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書架 Spiritual Bookshelf スピリチュアルな 本棚 Spirituelles Bücherregal

心靈書架 # 31『 如何做自我的改變,活出美好的人生?Part 3 』

飛利浦 Phillip

您好,您這個禮拜過得好嗎?

讓我們繼續來分享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ly People這本好書:

5.要事第一( Put First Things First)

當我們從「以終為始」中,已經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即人生指南針)後

,就可以根據這些價值,實際安排你的時間與生活(即人生的鐘錶)。這不是「時間管理」的技巧問題,而是人生管理的核心:也就是,我們是否願意每天把時間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作者特別提出了四象限時間管理法:

1)第一象限:緊急且重要: 緊急問題、臨時報告、家人生病

2)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關鍵成長區)             健康、學習、計劃、關係經營

3)第三象限:緊急但不重要(他人期待) 不必要的會議、雜務、干擾電話

4)第四象限:不緊急也不重要(浪費時間)             沉迷社群媒體、無目的追劇

高效能人士會主動花最多時間在第二象限。因為雖然這些事看起來沒那麼急,但長期下來,會為人生帶來巨大的積累和正面的影響。

在時間安排上,我們要以重要性而非緊急性排序行事。大多數人都活在第一與第三象限,被急事追著跑,忽略真正重要但不急的事。我們需要學習預留時間做第二象限的事(像是健康、家庭、學習),我們必須有紀律和勇氣,拒絕那些「看起來很重要但其實不必要」的干擾。我們不是「被動地處理日程表」,而是根據自己最深的信念和人生目標,來主動設計生活。

有位教授詢問課堂上的學生一個問題,現在桌上有一個大玻璃瓶,旁邊有一些大石頭、小石子、沙子和水。教授問學生:「你們覺得能把這些東西全部放進瓶子裡嗎?」

學生於是開始嘗試先放沙子和水,結果大石頭裝不進去了。教授示範並且說:要先放大石頭,再倒小石子、沙子,最後加水——全部就會剛好都能裝進去水瓶裡面。

這個比喻提醒了我們,如果我們不先安排「人生的大石頭」(最重要的事),我們就會被雜事填滿人生,根本沒有時間處理真正重要的事。

作者曾指導一位企業高層,對方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但對家庭疏於照顧。作者請他列出「真正最重要的價值觀」,他說:「家庭是第一位。」但再請他再對照自己一週的行程,他卻發現自己幾乎沒有花時間陪伴家人。

這個反差讓他震撼,於是他開始每週安排「家庭晚餐」、「週末與孩子共度時光」等第二象限行動,結果家庭關係改善,壓力反而減輕。

這些聽起來好像很容易做到,但究竟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落實「要事第一」呢?

1)寫下 自己的一週計劃,先安排重要的第二象限任務

➜ 比如:運動、閱讀、與伴侶深入對話、職涯規劃、靈修等

2)設計每週角色目標

➜ Covey建議按角色(如:父親、主管、自我成長)設定每週的「一件重要事」。

3)保持彈性但不放棄原則

➜ 生活總有突發狀況,但你可以學會調整而不偏離方向。

重點不是為我們已安排好了行程並且排優先順序,而是為我們真正的優先事項,安排好行程。

所以我們一定要先識別自己生命中的大石頭,也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例如:家庭、健康、信仰、成長……),然後主動安排預留時間處理,千萬不要等到變成危機才被迫處理,因此我們要學會對不重要的事情說「不」,這樣才能夠守護我們對重要事情的承諾。

 

6.你不是一座孤島」(You’re Not an Island)

真正高效能的人,不是獨來獨往或犧牲他人來成就自己的人,而是懂得建立互信互利的人際關係。

「雙贏」是一種人際互動的思維模式,表示:我想成功,但我也希望你成功。我不必贏得所有資源,而是相信合作比競爭更有力量

七種人際互動思維模式(Covey分類)

