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書架 Spiritual Bookshelf スピリチュアルな 本棚 Spirituelles Bücherregal

心靈書架 # 46『 如何培養理財的智慧?Part 13

飛利浦 Phillip

您好,您這個禮拜過得好嗎?

讓我們繼續來探討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好書第10講當中,我們所整理出來的第8到第11點閱讀心得:

8.不要陷入自憐

為什麼「不要陷入自憐」?

1)自憐會放大痛苦

自憐讓人反覆強調「我多可憐」,這種內心獨白會讓痛苦被放大、反覆咀嚼,久而久之就會卡住。

2)自憐會扭曲現實

當一個人過度沉浸在「自己是受害者」的情緒中,就很容易看不到其他角度,甚至會覺得全世界都在針對自己。

3)自憐容易演變成偏執

一旦相信「我一直被虧待、被不公平對待」,就可能產生強烈的怨憤,甚至走向偏執(paranoia)。而偏執一旦形成,心理學上認為很難逆轉,因為這種狀態本身會抗拒改變。

4)自憐會造成情緒的惡性循環

自憐 → 放大不幸 → 怨恨 → 感到孤立 → 更自憐。就像掉進一個漩渦,愈掙扎愈深。

蒙格非常強調:我們需要對不理性與心理偏誤保持高度的警覺。他把「自憐」歸類為最危險的心理狀態之一,因為:嫉妒、怨憎、仇恨,還可能被外在力量壓制或自我意識到。

但「自憐」常常是內在默默滋生,自己卻覺得有理由沉溺其中,很難自覺。

換句話說:自憐是把「自己」當成毒藥的容器,慢慢侵蝕自己的身心靈。

蒙格有個朋友,總隨身攜帶一疊厚厚的卡片,每當有人說了自憐的話,他就會慢慢地、誇張地掏出那一大 疊卡片,拿起最上面那張交給那個人。卡片上寫著:「你的故事讓我很感動,我從來沒有聽過竟然有人像你這麼倒楣。

你也許認為這是開玩笑,但蒙格認為,這是精神衛生。每當發現自己產生自憐情緒,不管是什麼原因,不管是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跟挫折,也要想到,自憐是於事無補的。每當這時候,要給自己送一張我朋友的卡片。自憐總是帶來負面影響,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如果能夠避開,你就會擁有遠遠超越其他人的優勢,甚至超越幾乎所有的人,因為自憐是一種標準的反應,但可以透過訓練擺脫。

查理蒙格的兒子在 8 歲時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leukemia),當時醫療技術有限,且無醫療保險可使用,因此治療費用需由芒格自行負擔。 一年後,Teddy 不幸在 9 歲時去世,蒙格當時約 31 歲,且身處離婚與財務的重重壓力的狀態中,這段經歷對他而言是極度痛苦的一段人生低谷。 他雖然面臨兒子罹病、離婚、破產的多重打擊,但他堅持不沉溺自憐,反而透過實踐逆境中的理性與復原力,持續前進。

9.說之以理、不如動之以利

如果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對別人會帶來什麼樣的利益,而不是訴諸理性

所羅門兄弟公司的法律總顧問是個聰明而高尚的人,但我親眼看到他毀掉自己的前途。當時那位能幹的執行長說,有位下屬做錯事,總顧問說:「哦,我們在法律上沒有責任彙報這件事,但我認為,那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有道德責任。」從法律上和道德上來說,總顧問是對的,但他的方法卻錯了。

他建議日理萬機的執行長去做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而執行長總是把這件事一延再延,因為他很忙嘛,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他並不是故意要犯錯。

後來呢,主管部門責怪他們沒有及時通報,因此,執行長和總顧問都遭受懲處。

遇到這種情況,正確的說服技巧,是富蘭克林所指出的那種。他說:「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因此,總顧問應該說:「喂,這種情況再持續下去,會毀掉你的,會讓你身敗名裂」這方法會有效的。你應該多訴諸利益,而不是理性,即使你的動機是高尚的。

《韓非子》提到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思是人的行動,大多是出於對「利益」的追逐,而非單純理性。

《戰國策》中更是提到:「說之以利,則勸;說之以害,則止。」意思是 說服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看到「得利」或「避害」的實際好處。

10.避免不當誘因

不當誘因是指一種獎勵或制度設計,結果不是鼓勵正確或高效的行為,反而讓錯誤、低效、甚至有害的行為得到更多回報。

為什麼要避免不當誘因?

