可以選擇更高層次的目標與行動。

沒有願景,很容易把別人的成功當成自己的標準,所以當看到別人升官就想升官;聽到別人創業,自己就想創業;知道別人買房子了,就會開始焦慮。

但其實那些不一定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思考過自己真正想成為怎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只能不斷模仿別人,最後過著「別人的人生劇本」。

其實,願景不是夢想,並不是那麼的飄在空中般的遙不可及,而是可以有意識地選擇:自己想成為誰、自己為什麼而活。

不知不覺又到了我們Podcast的尾聲了,不曉得您聽了今天的內容有沒有什麼收穫呢?記得找時間操練一下喔。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您訂閱並分享給可能也有需要的人。

祝您從今天開始更留意自己的學習與操練:活出主動積極的人生,掌握選擇的自由、清楚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與目標,讓每一天的選擇與行動,都朝向那個目標。以便能夠幫助自己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活出幸福圓滿的人生,祝您平安喜樂,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