1)Win/Win我贏你也贏(雙贏)雙方都滿意,長期合作的基礎

2)Win/Lose我贏你輸:短期有效,會傷害關係

3)Lose/Win我輸你贏(討好型):自我犧牲,可能累積怨氣

4)Lose/Lose我輸你也輸(報復心理): 毀滅性互動,雙方皆敗

5)Win   只顧自己贏,不在意他人結果: 功利主義,無法建立信任關係

6)Win/Win or No Deal要嘛雙贏,不然就不合作: 高度信任與誠實的基礎,關係真實透明

7)Win/Win 是人格、關係、協議三方面一致的結果                                

想要建構彼此雙贏,必須要建立在以下四個基礎上面

1)品格(Character)建立雙贏關係的第一步是誠實、尊重、成熟(即願意表達自己也願意考慮他人)。豐盛心態」(Abundance Mentality)是雙贏思維的核心。這種心態相信:「資源是夠的,每個人都可以成功。」

2)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沒有信任就無法雙贏。你得先建立信用(emotional bank account,情感帳戶),才能談到互利合作。

3)  協議(Agreements)雙贏的合作需要雙方共同制定明確的期待與責任,例如:期望結果、資源、績效標準、評估方法等。

4)支援系統與流程(Systems & Processes)如果你的組織獎勵的是個人功績或內部競爭,那再怎麼提倡雙贏也難落實。系統也要支持團隊合作與共贏文化。

Covey提到一位保險公司主管想推行雙贏文化,卻發現公司的獎金制度只獎勵「業績最好的一人」。這導致團隊內競爭激烈、互相踩踏。這位主管後來改變制度——轉為獎勵團隊整體表現與互助行為,員工之間的合作與共享知識大幅提升,整體績效也上升。

這說明:如果制度只支持「贏者全拿」的文化,就無法培養雙贏關係。

Covey講到他和孩子之間發生的一個小故事。他兒子不願意做家務,每次都變成「父親強迫 vs 孩子抗拒」的模式。後來Covey決定不再命令他,而是邀請他一起討論如何分擔責任與自由。他們一起訂出行為期望、獎勵與處理方法。結果,兒子變得更願意主動參與家務,父子關係也改善了。

重點:雙贏不是妥協或退讓,而是尋找讓雙方都能接受、都能尊重的解決方案。

Covey與一位合作夥伴談判業務時,對方想多拿利潤。Covey明確表達:「我希望雙贏;如果不能雙贏,我們就不合作。」這讓對方知道 Covey 很有誠信,也不怕放棄眼前利益。最終雙方重新談出彼此都滿意的方案。

這說明:當你能放下短期利益、不強求合作,就能建立真正長久的信任關係。

所以我們要從建立「豐盛心態」開始,相信世界不是資源有限的戰場,而是大家都有機會共好。不斷地在情感帳戶存入信任:守信、關心、傾聽、承認他人價值。用誠實與尊重,尋求共識,並且拒絕操控與妥協,藉著開放坦誠溝通的方法,找出雙方都接受的方案。以上這些方法也可以應用在家人身上,尤其是對小孩,不要只靠權威,而是一起制定期望與規則。

「雙贏是一種信念,相信總有第三種選擇——不是你贏或我贏,而是更好的方式、更高層次的解決之道。」

京瓷、KDDI創辦人、日本航空重建者稻盛和夫(Inamori Kazuo),他秉持雙贏精神主張「敬天愛人」,相信經營企業的目的應該是「讓員工幸福」,而非只追求利潤。當他在接手日本航空(JAL)破產重建時,他讓員工參與經營哲學的學習,實施利他管理,使公司在短短兩年內轉虧為盈。他創造出企業與員工雙贏、公司與社會雙贏的格局。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透過科技讓人們工作更高效,並將巨額財富用於全球健康與教育。他創設了基金會投入非洲疫苗、教育、衛生基礎建設,改善弱勢群體生活。讓科技與人道共贏、讓商業與公益共榮。

不知不覺又到了我們Podcast的尾聲了,不曉得您聽了今天的內容有沒有什麼收穫呢?記得找時間操練一下喔。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您訂閱並分享給可能也有需要的人。

祝您從今天開始更留意自己的學習與操練:為您人生當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排定優先行程、藉著坦誠的溝通,找出可以雙贏的方案,以便能夠幫助自己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活出幸福圓滿的人生,祝您平安喜樂,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