1)強化錯誤行為

2)人類行為深受獎懲機制影響。

3)如果制度「獎勵錯誤」,人們就會傾向重複錯誤。

4) 不當誘因會腐蝕我們的判斷

5)不當誘因會讓人合理化愚蠢或不道德的選擇,因為「這麼做比較有利」。

6)難以自我察覺

7)不當誘因往往是潛移默化的,你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被錯誤的獎勵機制牽著走。

常見例子

教育:如果只看考試分數 → 學生死記硬背,不重視真正理解。

公司績效:如果獎金與「短期數字」掛鉤 → 員工追逐眼前利益,卻忽視長遠發展。

政府政策:如果政府機關對於捕蛇給與賞 → 人們開始「養蛇」來領獎。

羅馬皇帝尼祿因為荒淫奢侈、追求享樂、想要讓自己的聲望權力的極端膨脹的不當誘因,甚至為了建造奢華的「金宮(Domus Aurea)」,在西元 64 年縱火焚燒羅馬城,大火之後,尼祿為了轉移眾怒,把責任推到當時規模還很小的基督徒身上,導致基督徒被迫害:有人被釘死、被火燒、甚至被放入競技場給野獸撕咬。雖然在羅馬帝國遭受迫害,但反而因為殉道的見證,吸引更多人認同、在迫害中,基督徒散落到不同地區,反而加速了福音的傳播,應證了早期教父特土良 (Tertullian) 就說過一句名言:「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而尼祿也因為種種荒誕的行徑,失去民心,最後被迫自殺。

查理·蒙格一再強調「誘因是人類行為的驅動力」。

正確的誘因 → 驅動正確行為、錯誤的誘因 → 驅動錯誤行為

他提醒我們要特別警惕,因為一旦身處「愈糟糕愈有回報」的環境,人再聰明,也會被逼得做出愚蠢的事。

同時也要避免不當的工作關係,尤其避免在自己不尊敬、不認同的或是不想像他一樣的老闆手下工作, 因爲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都受到老闆的影響,特別是很多老闆都會用他的價值觀來要求我們去做他所期待的行為,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萬一老闆的價值觀是錯誤的,對我們的整個工作生涯就會產生極大的風險,重點是我們也不會做得開心,要應付這種危險,我們必須要有智慧和決心才行。蒙格說:在我年輕時,我的辦法是,找出我尊敬的人,然後想辦法調到他手下,但是別批評任何人,這樣我就可以在好的上司 手下工作。總之,在你所尊敬仰慕的人手下工作,你的人生成就會更令你滿意

11.養成保持客觀公正的習慣

為什麼要保持客觀公正?因為人類天性容易偏頗:我們傾向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而忽略反駁的證據。達爾文即便對某理論有熱愛,也會特別留意反對證據。這樣才能減少偏誤,接近真相。避免認知錯誤:保持客觀公正可以降低「自我欺騙」或「過度自信」帶來的錯誤判斷。

唐玄宗(中國,唐朝)晚年過度沉迷楊貴妃與寵信奸臣,無法客觀看待國家政事

忽視邊防警訊,導致安史之亂爆發,使大唐由盛轉衰。

如何養成客觀公正的習慣?

1)留意相反證據

2)不只是搜集支持自己想法的資料,也要主動找出反駁的證據。

3)這就是「逆向思維」的實踐。

我們使用檢查清單(checklist)做系統化核對,避免因疏忽、遺漏或思考漏洞造成錯誤。

例如:飛行員檢查清單 → 減少意外;投資前檢查清單 → 避免重大決策失誤。

我們也可以把知識內化成工具,不只是知道概念或原理,還要把它整理成可用的「腦中清單」,方便隨時實際應用。

蒙格的核心思想

1)廣泛知識 + 系統化運用 = 更少錯誤

2)單靠聰明才智或累積知識不夠,必須養成客觀公正 + 系統檢查的思維習慣。

這也是他提倡的「mental models」思維格架的一部分:知識要結構化,並透過程序化工具(清單、檢查)應用,才能真正提高判斷力。

不知不覺又到了我們Podcast的尾聲了,不曉得您聽了今天的內容有沒有什麼收穫呢?記得找時間操練一下喔。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您訂閱並分享給可能也有需要的人。

祝您從今天開始更留意自己理財智慧的學習與操練,以便能夠幫助自己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活出幸福豐盛的生活,祝您平安喜樂,再見囉!