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書架 Spiritual Bookshelf スピリチュアルな 本棚 Spirituelles Bücherregal

心靈書架 # 45『 如何培養理財的智慧?Part 12

飛利浦 Phillip

您好,您這個禮拜過得好嗎?

讓我們繼續來探討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好書當中的第10講,蒙格的普通常識,蒙格在這一獎中指出,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如果要在生活中和學習上獲得成功,除了要掌握跨領域的知識以外,也要避免陷入極端的意識形態。

這本書的第10講,是二〇〇七年蒙格在南加州大學對法學院的畢業生的演講內容,他告訴大家如何獲得成功,成為世界級大富豪。他指出,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並強調雖然他讀的是法學院,但若要在生活中和學習上取得成功的一些好方法:

5. 深藏不露、不炫耀才智

蒙格提到他有位同事,從法學院畢業時是全班第一名,曾在美國最高法院工作。他年輕時當過律師,總是表現出見多識廣的樣子。有一天,他的高級合夥人上司把他叫進辦公室,對他說:「聽好了,查克,我要跟你說清楚,你的工作職責是讓客戶認為他才是屋子裡最聰明的人。如果你完成這項任務之後,還有多餘的精力, 那麼應該用來讓你的高級合夥人,覺得自己像是屋子裡第二聰明的人。只有在履行這兩條義務之後,才可以表現你自己。」

蒙格引用古代最偉大的律師西塞羅的一個重要思想。

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 前106–前43)常被稱為 古代最偉大的律師與演說家,同時也是羅馬的政治家、哲學家與作家。他不像凱撒那樣出身顯赫,屬於靠自己才華與努力打拼上來的人。從小受過嚴格的文學、修辭、哲學、法律教育。公元前63年擔任羅馬的執政官(Consul):他雖然是平民出身卻能當上羅馬最高職位,足見其能力與威望。他主張法律不只是條文,而是要與「自然法」和「正義」相連結。他整理並提升了拉丁文的修辭,使拉丁文成為歐洲教育傳統中的典範。在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西塞羅被奉為「拉丁文風格的最高標準」。

西塞羅有句話很有名,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出生之前發生過什麼事,那麼他這一生就會過得像個無知的孩童。這是非常正確的道理,那些愚蠢得對歷史一無所知的人,是應該被嘲笑。但如果將西塞羅這句話繼續的延伸,那麼我認為,除了歷史,還有許多東西是應該去瞭解的,這些東西就是所有領域的重要思想。

如果你對知識只是死記硬背,只想想要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那麼這種知識不會有太大幫助。你必須掌握許多知識,在腦中形成一個思維框架, 在往後的日子裡能夠自動地應用。』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鄭重向你們保證,總有一天, 你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已經成為同齡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反之,如果不努力實踐這種跨領域的方法,你們當中許多最聰明的人,將只會獲得平庸的成就,甚至生活在陰影之中。

6.避免落入極端的意識形態

有一個人說:「要是知道我會死在哪裡就好啦,因為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個地方。」這句話雖然聽起來很荒唐,但卻蘊含著深奧的真理。對於複雜的人類思考而言,如果採用逆向思考,問題往往更容易解決。

如果把問題反過來思考,通常能夠想得更清楚。例如,如果你想要幫助印度,應該考慮的問題不是:「我要怎樣才能幫助印度?」相反的,應該問:「我要怎樣才能傷害印度?」應該找出會對印度造成最大傷害的事情,然後避免去做。

也許從邏輯上來看, 這兩種方法其實是一樣的,但精通代數的人都知道,如果問題很難解決,可以利用反向證明 ,往往就能迎刃而解。生活就和代數一樣,逆向思考能夠幫助你解決正面思考無法處理的問題。

讓我現在就來使用一點逆向思考。什麼會讓我們一生失敗呢?我們應該避免什麼呢?有些答案很簡單。例如,懶惰和言而無信會讓我們人生失敗。如果言而無信,就算你優點再多,也無法避免悲慘的下場。因此,應該養成言出必行的習慣,避免懶惰和言 而無信。

為什麼逆向思考會比較有效?

