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書架 Spiritual Bookshelf スピリチュアルな 本棚 Spirituelles Bücherregal

心靈書架 # 39『 如何培養理財的智慧?Part 6

飛利浦 Phillip

您好,您這個禮拜過得好嗎?

讓我們繼續來探討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好書中最重要、最經典的一講。這一講不是只談投資,而是深入探討人類決策中常犯的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misjudgment),而所謂的「財富效應」與「灰金效應」

1.什麼是財富效應(Wealth Effect)?

財富效應指的是:當人們「感覺」自己變得富有時(如房價上漲、股市上漲),會傾向花更多錢、提高消費,甚至願意承擔更多風險。

美國在1990年代末期科技股泡沫時期,許多人因股票資產帳面增加而大幅消費,即便實際收入未變。2008年金融危機前,美國民眾以房價上漲為由「貸款消費」,結果房市一崩潰,個人財務立刻破產。

當房子原本值 800 萬,幾年後漲到 20,000,000 ,即使沒有把房子賣掉,心裡也會覺得:「我比以前富有 1200萬!」

結果:可能換更好的車、去高級餐廳、甚至貸款去裝修房子。

蒙格指出:這是一種幻覺式的富裕感,並提醒投資人與政策制定者要警惕這種集體錯覺所導致的經濟泡沫。

也許有人投資科技股、輝達的股票,在股價翻倍時,資產帳面價值上大增。

結果:很多人開始花更多錢旅行、購買奢侈品,甚至借錢去投資更多股票(因為覺得市場「永遠會漲」) 

也有一些公司當他們的股票上市櫃掛牌成功之後,股票飆漲,公司市值大大的增值,老闆和員工突然「感覺」身價翻倍。

結果:公司高層換車換房、員工大手筆消費,甚至有人辭職提早退休,沒想過也許有一天市場會反轉。

所以我們絕對要避免誤入財富效益所產生的陷阱,因為:

1)它會讓我們高估自己的財務安全感

房價或股票漲,不等於立刻有現金流。如果開始大幅消費,一旦市場下跌,就會陷入困境。

2)它容易導致「槓桿過高」

很多人在「覺得自己變富」後去借更多錢(貸款買房、信用卡大花)。

問題是:資產價格跌時,負債還是要還。

3)它會扭曲投資決策

財富效應讓人「以為市場只會上漲」,變得貪婪、承擔更多高風險投資,甚至追高。

蒙格式提醒:如何面對財富效應?

1)分清楚「帳面財富」和「現金流」房價、股票只是帳面數字,沒有賣出就沒有真正的現金。

生活開銷應以穩定收入為基礎,而不是資產價格。

2)市場大漲時,保持冷靜

記得問自己:「如果明天跌回原點,我還承受得住嗎?」、「現在的花費是基於真實收入,還是基於幻覺?」

3)別用「短暫的富有感」去做長期決定

例如:別因為股票漲就立刻買豪宅或大幅增加負債。

等市場冷卻後再評估,通常會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4)留意自己的「生活水準膨脹」

房子漲了、股票漲了,我們的消費習慣也跟著「升級」,往往再也回不去了。

蒙格會提醒:控制慾望,比滿足慾望更能守住財富。

2.什麼是灰金效應(Golden Goose Effect)?

定義:

這是一種比喻式說法,源自「殺掉會下金蛋的鵝」。蒙格用來描述:人們為了短期獲利,會做出破壞長期價值的行為。

書中實際例子:

✉️ 例子一:可口可樂的定價策略

可口可樂如果為了短期財報表現,把價格漲過頭,反而會傷害消費者信任與品牌忠誠度。蒙格稱這種做法是「殺掉金蛋的鵝」。

教訓:企業不應為短期獲利犧牲長期價值。

個人成長中的應用:我們可以這樣把「灰金效應」運用在自己的人生上:

1)職場/事業:

要培養誠信、建立專業、慢慢經營人脈 → 穩定下金蛋。

而不要為了業績說謊、生產品質差的產品→ 砸掉金鵝。

2)健康管理:

要充分的睡眠、均衡的飲食、規律的運動,確保能夠長期穩定輸出體力。

而不要熬夜爆肝趕業績 → 賺錢同時燒壞身體。毁掉生命中最重要的金鵝。

3)時間分配:

要長期投資時間做閱讀做學習,以增加知識的資產,而不要有空,只想要刷短影片,追求即時刺激 、消耗注意力與耐性。

4)理財投資:

