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書架 Spiritual Bookshelf スピリチュアルな 本棚 Spirituelles Bücherregal

心靈書架 # 44『 如何培養理財的智慧?Part 11

飛利浦 Phillip

您好,您這個禮拜過得好嗎?

讓我們繼續來探討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好書當中的第10講,蒙格的普通常識,蒙格在這一講中指出,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如果要在生活中和學習上獲得成功,除了要掌握跨領域的知識以外,也要避免陷入極端的意識形態。

這本書的第10講,是二〇〇七年蒙格在南加州大學對法學院的畢業生的演講內容,他告訴大家如何獲得成功,成為世界級大富豪。他指出,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並分享許多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上和學習上獲得成功的好方法:

1.重視孝道

蒙格說:他這輩子一直很崇拜孔子,很喜歡孔子關於「孝道」(filial piety)的思想,他認為,孝道既是天生的,也需要教育,應該代代相傳。他提醒大家可別小看這些思想,只要留意在美國社會中,亞洲人的地位上升得有多快,就會知道這些思想有多重要。

為什麼蒙格重視孝道?

孝道要求尊敬長輩、承擔責任、知恩圖報。這些特質,正是做事謹慎、守信、可靠的基礎。在蒙格眼中,投資也需要這樣的品格:紀律、耐心、長期思維。孝道能帶來家庭與社會穩定,蒙格觀察到美國社會裡,亞洲人普遍重視孝道與教育,這種文化價值推動了他們在學業、職場、經濟上的快速崛起。他藉此提醒,美德與文化的力量,長期下來比表現能力或技巧更具有影響力。

2. 要美好的果實,必先要努力地耕耘栽種

蒙格說自己非常幸運,在很小時就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它。」這是個十分簡單的道理, 這是黃金法則。你們要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我看來, 無論是對律師還是其他人 來說,這都是最應該有的精神。

總而言之, 擁有這種精神的人,在生活中能夠贏得許多東西。他們贏得的不只是金錢和名譽,還有尊敬,他值得那些與他們交往的人信任。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 是人生一大樂事。

為什麼蒙格這樣說?

1)真正的果實來自根基

「果」是金錢、名譽、成就;「根」是品德、實力、修養。如果基礎不穩,成果就算得到了也守不住。

2)自我提升是最可靠的投資

與其一味追逐外在的回報,不如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被信任、值得被尊敬的人。當你夠好,機會自然會找上門來。

他引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強調公平待人,才會贏得長久的人際與事業關係。對律師、投資人或任何職業來說,信任是最珍貴的無形資產

蒙格的核心訊息

想要果實(成果),就必須先培養根(人格與能力)。成功不是追來的,而是吸引來的

信任與尊敬,比金錢名譽更值得追求。

3.正確的愛,應該以仰慕為基礎

蒙格認為「值得的愛」應該是對那些比自己更優秀、更值得學習的人。這種愛會帶來 成長、啟發、模範作用。就是提醒人要把情感投注在能引領我們進步的人事物上。蒙格也提醒,毛姆在《人性枷鎖》中寫的愛,是一種 依附、佔有、受苦卻無法自拔的愛。蒙格稱它是「一種病態的愛」,因為它會 消耗理智、讓人墮落、阻礙成長。他建議人若陷入這種狀態,應該盡快脫離。

從這個觀點可以看出來,蒙格的投資哲學和人生觀很一致:理性大於感性、不管是投資、友情還是愛情要選擇正確的對象投入、避免陷入會拖垮自己的錯誤依戀

換句話說,他其實是把 投資思維應用在愛與人生:正確的投資要找「能帶來正報酬的標的」;正確的愛要找「能讓自己成長、可以相處一輩子的人」。

為什麼蒙格這樣說,因為:

1)愛是一種投資

在感情、人際、學習上,我們都在「投注」時間、精力和情感。如果對象錯了(例如依附、甚至沉迷於會拖垮自己的人事物),就像投資錯了標的,不僅沒有報酬,還會被消耗甚至毀掉。