1)心理上更清晰:避免錯誤往往比追求正確更容易操作。

2)行動上更具體:你不一定知道怎麼成功,但你通常知道怎樣會搞砸。

3)符合概率思維:人生中很多失敗來自可預防的錯誤,而非缺乏高明的策略

蒙格也提醒要避免的是極端的意識形態,因為會讓人們喪失理智。我們在電視上可以看到最糟糕的宗教布道者,他們對神學中的枝微末節持有不同的,強烈而前後矛盾的觀點,反而忽略了神就是愛,如果人住在愛的裡面,就是住在神的裡面。

在美國有許多年輕人特別容易陷入強烈而愚蠢的政治意識形態當中,而且永遠走不出來。

當宣告自己是某個團體的忠實成員,並開始宣導該團體的意識形態,那麼可能我們所做的,就是將這種意識形態不斷往自己的頭腦裡塞。如此一來,我們的頭腦就會壞掉,而且有時候是以驚人的速度壞掉,漸漸失去了客觀的判斷力,而落入簡單的二分法,只要跟自己想法不同的,那就是不正確的,因此,要非常小心提防強烈的意識形態,這對我們寶貴的頭腦具有高度危險性。

蒙格說他自己,每當感到自己有陷入某種強烈政治意識形態的危險時,就會拿下面這個例子來提醒自己:有一批玩獨木舟的瑞典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他們征服了斯堪地那維亞的所有激流,因此自認為也能駕馭獨木舟征服北美洲的大漩渦,結果死亡率是百分之百。其實大漩渦是任何人都應該避開的東西,強烈的意識形態也是。

王莽(前45–23)西漢末年篡位,極端推行「復古儒家理想制度」,例如土地「王田制」、廢除奴隸制度。政策過於理想化,無視社會實際經濟基礎,導致民怨與叛亂,最終新朝滅亡。極端意識形態往往忽視現實:只追求理想或權力,而不考慮人性與制度限制。

短期可能激發群眾熱情,但長期必然帶來崩潰或反噬。跨領域知識與彈性調整,才是避免極端失敗的重要方法。

蒙格有一條鐵律,能幫助自己在傾向於支持某種強烈的意識形態時保持清醒。那就是在你擁有某種觀點之前,你必須能夠完整理解並反駁這個觀點的反面立場。如果你連反方的論點都不能充分掌握與擊破,就代表你對整個議題的理解還不夠深,不足以有資格堅定地主張自己的立場。這種想法其實接近 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彌爾 (John Stuart Mill) 的主張:

一個人若只懂自己那一方的論點,而不懂反方的論點,其實根本不懂自己的論點。』

所以,這句話不是在否定發表意見的權利,而是在設定一種「高標準的知識誠信」──只有當你能夠像對手一樣清楚甚至更強有力地論述對立觀點時,你才算真正「贏得」了表達自己立場的資格。

蒙格說他有一條鐵律:『避免陷入極端的意識形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想要成為有智慧的人,強烈的意識形態,非常有可能導致事與願違。』

7.避免「自我服務偏好」(self-serving bias)

「自我服務偏好 (self-serving bias)」,是心理學中一個非常常見的認知偏誤。意思是:

人們在解釋事情的成敗時,傾向於把「成功」歸功於自己,把「失敗」怪罪於外在環境或他人。

具體特徵

1)偏袒自己:遇到好結果,認為是自己聰明、有能力;遇到壞結果,則怪運氣不好、制度不公、別人害了我。

2)潛意識運作:這不是有意欺騙,而是大腦自動幫我們保護「自尊心」。

3)普遍存在:不論文化、年齡、性別,大多數人都會有。

例如:考試考高分:是因為我努力讀書、有天份。考試考差:是因為老師出題太怪、教得不好、身體不舒服。

工作升遷:因為我能力突出。沒升上去:主管偏心、環境不公平。

「自我服務偏好」會讓人高估自己,覺得:成功就是因為我本來就很強 → 所以我「應該」有資格。失敗只是外因造成 → 不影響我繼續堅持原本的自信與慾望。

這種心理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好處:能保護自尊、維持動力。壞處:容易自滿、看不清真實問題,甚至因此做出「傻事」。

「自我服務偏好」它往往是潛意識的,所有人都難免受其影響。「自我」認為有資格去做想做的事, 例如,花費透支來滿足需求,有什麼不對嗎?嗯,從前有一個人,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可是他大部分時間過得非常悲慘。原因之一就是他總是入不敷出。那位作曲家 就是莫札特,他跟他的太太在收入豐厚的時候不儲蓄,在收入比較差的時候又依然按照過往的消費習慣生活,這是造成他們的現金流出問題,特別是在1791年莫札特的一場官司敗訴時,使得他的財務雪上加霜,也有學者引用證據指出, 莫札特經常利用撞球還有紙牌進行賭博。

不知不覺又到了我們Podcast的尾聲了,不曉得您聽了今天的內容有沒有什麼收穫呢?記得找時間操練一下喔。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您訂閱並分享給可能也有需要的人。 

祝您從今天開始更留意自己理財智慧的學習與操練,以便能夠幫助自己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活出幸福豐盛的生活,祝您平安喜樂,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