 要長期持有好公司、複利累積。

而不要誤信高報酬陷阱、進行高風險交易或頻繁交易 → 失去本金。

蒙格啟發語:不要因為我們太想要急著變有錢,而殺掉真正能夠下金蛋的鵝」

企業業的經營者更要留意,經營企業,絕對不要過度的舉債擴張

蒙格批評許多企業在低利率時期瘋狂舉債收購,只為短期增加EPS(每股盈餘),但風險極高,稍有不慎就會傾家蕩產。

例如:GE(奇異公司)因過度金融化、槓桿操作,導致後來幾乎瓦解。

貝佐斯Bezos 從創辦 Amazon 的第一天起,就寫下了著名的 “It’s always Day One”。

他的核心信念是:「我們要長期思考,永遠像創業第一天那樣努力,不要被短期業績沖昏頭。」他把 Amazon 定位為 「以顧客為中心的公司」,而不是「季度財報導向的公司」。

2003 年左右,Amazon 內部發現 IT 資源管理混亂,Bezos 想出 把 IT 系統「平台化」 的點子。這一步創造了 AWS(亞馬遜雲端服務)——今天 Amazon 最大的利潤來源。當時投資 AWS 風險極高,幾乎沒有保證會成功,但 Bezos 堅持投入,因為他看的是 10 年、20 年後的世界。

3.人不是理性的動物

人不是理性的動物是蒙格(Charlie Munger)和行為經濟學常談的核心議題;

人並不是純理性的動物,而是「帶著情緒和偏誤的動物」。

雖然我們喜歡相信自己是「理性決策者」,但現實中,我們的大腦常用「情緒」和「捷徑」來做決定,這些捷徑(heuristics)會導致系統性的錯誤。

為什麼說人不理性?

因為理性代表:蒐集所有資訊,然後用邏輯分析後做最佳決策

但真實情況是:我們時間有限、資訊不完整,我們的決策常被 情緒、恐懼、貪婪、習慣、同儕壓力 影響

1)市場大跌,媒體到處報導「金融危機來了」。

理性:應該分析公司基本面,評估是否值得持有或逢低買進。

實際行為:多數人恐慌拋售,甚至賠本賣出。這是 恐懼驅動,而非邏輯驅動。

2)買東西時被折扣迷惑

情境:原價 3,000 的外套,現在只要 1,500。

理性:思考「我真的需要這件外套嗎?」

實際行為:因為「五折」太吸引人,立刻買下去,結果回家才發現根本不需要。

這是 損失規避 + 錯誤的參考點(原價 3,000 讓你覺得 1,500 是賺到)。

3)賭場或樂透玩家的行為

情境:買樂透的人常說「中獎就退休」。

理性:算數學期望值(中獎機率極低),就會知道不值得花大錢買。

實際行為:因為 幻想感覺很好,人們還是願意長期投入。

4)在感情或家庭衝突中

情境:夫妻爭吵時,本來只是小事(忘了倒垃圾)。

理性:討論解決方案。

實際行為:情緒失控,挖出舊帳、說出傷人的話,結果問題更糟。

這完全是 情緒凌駕理性 的行為。

 人不理性,因為:

1)情緒(恐懼、貪婪、嫉妒、憤怒) 會左右行為

2)心理偏誤(從眾、損失規避、沉沒成本) 會扭曲判斷

3)大腦追求省力,常依賴「直覺」而非分析

有人問蒙格,他和巴菲特如何評估待收購的企業?

蒙格回答說:我們不太用財務數字衡量;我們使用許多主觀的標準:領導者值得信賴嗎?會損害我們的聲譽嗎?會出現什麼問題?我們理解這個行業嗎?這家企業需要增資才能繼續運轉嗎?預期的現金流量是多少?我們並不期待它會直線成長,只要價格適中,週期性成長我們也能接受。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軍事戰略書籍之一,成書大約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傳為孫武所作,全書共 13篇,不只影響古代戰爭,今天在商業、管理、談判甚至個人成長上也常被引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了解自己與對手,制定最佳策略,避免無謂消耗。

始計篇核心:戰爭前必須謀劃與評估

要點:考量五個基本因素——道、天、地、將、法(即民心、時令、地理、將領素質、軍事制度)。強調「先算後戰」,有利才戰,沒有勝算就不要開戰。

不知不覺又到了我們Podcast的尾聲了,不曉得您聽了今天的內容有沒有什麼收穫呢?記得找時間操練一下喔。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您訂閱並分享給可能也有需要的人。

 祝您從今天開始更留意自己理財智慧的學習與操練,以便能夠幫助自己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活出幸福豐盛的生活,祝您平安喜樂,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