2)「值得的愛」能帶來複利效應

當你愛慕、敬佩的人是比自己更優秀的典範(導師、榜樣),這種感情會推動你向上,學到更多、活得更好。就像投資在一家優質企業,時間越久,回報越大。

3)理性優先於感性

蒙格批評毛姆《人性枷鎖》那種糾纏依附的愛是「一種病態的愛」,因為它讓人喪失判斷力,被情緒捆綁奴役,阻礙自我成長。這跟他在投資中避免「情緒化決策」如出一轍。

長期複利的智慧:愛上值得的人,會讓自己也變得更值得

4. 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

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不僅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而且有一個相關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必須堅持終身學習。如果沒有終身學習,是不會有很高成就的。光靠已有的知識, 在人生中走不了多遠,畢業之後,在人生的每個不同階段,我們還要繼續學習,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就拿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來說,波克夏長期而優質的投資績效,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出色的。但是波克夏在這個十年賺錢的方法,在下一個十年未必那麼管用。因此,巴菲特不得不不斷地好學不倦。蒙格說他看到,有些人的生活愈來愈好,但他們卻不是最聰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奮的,而是因為他們是學習機器,他們每天夜裡睡覺時,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這種習慣對人們是很有幫助的,特別是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時。

懷海德曾經說過一句很正確的話,他說,在人類「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後,人類社會才能夠快速發展。他指的是人均國民所得的大幅成長,人類社會在幾百年前才出現大躍進,在那之前,每個世紀的文明發展幾乎原地踏步。人類社會只有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後才能進步,同理,人們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才能進步。

查理蒙格說他自己非常幸運,在讀法學院之前,就已經學會學習的方法。這漫長的一生當中,沒有什麼比持續學習對我的幫助更大。再拿巴菲特來說,如果人們拿著計時器觀察他,將會發現他醒著時,有一半時間是在看書。他把剩下的時間,大部分用來跟一些非常有才華的人進行一對一的交談,有時候是打電話,有時候是面對面,那些都是他信任而且也信任他的人。

蒙格分享說:學術界有許多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不久之前,我就遇到一個案例。我是一家醫院的理事會主席,在工作中,接觸到一個叫作約瑟夫·米拉的醫學研究人員。這位仁兄是醫學博士,他經過多年的鑽研,成為世界上最精通骨癌病理學的人。他想要傳播這種知 識,以有助於骨癌的治療。他是怎麼做的呢?嗯,他決定寫一本教科書,雖然我認為, 這種教科書最多只能賣幾千冊,但世界各地的癌症治療中心都買了。他休假一年,把所有X光片掃進電腦,仔細地保存和編排。他每天工作十七個小時,而且每週工作七天, 整整持續一年。這也算是休假啊?在假期結束時,他寫出世界上最好的兩本骨癌病理學教科書中的一本。如果你們的價值觀跟米拉差不多,想獲得多大的成就,就能獲得多大 的成就。

當然, 掌握這些道理以後,還必須不斷透過實踐去應用,就像鋼琴家如果不持續練習就不可能彈得好。因此,我這輩子不斷的實踐應用跨領域的方法。光知道道理沒有用,就像鋼琴家光看譜不練琴不會進步。他強調:我們必須在實際決策、判斷、投資、甚至日常生活中反覆運用這些「大道理」,才能變成真正的能力。

1)避免知識的碎片化

現代人常陷入「知道很多瑣碎知識,卻沒有統整力」的困境。蒙格認為:專注在「跨領域的大道理」比追逐專業小細節更有力量。

2)建立思維習慣(mental habits)

真正有用的知識,應該變成「思維習慣」——當遇到問題時,自然會用對的模型去看待。

這就是他所謂的「latticework of models」(知識框架),互相連結,幫助判斷。

3)知行合一

蒙格不是個書呆子,而是位投資家。所以他特別強調:如果不去實踐,知識永遠只是在紙上談兵。

王陽明,出身於明代士大夫家庭。年輕時他雖聰穎好學,但在科舉考試中屢遭失敗。這些挫折讓他一度懷疑自己,之後他透過反思與跨領域學習,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基礎。

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知道與做到必須統一。

他並不是紙上談兵的學者,而是將學問落實到治理、軍事與教化。在政事上:他治理地方,強調仁政與教育,重視百姓實際需求。在軍事上:他領兵平定寧王之亂,展現出卓越的統帥能力。他的持續學習不只在書本,更在生活、軍事與政治中實踐,讓理論成為行動指南。晚年他持續教導學生,不斷修正、深化自己的心學。他的學生遍布各地,將心學發揚光大,影響後世東亞思想,包括日本的武士道、朝鮮儒學,甚至現代心理學和自我成長領域。王陽明的一生就是一個「持續學習、持續實踐」的典範,而非停留在一時的成就。

不知不覺又到了我們Podcast的尾聲了,不曉得您聽了今天的內容有沒有什麼收穫呢?記得找時間操練一下喔。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您訂閱並分享給可能也有需要的人。

祝您從今天開始更留意自己理財智慧的學習與操練,以便能夠幫助自己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活出幸福豐盛的生活,祝您平安喜樂,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